李佳莉
摘要:作為企業內部治理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內部控制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內部控制作為企業治理的關鍵,確保了財務信息的安全與有效,防止企業重大財務風險與舞弊的發生,提高公司信息的公開透明化,為企業所有者權益者提供真實可靠的財務信息,有利于企業進行自我約束與控制。而在內部控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企業內部控制環境,作為最根本、最有效的因素之一,亟待我們去發現、去研究、去探索、去突破。
關鍵詞:內部控制環境;影響因素;問題;對策
隨著20世紀90年代巴林銀行倒閉、2001年美國安然事件和世通財務舞弊案件的發生,反觀我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整體狀況,形式也不容樂觀。部分企業內部控制薄弱,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尤其是我們國內的濟南輕騎案件、三鹿奶粉、中航油事件等一系列明星企業的隕落,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證券市場上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造假案例以及其他經濟案例,都是由于內部控制缺乏有效性與健全性。因此我們要改善內部控制的薄弱環節,提升會計信息的真實度,保證會計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維護企業所有者權益,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本文試圖從管理學角度分析,進一步對企業內、外部控制環境進行挖掘、發現。期望通過本論文探究,發現內部期望通過本文的探究可以為優化我國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提供理論支持,為改善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環境提供有效的借鑒。
一、內部控制環境含義
我們從系統論學角度,將內部控制比作一個系統,所有系統之外對系統產生影響的因素都是內部控制環境,且隨著內控理論不斷成熟與完善。COSO對內部控制環境的內涵描述目前最為權威,新COSO報告將內部控制環境定義為“內部控制環境是指董事會,經理層等管理部門和員工共同參與其中,被用來制定企業的戰略規劃。企業內部各個管理部門依據內部控制環境來識別一個事項是否對企業產生影響,保證企業合理目標實現的過程。我國借鑒COSO對內控環境理論探究,以此為基礎對企業內控環境從兩個方面進行探究。一個部分為內部環境,一個部分為外部環境。
企業內控環境包括:企業決策計劃機制部門、企業組織設計與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企業董事會及其監督委員會、預算生產與財務部門、企業合伙文化、創新部門等方面的環境,外部環境主要是相關會計法律法規、政府政策行為、市場完善程度以及相關部門的方針政策來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環境進行探究。
同時內控環境不斷發展與完善對內部控制的優化有至關重要意義,它是其它要素能否發揮作用的前提,影響企業內控有效性的實施,保證企業目標能否順利實現,是企業內控的關鍵。企業內部控制環境作為內部控制的核心關鍵所在,與內部控制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互相滲透,互相依存的關系。作為內部控制是否能夠發揮作用的載體,內部控制環境也是內部控制強有力的保證,是內部控制研究核心與關鍵所在。因此企業應加強其內、外環境研究以更好的適應企業的經營方針政策與管理治理結構。
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存在的問題
企業內控環境是內部控制的核心,決定了其他要素在企業內控中有效性的發揮。我國企業的內部控制常常被忽視,在企業內控環境的建設方面未引起足夠重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
我國企業治理結構不合理,不符合現代企業的規范,企業內部機構各自為政,權責不明,溝通不暢?,F階段,我國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名存實亡,尤其是董事會沒有充分參與到企業治理中來。經理層既參與企業內部領導又進入公司董事會,在企業中權力過大,增大了企業財務舞弊案件發生的概率,企業內部控制得不到有效控制。企業治理結構的權力制約不平衡,無法從根本上保證企業遵循國家相關法律規范與監管要求,更不用說企業的戰略目標。重視公司治理結構的建設,優化健全公司治理結構體系,優化內部控制環境建設,有利于企業發展目標的實現,這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我們不斷努力。
(二)管理者的管理哲學與經營風格與企業現代治理理念不相符
有些企業管理者并沒有真正的勝任能力,缺乏管理經驗,沒有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自律意識差,不以身作則,自身凌駕于內部控制系統之上,只重視政治表現,而忽略業績表現。管理者自身職業道德修養、工作勝任能力、風險偏好等對與企業現代治理理念不相符,對企業的經營效果、工作效率與內部治理結構產生直接影響。
(三)人力資源政策與管理相關的行業規范不健全
由于企業不合理、不健全的人力資源激勵、晉升政策,人才招聘機制不健全,相關招聘部門缺乏專業訓練,招聘目標不明確,計劃不完善,薪酬體系吸引力不強,相關人力資源與業務部門配合不默契,無法保障企業對優秀人才的需要。而對于招聘的職員,后續發展中的繼續教育沒有保障,導致公司效益不佳,人員流動加大,又導致企業效益下降,長久以往惡性循環。
(四)企業文化建設滯后
從企業長期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企業文化往往不受重視,殊不知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更多體現在企業文化之中,企業文化是管理層的治理理念的體現,是激勵公司員工努力工作的前進動力,我國企業常常只是單純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重視他人利益與相應的社會責任,不利于企業文化發揮主導作用,造成內部控制失效。
三、優化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對策
(一)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董事會處于企業內部的最高層次與首位,對公司的經營決策起到決定性作用,所以我們要首先完善對董事會的建設,使董事會在內部控制結構中起到關鍵作用與挖掘其自身潛能,真正切實保護股東的權益,切實保證企業其他人員的合法權益。首先完善相適應的規范機制來激勵董事會不斷朝著企業目標努力,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對董事會行為進行規范,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管理人員的領導能力與相應權利的發揮;其次建立規章制度,實行獨立董事會制度,提升獨立董事會監督力度,保證其在內部控制中監督管理職能。最后成立董事會領導下的審計準則委員會,對企業內控環境制度的實施情況加以監督管理,保證公司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通過設立審計準則委員會,加強審計工作的有效性實施,保證內部審計充分發揮其監督管理、控制、服務的職責。
(二)完善企業組織結構與權責分派體系
一個完善的企業組織結構對企業內部控制提供了一個合理的框架,企業組織結構設計是通過內柔外剛的組織,動態地反映外在環境的變化,有效凝聚新的組織資源協調好自助中部門與部門之間,人員與任務之間的關系,是員工明確自己在組織中的權利和應付責任,有效保證企業目標實現,權責分派除了構建完善的公司治理結,還需要企業內部機構之間、內部工作人員之間的合理分工與協作,規范具體的行為準則與具體的工作流程,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
(三)完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與實務
完善人力資源政策有利于吸引優秀人才,保證企業內控合理有效實施。如果沒有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和科學的人員管理政策,再好的內部控制系統也會落空。完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與實務首先要關注在員工錄用培訓、提升、薪酬方面的政策和實務哪些是恰當的,哪些是必須更新的;最后,企業員工要制定自身發展的目標,為企業盡職盡責,不辜負管理者對他們的期望;實施崗位責任制,傳統意義上的的財會人員崗位責任制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企業內部控制的需要,企業應針對具體崗位建立具體人員責任制。公司管理人員要時常與員工溝通交流,明白員工內心的真實想法,聽取員工的意見與建議,并對他們的工作進行監督與檢查;建立一套符合企業道德規范的規章制度,以此為依據對員工進行工作考核,提升員工的責任感與工作積極性.
(四)營造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
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的不斷完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推行政府與企業權責明確,分工合理,嚴格區分政府與各企業職責。政府在社會中發揮行政職能,負責宏觀調控,制定相適應的政策,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作為實體經營法人主體和市場主體,企業要不斷提高自身競爭能力,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開展企業公益事業,推動企業前進促進企業與社會共同進步,在創建和諧社會中盡企業所能,同時也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商譽,公共影響力,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征,為企業建立適合企業發展的內部控制環境,同時要建立相應的監督體系,完善市場經濟環境,優化企業內部控制環境。
參考文獻:
[1]李翠翠.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及其優化 [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08).
[2]閻達五,楊有紅.內部控制框架的構建[J].工業會計,2001(02).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