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梅
摘要:文章闡述了海安縣科技創新支撐工業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和基本經驗,并結合海安縣的科技創新的實際情況,從擴大優勢、運用創新工作的有益經驗,順應大勢、把準國內外的創新脈絡等角度論述了通過科技創新進一步支撐工業經濟發展的思路。
關鍵詞:科技創新;工業經濟;發展;支撐
“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近年來,江蘇省海安縣把科技創新擺上核心位置,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探索科技創新體制綜合改革,全力打造了“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金相結合”的創新體系。通過深入開展“創新創業在海安”、“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縣級機關服務企業科技行”等活動,不斷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在科技創新強有力的支撐下,2017年海安工業經濟主要指標全市領先,科技創新對海安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日益顯著。
一、海安科技創新支撐工業發展成績斐然
1. 科技創新引領工業領先發展。2017年,海安規模工業總產值、工業應稅銷售、工業增加值三大經濟指標在全市奪魁,科技創新功不可沒:凈增工業開票銷售的41.6%來自產學研合作項目,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的近“半壁江山”,總量和占比均居南通市第一。
2. 科技創新促進工業結構持續優化。海安規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和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的比重逐年提升,到2017年年底分別達到48.58%和37.1%;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在60%以上,被評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知識產權強省建設區域示范縣,獲批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在全國縣域經濟最具創新力50強排名中,海安躍居第5位。
3. 科技創新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海安采取“一對一”輔導服務等措施,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明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創新型企業集群初具規模。聯發紡織、啟弘紡織、東材新材料相繼建成省級智能車間,曙光新能源、江蘇晨日產品被認定為省首臺(套)產品,福克斯集團、海迅理昂生產線成為國內同行業創新標桿,天楹、通潤等17家創新型企業榮膺全國行業“單打冠軍”。
二、海安科技創新支撐工業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
(一)加強行政引導,營造創新環境
1. 領導高度重視。海安在始終堅持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同時,進一步理順科技體制,把力量配備到科技戰線上,把資金向科技傾斜,搭建優質發展平臺,積極培育科技創新企業主體,大力營造全社會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氛圍。
2. 政策推動有力。2015年7月,省委深改組第十次會議正式通過《海安科技創新體制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海安成為全省兩家縣級試點城市之一。同年12月,省政府正式下發《關于印發常熟市海安縣科技創新體制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及支持政策措施的通知》。為支持試點工作,省委、省政府給予海安“十條政策”,海安研究出臺了“1+7”實施意見和配套政策,把科技創新與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組建兩個正科級科創園,建立科技局和科創園“雙向交叉兼職”機制,各區鎮均設立科技人才工作發展辦公室,形成了領導領銜、上下聯動、全員參與的生動局面。海安還自我加壓,提出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9%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以上的目標,構建以創新驅動為主要特征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模式,走出具有蘇中特點的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3. 活動推進務實。從2014年開始,海安縣深入開展“縣級機關服務企業科技行”,將全縣203家科技型企業掛鉤到69個部門,由科級領導干部直接服務企業科技創新工作。三年來全縣82%的產學研合作項目,都是機關干部當的“紅娘”。4年來每年都舉辦“創新創業在海安”“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等活動,先后有200余名專家與當地100多家企業對接,達成了數十個合作項目。科技創新“攀高親”的思想和行動自覺,已植入海安的發展血脈。
4. 考核引導有效。機關綜合考核中的“縣級機關服務企業科技行”占到最大分值。建立了反向考核機制,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企業所得稅減免等政策落實情況作為考核監管主體部門的重點,同時納入科技部門考核,確保國家和省出臺的許多鼓勵科技創新的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實行“月度點評、季度考核、年度奪杯”考核體系,加大對高端研發平臺、科技項目、科技核心企業、創業投資、知識產權等核心指標的考核權重,與項目建設、財政收入、招商引資、設備投入齊驅并重,強化區鎮黨政“一把手”抓“第一驅動力”的責任意識,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突出企業主體,提升創新能力
1. 積極培育創新型企業。全縣高新技術企業總數143家,總數居蘇中蘇北前列。同時,加快培育了一批創新能力強、科技投入大,發展后勁足、市場競爭強的科技創新性金牌和銀牌企業,2017年培育金牌企業20家、銀牌企業60家。
2. 高度重視產學研合作。從2014年起,海安每年由區鎮、板塊培育部門組織的產學研活動多達幾百次,企業家對接高校、接觸專家、尋找項目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主動性不斷增強。500多家企業與12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系,2015~2017年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672個,引進成果轉化項目92個,支付合作經費3.7億元,研發出國內首臺套產品50多個,首創產品120多個。江蘇鐵錨玻璃與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西北工業大學聯合共建的鳥撞實驗基地,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鳥撞實驗室,并為國產C919大飛機提供登機門玻璃和舷窗玻璃。
3. 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被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縣。推動企業加快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分類組織企業開展知識產權培訓,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負責人知識產權輪訓全覆蓋。先后獲中國專利優秀獎5項,江蘇省專利金獎1項,江蘇省專利優秀獎4項。目前,全縣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220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5.6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