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云
摘要:班會課是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的主要渠道,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是與學生交流溝通的平臺。本著“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教育理念,為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組織能力、責任感等,我們要舍得把班會課舞臺交給學生,讓學生樂在其中,收獲其中,從而讓班會課更放光彩。
關鍵詞:參與式主題班會;“放手”
班會課,能夠統一全班學生的認識和行動,對形成、鞏固和發展班集體,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班會課,往往形式單一,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內容貧乏;為了發揮班會課的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打破傳統的“老師主講班會課”的模式,采取了“由學生主講”的模式,把舞臺交給學生,讓班會課有它更光彩的一面。
一、產生背景
許多人認為班會課就是一個學生受老師諄諄教誨——老師講,學生聽的過程。這樣的班會課只會是一種完成任務式的形式,而學生受“教誨”的效果也是不盡人意的。為了改變這種“填鴨式”班會課,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擺脫應試教育磨滅學生“創造力”的說法,賦予班會課更強大的生命力,我們在不斷的探討與實踐中探索出“參與式主題班會系列”。
二、工作思路
憑著多年對班級管理的經驗,不難發現,班會不僅是“班級會議”更多的是“班級學會”,班級要學會什么,想學會什么,能學會什么,作為班級的主人——學生,最清楚不過了。
而老師最需要做的就是充分信任學生,把舞臺交給他們。本著“對學生終生發展負責”的教學理念,為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組織能力、領導能力,形成集體觀念、緊迫感、責任感等,我嘗試打破“老師主講班會課”的傳統,采取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學生組織與主持的活動模式,給予支持與鼓勵,讓學生當“導演”,主導成長中的甜酸苦辣、喜怒哀樂,使我們見證他們收獲其中,其樂融融。
三、班會課流程
1.組織模式——小組合作
首先分組,讓全班學生自由組合,三人一組,輪流自主組織班會,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能為每位同學提供鍛煉膽量和表達能力的機會。分組前,明確組織班會需要做的事情,讓同學們在分組時盡量優勢互補,提高效率。
2.確立主題
在具體操作方面,讓學生自己從學習、生活、社會中提煉出富有現實意義的、貼近生活的主題,同時班主任老師要作好前期指導,對同學們提出的主題給予意見,看看如何能更符合同學們的需求以及提高同學們的參與度。確定主題后,老師可以召開負責人會議,討論環節設計、組織等,在選定主持方面,應該盡量鼓勵表達能力相對較弱的同學主持,并與一名表達能力較強的同學搭檔,取長補短。
3.素材的搜集
主題確定后,負責班會的三名同學會展開討論,內容包括:班會環節設計、內容細節等,隨后進行分工。一般而言,三名負責人分別負責三個部分:主持人串詞、環節設計和突發情況估計、現場的布置和道具準備(包括班會課件),分工協作。三名負責人都需要資料搜集,方式有多樣:上網搜索、到圖書館閱讀書報、聯系實際生活、調查等,而資料的篩選工作由三人共同協商討論完成。在班會課前,三名負責人會再次開會討論細節和注意情況,以確保班會的成功。在此過程中,意見不一是常出現的情況,這就培養了他們溝通協商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如何能夠經過商榷選擇最好方案。
4.課件的制作過程
在素材準備基本完成后,負責班會課件的同學就會制作流程清晰、生動美觀的課件,以ppt的形式展現出來,除了主題講解、內容闡述還有個人觀點等內容,還會通過視頻播放、進行游戲、辯論形式、競賽形式等激發同學們的興趣、提高同學們的參與度。在班會課前三人會議中,負責人會大致將流程過一遍,估計時間是否合適。另外,為了避免突發情況的產生,負責人一般會多準備一些備用素材。在學生展示班會課時,老師盡可能放手讓他們去發揮,相信他們能勝任。同時,老師也可記錄學生做得好的和有待改善的地方,在學生自我總結后也進行小結,給予鼓勵和改進意見。
四、班會課活動成果
(一)班級
1.凝聚力:為了上好一堂班會課,同學們學會了分工合作,懂得相互諒解;真正實踐時,同學們的支持和鼓勵,相互幫助。一節生動豐富的班會課是有賴于全體同學的共同努力的。于是在整個過程中,同學們無形中關系更緊密了,班級的凝聚力就在多次活動中形成并提高。
2.主人翁意識:通過自主組織班會課,同學們增強主人翁意識。其實,一個集體是又多個個體的有機結合,故作為集體一員,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參加集體事務。這就體現了參與式主題班會活動的初衷。在活動中,同學們自主策劃班會,自主開展班會,“接替”了原本理所當然是班主任的工作,讓其充分認識到成為“主人”的權利,改變以往只服從指揮,缺乏主體意識的狀態。
(二)學生
1.了解:熟悉應該是在交流開始的,而交流則需要動用嘴巴,需要表達能力。生活經歷告訴我們,心里所想的,一旦將其置于筆端抑或是傾吐而出都是另一幅模樣,而這期間的差異正填補了平日我們所抱怨的“自己并不了解自己”。學生大部分時間自然待在學校,而學校自然應當給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如此,班會就顯得不可或缺。而班會,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一個班開的會。當一位同學在班會課上發言后獲得熱烈的掌聲,他(她)就可以自信地對自己講:“原來我不怯場!原來我還有如此獲得他人贊賞的能力!”
2.心態:眾所周知,在面對較大的挑戰時,在大家水平相當的情況下,心態往往成為制勝法寶。而作為一名高中的教學者,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學生在高考考場上因為心態過于緊張而發揮失常痛心的模樣,因此在班會課上,我更加注重心態的培養,并且我深知,這是一個過程。自08年以來,我們就堅持這樣的班會模式,效果明顯。
3.自主:從班會的策劃、課件制作、主持人搭配、臺詞、環節設定都由不同的同學負責,而且盡量每次每位同學負責的項目都不一樣。也許并不是每位同學都有專長,但只要每位同學都帶有一顆“勢必要將其完成得盡善盡美”的心,那么就可以完成得很出色。作為教師,只需一句:“你可以做到的?!北隳馨l掘到學生不被察覺的潛能。事實上,我們一直這樣實踐著。
4.溝通:搞好一次班會需要多方的協商和討論。同學們在選擇班會形式時,一個同學可能會想到做游戲,另一個同學覺得討論會的形式很好;在分工時,前期資料準備工作可能分給沒有經驗的同學,或者有些繁雜的文書工作可能沒人肯做,這時學生需要的就是溝通能力。通過商量找到最合適的題目和形式,通過交流了解每個組員的長處和不足,從而進行合理的分工。
班會課,能夠統一全班學生認識和行動,對形成、鞏固和發展班集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重要作用。由傳統的班主任講課模式,轉變為由學生自主把握的模式,把舞臺交給學生,會讓班會課有更精彩的一面。
參考文獻:
[1]有效班會課八講-設計理念與實施策略,遲希新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打造魅力班會課:高中卷 作者:丁如許 華東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