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林洵 許樹輝 葉斯亭

摘要:古村落保護性開發存在著多個利益相關主體,它們之間的利益沖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古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文章以廣東省仁化縣張屋村為例,在綜述國內古村落發展模式基礎上,調研分析張屋村利益相關者現狀與矛盾,提出古村落保護性開發的“河長制”激勵機制,為古村落保護性開發提供實操方案。
關鍵詞:古村落保護;激勵機制;利益相關者;張屋村;廣東省仁化縣
作為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重要陣地和空間載體,古村落的價值引起了政府和學術界的關注。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將“利益相關者理論”引入古村落開發領域,這對我國古村落的保護性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從現有的資料文獻上看,基于激勵機制、利益相關者和古村落保護性開發相結合的研究文獻相對較少,且結合深度不夠,缺乏在利益相關者視角下對古村落保護性開發進行系統化的歸納和提煉,尚未建立起古村落保護性開發的內在激勵機制。基于此,本文以世界遺產韶關丹霞山周邊古村落張屋村為研究對象,從相關利益主體與古村落現狀及其存在問題入手,分析相關行為主體相互之間的關系、沖突及利益需求,構建古村落保護性開發的激勵機制框架,目的在于促進丹霞山周邊古村落保護性開發的同時,為其他類似地區的古村落保護和開發提供實踐借鑒。
一、古村落保護性開發相關利益主體理論
(一)古村落保護性開發相關利益主體
相關利益主體理論形成于19世紀。相關利益主體引入旅游開發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盛行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古村落的保護性開發中,主要涉及到的相關利益主體有政府、村民、游客以及開發商。其中,政府對古村落的前期保護、旅游開發有決定性的作用。它既是投資者,又是管理者和調控者。是古村落保護、規劃、開發的監督者,是各主體之間的溝通樞紐。開發商投入物質資本,為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創造了物質條件,是旅游產業進行后續籌資互動的財務根基。古村落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習俗、婚慶、節日活動等方面的獨特性是極具吸引力的古村落資源之一。游客是古村落旅游的消費者。
(二)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沖突
古村落保護性開發是一種存在著多方利益主體的經濟活動,不同主體之間必然存在利益矛盾和沖突。當前,在我國古村落保護開發中,政府是最核心的主體,游客、村民是旅游景區經營管理機構的利益相關者。他們之間既有共同利益目標, 同時也存在差異, 共同構成了利益相關者之間相互制衡、相互牽制的作用關系(見圖1)。
(三)基于利益相關者的古村落保護性開發模式
目前,古村落保護性開發的存在著四種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一是烏鎮模式。屬于景點式,利益相關主體有政府和村民,政府引導并指導村民對古村落進行“遷拆修補飾”,保持原始風貌,實現保護與開發并重;二是婺源模式,屬于景觀式,政府和村民是利益相關主體,政府與村民協作,保證徽派建筑的整體性,在保持古民居完整統一的同時,與大家共享現代物質文明。三是麗江模式,屬于分區式,政府和村民是相關利益主體,參照舊區,建立新區,舊城風貌與新城景觀共存,與現代技術接軌,維持歷史風貌;村民有著比較多的自主權。四是新天地模式,屬于雜糅式,政府、開發商和村民是相關利益主體,政府主導,開發商落實,保留歷史痕跡并著眼于現代生活的開發,其優點在于促進古村落與現代接軌;政府支持,開發商獲利;為古村落村民帶來新的體驗。
二、基于相關利益主體的張屋村保護性開發
張屋村,位于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周田鎮,在丹霞山東南方,湞江與靈溪戮力同心沖積平原的東南端。全村呈孤形沿東南—西北架構,西—東方向排列,較完好的明清古宅有96間,約8500平方米,古祠堂5間,井然布置,氣韻淡雅。作為名相張九齡故里,九齡故居建筑風水、氣韻極佳,歷史底蘊深厚,于2016年被評定為“廣東省古村落”。
(一)張屋村利益相關者現狀
政府在古村落開發進程中,發揮著有效的職能權力,對古村落進行政策、資金、監管等各項扶持。在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政府在古村落保護開發中仍然存在著如監管工作、資金扶持不到位,對古村落保護重視不足等現象。不少古建筑年久失修,逐漸破敗,在文物保護上財力扶持力度不夠,導致村內傳統文化遺產被破壞嚴重,甚至逐漸走向衰落。村民是古村落保護開發的關鍵主體,關系到村落保護、開發、發展等環節的方方面面。在張屋村,普遍存在著傳統文化消失問題。作為文化名人故居的張屋村,本應是人杰地靈、文化氣息“流芳”的景象,但由于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古村落“空心化”問題嚴重。村里的傳統文化、手工藝失去傳承并逐步走向消亡。開發商是古村落保護開發中投入物質資本的主體,為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創造了物質條件。在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雖有不少開發商前來洽談合作,但最終都沒有明確投資發展,資金和規劃發展不同步,張屋村在古村落規劃、開發發展還始終處于起步階段。張屋村游客多為周邊地區自由行的散客,游客素質良莠不齊,在旅游過程中容易產生一些不文明行為,加之村落各方面的管理體制還不夠完善,容易影響村落的整體形象和可持續發展。
(二)張屋村開發利益相關者需求與沖突
1. 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需求
基于不同立場,古村落開發過程的各個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是有很大不同的。在張屋村,為了獲得投資收益最大化,開發商最關心的是投資的安全性和規避風險的可能性。保護古村落和歷史傳統文化、利用古村落開發增加就業、帶動產業發展是張屋村所在地政府的主要職責。注重旅游體驗,渴望得到物質、心理上的滿足感與付出金錢、時間、體力等之間的差額最大化,是游客的主要利益需求。而物資財產(如古民居)得到相應的修繕,古村落開發給自己帶來更多實惠,更多反映了張屋村村民的需求。
2. 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沖突
目前,張屋村村民與政府的核心利益訴求沖突體現在土地、建筑所有權歸屬的矛盾上。由于村民與政府產權邊界不清晰,造成二者之間使用權和所有權的矛盾沖突。同時,對古民居使用和維修資金投入上,兩者也存在矛盾。古村落建筑維修費用巨大。在政府應出資對古民居進行修繕和保護力度不夠的情況下,村民通過自身努力是很難達到修繕目的地。張屋村村民與開發商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雙方的利益分配上和旅游開發規劃上。基于利益獲得的主要目的,開發商只關注自身的獲得利益,忽略了村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村民在支持、參與旅游開發的主要目的也是獲得利益。因此,兩者在利益上常有沖突。張屋村古村落旅游開發還處在起步階段,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對古民居的修繕需要大量資金注入。在政府與開發商之間,財政計劃與開發商資金比例之間,也存在一定沖突。目前,游客對張屋村旅游的觀感并不很滿意,由于村民對民居的現代化改造,部分建筑、祠堂年久失修、破敗非常,游客無法感受到張屋村的原始風貌和文化氣息。同時,張屋村古村落內的居民民風淳樸,游客的突然造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民的正常生活。
(三)村長制:張屋村保護性開發模式
古村落保護與開發的利益相關者擁有的資源、參與保護開發的動機、利益追求、參與方式和參與程度各不相同,他們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到古村落的開發模式、地方發展與社會穩定。針對張屋村的保護性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各個利益相關者關系和作用還處于不穩定的現狀,提出“以村長為主導,開發商協作,村民參與,游客等公眾監督”的四位一體“村長制”模式,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勵古村落保護性開發中利益相關主體的相互協作、實現共享共贏。
首先,將每一個古村落所屬的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都確定一名黨政領導與一名村民代表分別擔任“村長”,實現多級聯動,將村長的姓名、基本情況、整治措施、修繕時間、規劃開發方向等都公示于眾,確保古村落保護與開發的責任落實到具體人身上。同時,建立賞罰分明的考核獎懲制度。通過縣級及以上村長負責組織對相應古村落下一級村長進行考核,建立差異化績效評價考核、激勵問責制度,對于在村落保護開發進程中發揮不同作用的村長進行相應的獎懲,對于歷史文物遺產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直接鎖定考核對象,明確責任人,破除“柿子撿軟的捏”的傾向。
其次,通過選擇性的招商引資,開展與開發商的協作。嚴格要求進村開發商遵守政府(村長)所制定的規劃方案和管理制度,遵守村規民約;為村民提供盡可能多的創業以及就業機會,加快村民融入開發古村落,提高村民經濟收入。鼓勵企業提升旅游服務質量,為古村落特色民俗出謀劃策,為村落旅游進行宣傳并提升知名度。
此外,在政府的有效主導,開發商實際協作下,村民的參與程度是張屋村能否成功發展的關鍵,只有強化村民參與,才能實現古村落保護性開發激勵機制的有效運行。要積極發動村民參與古村落環境修繕、積極融入村落保護性開發,成為村落旅游的經營者、就業者;在村民與政府、開發商之間利益的權衡有效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當然,在村長制中,建立起由當地村民、鄉鎮組織、開發商以及外來游客組成的村長權力監督機制,也是必要的。尤其是要對村長在招商引資、村莊規劃、利益分配等各方面進行過程監督。借助社會力量,彌補村長制的缺位、越位和錯位等問題,努力構建起政府、開發商、村民、游客相互制衡、相互促進的保護與開發激勵機制。
三、結語
張屋村古村落保護性開發正處于起步階段,但利益相關訴求者之間的矛盾正日漸增加,其最大原因就是每個利益相關訴求者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對張屋村的保護、旅游開發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因此構建出一個古村落保護性開發激勵機制,實現各個利益相關主體互惠共存的“四位一體”機制是很有必要的。也希望“以村長為主導,開發商協作,強化村民參與,實現公眾監督”的“村長制”模式能夠對其它古村落的保護性開發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李正歡,鄭向敏.國外旅游研究領域利益相關者的研究綜述[J].旅游學刊,2006(10).
[2]張瀚文,陳國生,陸利軍,肖晶.古村落旅游開發企業利益群體共同治理模式研究[J].懷化學院學報,2013(03).
[3]熊超,夏健.村民參與式古村落保護模式研究——基于社會網絡的建構[J]. 現代城市研究,2016(01).
[4]伍百軍.古村落旅游開發利益相關者沖突和模式選擇——以郁南蘭寨為例[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6(03).
(作者單位:韶關學院旅游與地理學院。許樹輝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