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曲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進行的小學語文教學,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也就是提倡以學生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課堂更是情感演繹的空間,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該如何在這個空間里增添更多的顏色?教學實踐就像一塊試金石,它會明確的向我們昭示:盲目的照搬照抄并不能讓我們牢牢的把控語文課堂,有時還會顯得不倫不類、四不像。在新課改后的語文教學中只有抓住學生的心理,走進書本所描繪的世界,通過在書本世界中不斷的摸索,形成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用自己迸發的情感誘導學生用情感來感知書中的知識。語文的學習離不開閱讀,語文的理解少不了感情,所以我們要在讀中引導自己的情感接觸書中的情感,用心去理解語文課堂中所充斥的情感漣漪,從而讓學生做到會讀書、愛讀書。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感世界;創新
雖說實行九年制多年,全面提倡素質教育,但是很多地方由于晉級以及各個方面的原因,依然受到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導致教師在于都教學過程中嚴厲要求學生背誦課文,理解課文,而忽視了學生情感上的熏陶?!段男牡颀垺分袆③木吞岢觥扒橐晕镞w,辭以情發”,包括班固等等很多文學大家都在提倡用情感去閱讀。在語文課堂中,我們所接觸的文章本身就是文學的著作,同時也是作者情感的直觀表達,用醫學的說法就是:文章是作家的心電圖,如何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情感,首先要做的就是閱讀。
一、引導學生品讀課文
語文教學離不開閱讀,學生要通過閱讀首先就是認識書中的字詞、其次就是理解文字中蘊藏的情感,最后就是用所學的情感鞭策自己的人生。這里我們就需要考慮兩個問題:讀什么?怎么讀?語文不是在教學生運用一個公式,也不是在教學生研究生物的結構或者物質的化學成分,它介紹的是一種語言的形式和表達。在語文中字詞是最基本的個體,句子是字詞的組合形式,這些字、詞、句就組成了語文中的課文。從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中我們發現,字詞的學習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從具體的課文來看,作者的某種情感其實就是隱藏在某一個字或者詞之中,一旦字詞不過關,那么對課文中情感的把控就會出現跑偏。所以字詞的學習是目前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捌纷x”實質就是在品詞語,“壓榨”詞語中隱含的情感。
比如,在對《猴子種果樹》這篇課文進行教學的時候,文中猴子、喜鵲、烏鴉、杜鵑這四個個擬人化的動物,通過扮演這四種動物對話來在課堂上展示這篇課文。為了有效引導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深層次閱讀,我就讓小組內的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彼此間的合作、探究來理解這篇課文展示出來的思想感情。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中涉及到動物語言進行細細品味,從而將這條這篇文章鎖表示的思想含義展示出來。借助深層次品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有效提高的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
二、閱讀聯系實踐,增強學生語感能力
要想培養好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其語感的培養是不可忽視的,然而語感的培養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實現的,要通過系統、規范的長期訓練才能實現,這時候就要同“聽、說”這些實踐活動良好地結合。先說“聽”。聽,是一種被動的行為,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比如說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聽講,聽同學回答問題,以及在課堂上聽多媒體的聲音等等。在這個訓練過程中,要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對所聽的語言信息要及時捕捉,對相關的內容進行了解等等。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對這些特定的語言產生感受,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讓語感增強。再看看“說”這種實踐活動。我們每天都在用語言來進行交流,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安排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比如朗誦、演講、講故事等等,讓學生的思維積極參與,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說話的時候語言準確、連貫、得體,讓學生在語言運用中增強語感能力。
三、在閱讀中升華學生情感
別林斯基曾經說過:語言的教學,你可以不在意學生學會的多少字,多少詞,你應該在意的是學生領悟到什么。優秀的課文是作者深厚的知識積累和豐富的情感經歷鍛造后的結果,是永遠不可磨滅的痕跡。在小學生的語言學習中,主要追求的情感理解,然而,我們語文的教學活動往往注重的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恰恰在情感這一環降低了要求,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本末倒置。所以對文章的朗讀中必須要把情感熔煉其中,把冰冷的語言化成火熱的情感。從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目前的學生其實是十分的喜歡誦讀的,但是,他們卻沒有掌握誦讀基本方法,這就使得學生在誦讀中無法融入自己的情感。
比如,在學習《小鷹學飛》這篇課文的時候,學生對于大自然的動植物都是非常感興趣的,我先讓學生通過自學的方式來認識這篇課文中的字、詞、句、段等內容,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來讓學生綜合感知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閱讀。在閱讀的時候,對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認真讀課文,可以朗讀,可以默讀,可以同桌輪讀,選用你最喜歡的方式閱讀全文,注意朗讀的節奏和重音。通過反復誦讀,促使學生充分了解鷹的生活習性和整體情況。
四、強化閱讀,培養學生語感
新課程標準中可以看出,對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在“讀、寫、聽、說、用”這幾個方面。但是可以看出排在最前面的是“讀”,可以看出,在語文學習方面,對課文的朗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閱讀的時候,可以從誦讀、思讀和品讀這三個方面來進行。
小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力是非常好的,語感就是從后天的培養過程中獲得的。語感是在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外部語言的刺激以及學生內在知識能力結合在一起得到的一種綜合性的能力。想要讓學生的語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培養,就要通過特定的語文知識進行訓練。特別是針對語文中那些語感因素很強的地方,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的咀嚼、品味。品讀的程度要比誦讀和思讀要深,是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反復的閱讀。比如說在《云房子》一文中,要慢慢品味小鳥與“云房子”融為一體的美好感受,那些具體的動作、神態等等方面的細節描寫。,通過對這些語言文字的品味閱讀,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一個情感豐富的課堂環境,就沒有學生語文學習的進一步發展。在語文的教學中,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學生創造一個經得起學生揣摩的情感環境,一個能讓學生情感迸發環境。通過引導學生導讀、品讀、研讀、誦讀,打造一個情感豐富的課堂環境。
參考文獻:
[1]熊開明;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D];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
[2]王濤;淺談新課程標準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小學語文;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