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來鳳
摘 要 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師都應該關注和切實落實的重要任務。在課堂教學中怎樣通過教學方式能夠很好地貫徹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式和方法,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興趣;探究;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7-0076-01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以培養人才作為目標,以培養學生各項能力和素質作為內容,以教育方式作為手段,將學生打造為一個可以適應時代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體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掌控數學學習的思維方法,這是一種技能、觀念、品質等多方面的能力,可以讓學生站在更高的位置去學習數學。尤其是在小學這一基礎階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利于學生日后的學習與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下面結合本人平時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動手操作,激發興趣,滲透核心素養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特點。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動手操作,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求知者面前,從而發現新知,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先讓學生想:圓錐的體積會和我們學過的什么圖形的體積有關?當學生說出圓錐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有關時,再讓學生想它們的體積間會有怎樣關系?猜想后分組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關系,老師提供各組圓柱圓錐 A:等底不等高;B: 等高不等底;C: 不等底不等高;D:等底等高 讓學生用圓錐裝滿沙土倒入圓柱中,幾次可以裝滿,各組做實驗,把每次實驗的現象和結果記錄下來。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參與其中一組。集體交流實驗現象及結果。這樣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活動,同時發揮動手操作在學生主動建構中積極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在操作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活動,積極實踐,主動建構了知識,提升了學生的思維。
二、合理猜想,培養創新意識,滲透核心素養
對數學問題的猜想,實際是一種數學想象,是一種創新精神的體現。在數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猜想,創新地學習數學。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鍛煉自己的數學思維。例如:《圓的周長》,在探究圓的周長和什么有關的環節中,先引導學生提出猜想: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猜一猜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接著結合學生的回答,演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滾動一周。并讓學生指出哪個圓的直徑最長?哪個直徑最短?哪個圓的周長最長?哪個圓的周長最短?最后總結:圓的直徑的長短,決定了圓周長的長短。又如:在教學“3的倍數特征”時,大部分學生受前面學習的2和5的倍數的特征的影響,會有個位是3的倍數的數的猜想。這時,教師出示一些數據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驗證。第1列中“73、86、193、199、163、419、763、176、599”中9個數的個位都是3的倍數,它們能否被3整除?通過驗證,學生發現先前的猜想是錯誤的,于是就會產生疑惑,并有了探求新知的欲望。這時教師利用錯誤,引導學生觀察第2列數“9、21、105、237、27、78、42、591、843、534”。第二列的數能否被3整除?再觀察觀察,你想到什么?接著指出:看來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不能只看個位,也與數的排列順序無關,那么,究竟與什么有關,具有什么特征呢?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又能重新作出如下猜想:(1)可能與各位數的乘積有關。(2)可能與各位數的差有關。(3)可能與各位數的和有關等等這些猜想,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驗證,將大錯化小錯,小錯化了。
三、訓練思維,培養探究能力,滲透核心素養
數學探究能力是數學素養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質的特征,數學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過數學思維方法的訓練來完成的。例如教學《圓的面積》在提高鞏固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甲、乙、丙三人在草地上各圍了一塊菜園(甲圍的是一個邊長為6.28m的正方形,乙圍的是一個長6.56m、寬6m的長方形,丙圍的是一個半徑為4m的圓)。(1)它們各用了多少米長的籬笆?(2)誰圍的面積大?誰圍的面積小?(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要使用平面圖形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該問題的精彩之處在于通過對面積和周長的對比,猜測、發現一條規律:同樣的周長,圍成圓形的面積最大。這樣的練習題既有利于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復習,又有利于能力的提升。這些練習題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較強的適應性,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得到不同的體驗和收獲。
四、重視生活化,提升實踐能力,滲透核心素養
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在生活中運用數學,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數學學科、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綜合和判斷推理,把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問題。因而,有目的地開展與生活實際聯系的課外活動既深化所學的課內知識,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能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在逼真的問題情境中展開自主探究的過程,充分展示學生的數學才華,促進學生的應用數學技能得以提高。比如我們可以把學生帶到操場進行“步測、目測”的教學,讓學生親自走一走、量一量。
總之,現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數學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