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燕飛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顯示了情境在優化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數學教師在課堂中采用情境教學法,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情境創設缺乏真實性、過于追求形式化。本文結合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就解決問題教學中真實情境的創設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情境創設;真實情境;解決問題
一、創設真實的情境,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研究表明: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會大大提高。因此,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學生熟悉、能夠理解的情境,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愿望。
《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是二年級下冊的第六單元例5的內容,本節內容是用有余數的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用“進一法”確定問題的答案。
本節課筆者創設了三個真實的情境,以學生的春游活動為主線,貫穿了拍照問題、購物問題、租車問題,這些情境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數學。
情境1:我們班有47個學生,每個小組最多8人,老師要給每個組拍1張照片,至少要拍幾張照片?
以學生喜愛的春游活動引入,通過選取真實的素材——老師給學生拍照的問題開啟新知的學習,把學生熟悉的拍照場景和數學知識有機地結合,學生感受到問題就來自于生活,能更快進入學習角色,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和更具體的體驗。
練習鞏固部分,情境的創設也很自然,拍完照,游覽了景點后,一些同學肚子餓了,一些同學口渴了,他們去買蛋撻和水。
情境2:
這2個問題就是來自生活,也就是一個真實的情境,有一些孩子看到蛋撻的圖片之后很激動,仿佛就是自己在現場購買蛋撻,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經歷生活問題數學化,引導學生去探索和發現,引發數學化的思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
情境3:二(3)班有47名學生和2位老師,你覺得可以怎樣租車?
提升練習中,以大巴車壞了為由,讓學生幫忙思考租車的方案,此情境的創設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系,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主動探索并解決問題。
二、創設真實的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思維的鑰匙,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對數學學習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從問題開始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擁有一種數學的眼光,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并提出問題,然后通過思考與學習解決它。
新教材中,常常提供給學生思考的環節,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多問學生這樣的問題“觀察后你發現了什么?”。
在本節課中,提升練習之后,將例題和提升練習放在一起比較,提問“比較一下剛才解決的3個問題,有什么發現?”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這幾題都是在求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幾,因此都用除法進行計算。例題和提升練習第1題類似,每組8人和6個一盒一樣,至少拍幾張照片和至少需要幾個盒子一樣,例題余下7人,要再拍1張照片,第1題余下5個蛋撻還需要1個盒子,雖然這2題余數不同,但結果都要加1。第2題余下2元,不夠再買1瓶水,因此舍去余數,結果不用加1。通過交流、討論發現在解決問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舍,有時要商加1,也就是“進一”,有時要省去余數。
三、創設真實的情境,需遵循以下原則。
1.內容具有趣味性
有趣味性的情境就是把數學學習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貫穿于生動有趣的情境中,能夠使學生的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共同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創設趣味性的情境以服務教學為前提,要緊緊圍繞每節課的教學任務和目標。低年級學生往往比較關注“有趣、好玩、新鮮”的事物,而高年級學生則對有用、有刺激性的事物感興趣。
2.內容具有生活性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這說明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的重要性,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就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將數學活動與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體驗數學,這有利于學生發現其中的數學問題,進一步體驗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內容具有數學味
數學課堂上創設真實的情境,目的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四、總結語。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時必須以“真實性”為前提,以“數學性”為實質,以“問題性”為導向,使創設的情境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教師創設的情境應選取真實的素材,要能夠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依據和支撐,能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索和發現,經歷生活問題“數學化”,引發學生“數學化”的思考。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 [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郭新春.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