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笑宇
1.門德爾松的生平
雅科布·路德維?!べM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眾所周知是19世紀初期到中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是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突出代表,對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發展起到了突出的作用。關于門德爾松的傳奇有很多。門德爾松是一位鋼琴神童,9歲的時候就開始了公演,10歲時就為《詩篇19》譜曲,12歲已經寫出了一首鋼琴四重奏(op.1),16歲發表第一首杰作《弦樂八重奏》,17歲時完成了《仲夏夜之夢》序曲,20歲時他通過指揮《馬太受難曲》在http://baike.baidu.com/view/4602.htm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開演出來宣傳巴赫的作品,引起轟動而成為聞名遐邇的指揮家,為巴赫的作品得以復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所以他能創造出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也是情理意料之中?!秂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就是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協奏曲之一,深受人們的喜愛。
2.《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藝術特質
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也有著自己的藝術特質,首先,他很注意主觀上的平衡也就是獨奏聲部與協奏聲部之間的關系,作品的獨奏與樂隊合作表現十分充實。獨奏與樂隊有著清晰的聲部層次,小提琴的優勢聲部突出,實現了兩者完美地結合。這首作品使小提琴的特點一覽無遺,不僅呈現出十分壯麗或者哀傷悲慘這樣情緒上變化十分大的旋律,還營造一種典雅輕松浪漫的氛圍。此外,門德爾松比較喜歡快速運動和發音輕快的的音樂織體,在這首作品之中有很多的體現,比如第一章的華彩部分的最后一段,小提琴獨奏把輕快的跳音延伸至再現部;再比如第三章樂隊出現號角式宣言,此時的小提琴如蜻蜓點水般跳躍而至,四次召喚后立刻將主題動機躍然紙上,在此之前從未有過這種創作手法。總之,門德爾松的小提琴作品樂句都十分精煉,生動活潑,沒有絲毫的浮夸造作。
3.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演奏技術分析
單純解決音準和節奏問題,這對于門德爾松的作品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盡一切可能掌握表演和技術方面的技巧,才能更好地詮釋門德爾松的音樂作品,才能抓住音樂的靈魂[14]。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協奏曲作品中,技術部分是很有節制的,他不是一個潛心研究演奏技術的人。他的作品沒有帕格尼尼那種精彩的炫技,也沒有薩拉薩蒂般如火一樣的熱情。門德爾松的音樂風格十分獨特,總是給人以自由,自然的感覺。他的音樂比較講究演奏中弓子的分配與節奏,力度的嚴謹,但又不能把節奏死死的演奏出來,所以如何處理弓法,力度變成了我們探討的問題。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在演奏技術方面的問題。
3.1 弓法
小提琴的右手技巧主要靠弓法來體現的。小提琴的弓法主要有分工、連弓、跳弓、頓弓等。在這首作品中連弓和跳弓是尤為重要的。這兩種弓法被廣泛使用尤其是在主部主題中,一弓五個音甚至六個音是經常出現的。
在換弓中一定要注意平穩和圓滑,最好是好像讓人聽不出來換弓的痕跡,右手右臂的動作一定要小,保持一種平穩圓滑的狀態,要十分的注意換弓和換弦時的力度與速度,不可過大。這樣一來,演奏起來才能給人一種流暢自然的狀態。連弓在這里還有另一種體現,那就是三個音一弓的連弓。
這種連弓并不是像剛才所說的那種連弓,這一類連弓在演奏時要似斷非斷的感覺一樣來演奏,在運弓時要注意恰當地結合好弓子上下的張力和左右的張力。否則會出現樂句不連貫的現象。要使這幾個連弓演奏出來有一種向前推進的動力,要有一種漸強的趨勢。
3.2力度
表演這首曲子的同時,一定也要掌握好力度的變化。比如像剛才所說的三連音的力度方面,一定要有漸強向上推進的感覺??刂坪眠\弓的力度和速度,把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第40小節的第一個G音是該段的最高音,也是前一樂句力度推向的高潮。隨后的第40-43小節、和第44-47小節兩個樂句分別轉為八度音程和分解八度音程的形式,形式的變換并未改變作曲者在這個樂段的表現意圖。所以演奏時要像上一句那樣處理,把最高的音推上去。在力度的把握上的問題,這首作品是十分常見的,如處理不好力度關系是絕對演奏不出作者想要的音響效果,也不是門德爾松的風格。
3.3揉弦
揉弦是小提琴右手技巧里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一種技巧,在門德爾松的這部作品中,揉弦要富于彈性和變化性。給人一種小小的憂愁的感覺,所以在揉弦上一定要多加注意。揉弦要充滿變化,左手手指揉弦的力度應當隨著旋律線條的上升而增加,隨著旋律線條的下降而減弱。手指在揉弦力度增加的時候,演奏者應當注意增加手指按指的垂直力度和水平運動的頻率,更好地演奏出門德爾松想要的內心世界,以此達到演奏效果。
3.4換把
換把也是左手技巧中比較基礎的一種技法。在換把過程中,左手手型至關重要,只有固定好手型才能完成高質量的換把。
在換把動作開始前,演奏者應當盡量地保留上一個把位中的最后一個手指,以使左手在換把后有一個支撐點并迅速地找到其它手指的位置。比如在第一樂章的第105小節左手的手指應該盡量地保留,并在演奏空弦D音時迅速地換到新的把位,通過保留手指與左手手型以保證雙音換把的音準。
在換把中,左手的大拇指的位置對換也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在換把時,大拇指不能緊張,要相對松弛一點。比如,第一樂章的第40小節,連續的八度換把,就需要大拇指松弛的狀態,不要過于緊張和僵硬。
換把技術最重要的要求是賦予旋律流暢性及歌唱性,增強演奏的表現力與感染力。所以有的地方,要利用伸指來代替換把,這樣來保證樂曲的流暢。
門德爾松的音樂在細節的處理上十分考究,看似技巧簡單實則很難演奏。最后通過理性的分析、研究和刻苦的練習終于體會到了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的獨特之處。所以如何才能正確的掌握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特點和演奏技術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楊民望.世界名曲欣賞(德、奧部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2]楊思琪.對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分析[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5,33(1):106-107.
[3]徐開勝.古典與浪漫的完美結合-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J].大眾文藝,2013(9):139-140.
[4]約瑟夫.馬克利.西方音樂欣賞[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5]宋莉莉.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藝術價值[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2(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