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一、目前教學現狀
《2018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進一步明確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所以,文言文教學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受到重視。然而就文言文課堂教學現狀而言,情形不容樂觀。“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充斥課堂:重文言解釋,輕思想感悟;“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依舊奉為至寶。這些課堂教學極易導致教學脫節(jié),缺少師生互動,嚴重束縛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這顯然不符合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精神。謹以一次日常教學中,秉持“文字、文學、文化三位一一體”的教學思想,對莊子《秋水》進行的設計和施教為例,對文言文教學改革做一點有益的嘗試。
二、教學過程回顧
(一)課前質疑
1、下發(fā)資料,《濮水之釣》、《鼓盆而歌》、《濠梁之辯》及莊子介紹。
2、布置預習:
⑴、為課文加注釋 。
⑵、質疑詞句、內容、表現手法等方面,不明白的地方,勾畫出來。
⑶、擴大視野,搜集莊子其他故事及出自《莊子》的成語。
3、對學生預習整理如下,以此作為教學設計的基礎。
⑴文字問題:“于是焉”中的“焉”是什么用法?“莫已若”譯成“莫若已”,為什么?“我之謂也”什么句式?怎么翻譯?“野語有之曰”中的“有之”如何翻譯?“北海”怎么解釋?“大方”是什么意思?“伯夷之義”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⑵文學問題:本文是寓言嗎,寓意是什么?莊子認為世間事物并無本質區(qū)別,均可相互轉化,但這似乎與本文寓意沒有關系。為什么?“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與“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兩句之間有什么聯系。看到大海的廣闊無邊與先前不相信有輕視孔子和伯夷的人有什么關系?這里的“河伯”是不是儒家門徒的化身,莊子是不是借“海若”給儒家門徒上課。莊子寫這篇寓言是不是為貶低孔子?
(二)課間誦讀感悟,深識文言字詞
1、集體、個別誦讀結合,正音正句
師正音:涇( jìng )誒( sì )渚( zhǔ )少( shǎo )
師點撥:“涇”字原音是“jīng”,作通假理解,通“徑”,直往,所以讀jìng";“少”為什么不讀“少”(shào)呢?這個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小看。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意動用法。
師:對了,“少”是認為少的意思,因此讀“shǎo"。文中還有類似的意動用法嗎?
生:“輕”字也是。
師正句:剛才這位同學將“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讀成了“于是/焉河伯”,這是沒有正確理解“焉”字的用法。“焉”在這里作語氣詞,相當于“于是乎”。還有一個易錯句是“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以.......是什么意思?
生:認為、以為。
師:把認為、以為拆開來用了。
2、師范讀,配樂《高山流水》
指導:“秋水時....懷辯牛馬”描寫黃河雄壯氣勢,語氣緩慢顯氣魄,讀好“間”字,語氣稍拖,引出“不辯牛馬”。兩個“于是焉”后面領起的內容,表現河伯不同的心理變化,前者驕傲,讀出得意和飄飄然,語調稍高;后者表現河伯的反思和自我批評,語調緩慢低沉。
3、集體誦讀(朗讀效果較上次好)
(三)由深識文字過渡到深思文學,在字詞討論中結合形象賞析
師:河伯懷著洋洋得意的心情順流而東行,來到北海,觸目所及是無邊無際的茫茫海水,這種浩森無邊的氣象和自己的“不辯牛馬”有天壤之別,河伯百感交集,發(fā)出深沉感嘆,但在感嘆之前,先有一動作“旋其面目”,怎么理解?這里表現河伯什么樣的心態(tài)?對“旋其面目”的解釋歷來有爭議,傳統(tǒng)的解釋是“掉轉”的意思,“面目”,是“臉”的意思,整個詞是“轉過頭”的意思。還有一種流行的解釋,認為是“改變神色”,把“旋”理解為“改變”,把“面目”理解為“臉色,神色”。你同意哪一種說法?
生:同意“改變神色”,更能表現河伯看到大海后的慚愧心理。
生:同意“轉過頭”,因為轉過頭后,才能“望洋向若而嘆”。
生:我覺得解釋為“轉過頭”更好,“改變神色”的解釋只能表現出河伯的慚愧,但“轉過頭”更寫出河伯承認現實后勇于認錯的坦然心情。
師:經查閱,“旋”和“面目”并沒有“改變”和“神色”的意思,且解釋為“轉過頭”在表現河伯形象上有更豐富的內涵,咱們就取傳統(tǒng)的解釋。
(四)進一步深思文學,在句意探究中結合寓意解讀
(五)過渡到深悟文化,多元化解讀
師:讀了《秋水》,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人永遠不能驕傲自滿,滿招損,謙受益。
生: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生活著就要不斷學習。
生:個體是渺小的,而天地是無窮的,應該不斷地開闊眼界。
師: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qū)別,均可相互轉化的,但這似乎與本文的寓意沒有關系。這是為什么呢?我們讀的是《秋水》的開頭一節(jié), 采用的是斷章取義的讀法,雖然這也不失為一種閱讀方法。但是畢竟和莊子的哲學思想有很大的一-段距離。 河伯認為大海是大的,而自己是小的,所以有慚愧心理,但在大海看來,卻并不是這么回事。我們來看原文海神是如何回答河伯的。
(投影:而看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昊以自多!
(翻譯)我從來沒有以此自夸,我自以為形體同于天地,氣魄受于陰陽,我在天地之間,好像大山上的一塊小石,一株小樹,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會因此自大呢。請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內,不就像一小塊石頭漫在大湖里嗎? )
師:讀了海神若的回答,我們更領略了莊子的大智慧。在我看來,莊子的哲學就是一門生存哲學,告訴我們如何自救和解脫,如何保持心靈的安寧和清凈,他給我們的心靈插上了翅膀,讓我們在高闊的天空里自由飛翔。為了讓我們在生活中顯得更聰明更智慧,多讀莊子吧。
三、反思總結經驗
文言教學如何把文字的落實、文學的感染、文化的滲透結合起來,的確是教學困惑、也是值得探索的課題。
1、三塊內容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系。力求在文字解釋中看到文學,在文化繼承中看到文字。
2、朗讀回歸課堂。朗讀并非純粹為發(fā)聲,要把它和字詞理解、主旨解讀等結合,采用多種形式,聲情并茂地朗讀。
3、力求教學語言和教學思想有文化意蘊。要多讀書,做一個有內涵的文化人,成為課文的探索者和研究者,面對課文的多種解釋,拿出自己看法。
4、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教學最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qū),倡導自讀一質疑一討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課文,發(fā)現問題,通過師生互動,相互討論,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