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洛興
摘要: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就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魅力新中國”。這里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就遵循“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原則。強調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本理念。特別是實現生態文明視角下美好鄉村建設模式的統籌規劃。本文就重點研究了當前美好鄉村的若干建設模式。看其對國內鄉村的大幅度改造及為鄉村人民群眾帶來的諸多福祉。證明國家建設美好鄉村政策的正確性與優越性。
關鍵詞:生態文明;美好鄉村;建設模式;資源整合;生態旅游
我國在生態文明視角下的美好鄉村建設模式自十八大以來就已經正式啟動,作為國家文明建設關鍵點。十九大它又被再次提及,希望將我國更多地區從生態鄉村宜居鄉村發展轉化為生態文明美好幸福村。為當地人民群眾帶來各方面優惠福祉,最大限度消除城鄉隔閡,滿足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各項要求。
1生態文明視角下美好鄉村建設的多元化模式分析
1.1生態文明美好鄉村建設的基本理念
生態文明視角下建設美好鄉村的基本理念就是基于景區全域化發展。打破傳統鄉村內外界限,營造相對豐富的鄉村綜合發展路徑。就比如說鄉村生態旅游。它就利用了鄉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在不斷強化自身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能力以及經濟基礎條件的諸多高要求之上,逐漸成熟優化自身的地區建設計劃,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美好鄉村的所有政策要求及技術要求。
1.2生態文明美好鄉村的多元化建設模式
1.2.1多區多帶多組團建設大型生態文明綜合發展區。美好鄉村建設模式一定要在秉承生態文明觀念的基礎之上做到不斷升級發展。持續引入大批的休閑生態文明發展項目,例如農產品深加工、生態果蔬園旅游、度假山莊等等具有較高群眾參與度與人文價值的文明建設項目。為美好鄉村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找到人文和諧這一中心平衡點。正如德國經濟學家Wemer,Sombart所提出的“生長軸”相關理論,探討空間極化。它不應該僅僅存在和出現于若干點上。而是應該呈現中連接個點的重要帶狀結構。即形成一條發展鏈。而美好鄉村建設模式就應該重視這條發展鏈。將例如“一區多帶多組團”這樣的農村生態文明創新建設模式引入進來,打造山川鄉域大型景區的第一建設指標;而多帶和多組團則是指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建設多個生態文明區帶,以為發展地方生態農業發展與生態旅游建設提供引子;多組團則強調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一方面要建設美麗鄉村示范村與精品農業生態發展項目村或精品度假項目村。通過多組團建設以點帶面,全面部署美好鄉村建設布局,帶動鄉村農業經濟、旅游經濟等多種經濟模式的全面發展,將所有美好鄉村的各大產業精品點優勢全部都融入到鄉村發展建設進程中。帶動整個鄉村經濟的大幅度快速增長Ⅲ。
1.2.2優化資源深度整合。鄉村生態資源豐富,所以當前的美好鄉村建設模式多元化發展也是必然趨勢。就以優化鄉村資源整合為例。它就希望建設兼顧了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與生態良好統一的資源共享圈。
第一。它應該鼓勵項目積極參與到建設當中來。基于全鄉域區域建設影響地方村民日常生活與經濟收入。以全面發揮村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比如說,村民入股地方農業發展項目或者旅游企業項目。建設鄉村生態農業發展與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工程。借助對外旅游對外宣傳鄉內的農產品、民間文化以及旅游景區。一方面促進地方人文文化對外交流過程。改善人居環境與村民收入。一方面也將全鄉村景區轉化為鄉村發展常態。時時刻刻建設生態文明,時時刻刻發展地方農業及旅游經濟。
第二,它應該加速美好鄉村的文化品牌傳播。鄉村不僅僅擁有良好的生態化農業資源,它還擁有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和生態旅游項目。如上文所述。要合理利用這些資源,積極開啟精品文化營銷,建設擁有濃郁生態文明特色的生活街區、住宿區以及“山民生活體驗區”,圍繞這些建設美好鄉村內部的多元活動載體,推進美好鄉村的深度經營發展。還以生態旅游為例。它就應該多創設“農事體驗”、“鄉村體育活動”等等具有特殊特色的旅游品牌。并通過網站宣傳、旅游專題面報道等等擴大鄉村文明建設知名度。實現美好鄉村模式深度建設經營。
2案例簡析
2.1案例項目概述
某鄉村擁有悠久的傳統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與美食文化。他們在基于生態文明視角下的美好鄉村建設就堅持做好了兩點工作內容,明確了地方美好鄉村建設模式的具體建設思路方案。
2.2某鄉村的美好鄉村建設模式簡述
某鄉村的美好鄉村建設模式內容非常豐富。大體上來講它就希望做好兩點工作,結合這兩點打造基于生態文明背景下的美好鄉村建設模式,爭取在2020年之前將鄉村打造為集合健康、人本、精致的特色生態美好鄉村。
首先。該農村希望加大對生態的優化建設力度。從根本上營造相對高品質的鄉村公共環境發展空間。具體工作就包括了全面綜合的生態治理,如修建河道木棧道、截流壩。爭取實現對雨污與生活垃圾的統一處理,同時采用太陽能、天然氣等潔凈環保能源。另外,為了強化鄉村生態建設,建設美好環境還進行了民居粉飾、街坊路硬化以及鄉村環境深度美化。全力拓展改造了鄉村生態旅游道路。例如建造了山間、鄉村間生態旅游道。全面統一制作標識牌工程,真正打造該鄉村的生態文旅發展模式。在真正的旅游生態環境與人文底蘊底蘊襯托下。該鄉村還希望更多以市場為導向打造美麗宜居村莊和特色景觀旅游名村。截止到2020年。該鄉村希望集中培育600個以上的鄉村特色民宿村。并創建至少200個鄉村民宿型農家樂綜合體。
其次。要大量借力新農村政策建設。該鄉村也強化了對于生態旅游服務的建設政策,地方政府專門為該美好鄉村建設模式發展撥款,在鄉村內部建設生態停車場、村內公路。同時也配備了保潔車與垃圾池。滿足安全飲水工程完善優化。另外,還迎合民居要求改造上下水部分,為村民配備良好有效的排水系統,解決人民群眾的生活飲水問題。另外在針對鄉村海岸帶、土壤、林區以及濕地生態環境整治背景下。全鄉也在過去的2017年中累計拆除違法建筑1500萬m2。保證鄉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超過85%。且要求鄉內的所有8個河湖水體都達到治理目標。水質達標率從過去的4.8%大幅度提升到47.1%,而鄉內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也要達到99%以上。在2017年,該鄉就通過建設PPP模式委托第三方治理、長效運營鄉內水生態體系。駁岸改造海岸線生態景觀,打造綠水藍天,為鄉內居民與外來游客打造休閑好去處。同時,該鄉村也為治理海岸線被侵蝕現象在鄉內某海岸建成了20km長度的4條通海廊道。
綜上所述。該鄉村在打造美好鄉村發展的路程中基本實現了地方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優化。并輻射帶動了周邊鄉村快速發展積極性,為地方人均收入總量要求提高至少70%以上。讓鄉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
3總結
在生態文明視角下,兼顧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美好鄉村建設模式希望全面承載地區發展要求。制定合理且開放的生態文明發展計劃,在嚴格、靈活執行的宗旨之上謀求地方鄉村全面發展,共創美好和諧的人文文化環境。為人們帶來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