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茂林
摘要:所謂分層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根據本班學生的數學現有知識、能力水平,進行有效分成不同的層次,通過自己組織學生學習數學活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及能力都得到應有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研究提高效益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實施分層教學便于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讓學生的思維極大地得到拓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筆者長期從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通過自己的實踐,就如何分層教學來談談自己的認識與做法。
一、分層教學重要性與必要性。
同一個班級,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因素,造成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數學基本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別,數學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新課的學習,就要從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去精心組織,去落實具體的學習目標,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數學課本,去實施分層教學。首先,實施分層教學能夠有效補償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比如,不同的家庭學生存在個別差異,數學教師要尊重這種差異,比較特別的學生要給予個別指導,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欠缺之處能夠及時補救,不再產生新的問題。數學教師只有去認真挖掘學生的個別差異,才能對自己組織數學學習活動的進度,有效得到控制。
數學教師如何在學生的個別差異中去尋找教與學之間的最佳切入點,才能通過學習活動有效補償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其次,分層教學有利于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對基礎較差的學生界定一定的學習目標,對數學綜合能力較好的學生,上升一個層次界定目標,這樣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摘到果子”,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再次,分層教學有利于在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凸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有效對全班學生進行分層。
數學教師對自己的學生的基本情況要充分了解,從學生的智力因素,數學知識的基礎部位,以及學生學習數學這門科的態度等方面來進行分出層次:一部分學生數學的基礎知識較差,學生的智力沒有得到開發,導致智力低下,簡單地說學習數學沒有入門,沒有學習數學的熱勁,每次檢測都不理想;一部分學生數學基礎知識掌握百分之六十左右,有一定的學習數學的自覺性,有一定的學習數學方法,每次檢測成績總在全班的中間位置,屬于第二等次;一部分學生數學的基礎知識特別扎實,思維敏捷,接受能力較快,學習數學的自覺性較高,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方法,每次數學檢測成績顯赫,數學教師將學生分成這三個層次,只能是數學教師自己掌握,不應該向學生公布,以免差的學生在心理產生沉重的負擔,好的學生驕傲自滿,自我炫耀,看不起成績較差的同學,導致學生造成兩級分化。
初中數學教師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的人數一般在四至六人為宜,在三個層次中去合理搭配,便于小組內,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時,能夠發揮學生“取之之長補己之短”,讓學生借鑒他人的思維方法來鍛煉自己的能力,通過數學教師的組織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培養學生自我控制的能力、主動探索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習慣。
三、對學生學習目標進行分層。
教師要依據《數學課程標準》,吃透教材,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落實學生具體的學習目標。數學課程標準是規定數學學科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總體目標及各學段目標、各學段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等。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認真去解讀《數學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自身實際,去處理好數學課本的內容。
數學課本中的內容及編排體系,對數學學科融入了數學方面的思想和數學教與學的方法所在。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需要數學教師吃透教材,理清數學知識鏈,去調整數學課本中知識的編排順序,也可以大膽去整合數學課本中的知識,即刪減與增加數學課本的內容,達到有效進行數學課本知識的整合。
數學教師對學生學習目標的制定,需要教師要從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方面,要融于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對學生要具有實用性,同時,對學生將學習目標分解到學生的個體上,實行“分層目標,分層教學”的教學原則。
四、對學生進行有效分層施教。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活動,要求實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師如何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體現自己的主導作用,就看教師如何有效分層教學,這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對教師綜合能力的考核,教師要采取創造性、靈活性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才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組織學生學習“因式分解法”知識時,一部分學生對因式分解法的概念模糊,就需要教師引導并督促學生去理解識記因式分解法則;教師把這類知識分成:因式分解法則、常用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完全平方法、平方差公式法、十字相乘法),這樣分成層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完成學習目標。
五、對學生進行分成分層練習。
學生學習了數學知識,需要用一定的練習題來加以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檢測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需要數學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定的練習題,教師在落實練習題時,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要求,如用“十字相乘法”練題時,教師提供:X2-3X+2;(X-2)(X+3);X2Y2-5X2Y+6Y2;數學教師出示這些題后,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去選擇練習題解答,然后教師給予必要的總結出“十字相乘法”的實質:對于二次項系數為1的二次三項式,方法的特征是“拆常數項,湊一次項”,當常數項為正數時,把它分解為兩個同號因數的積,因式的符號與一次項系數的符號相同;當常數項為負數時,把它分解為兩個異號因數的積,其中絕對值較大的因數的符號與一次項系數的符號相同。
對于二次項系數不是1的二次三項式,采用“拆兩頭,湊中間”,當二次項系數為負數時,先提出負號,使二次項系數為正數,然后再看常數項;常數項為正數時,應分解為兩同號因數,它們的符號與一次項系數的符號相同;常數項為負數時,應將它分解為兩異號因數,使十字連線上兩數之積絕對值較大的一組與一次項系數的符號相同;同時,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還要注意避免以下兩種錯誤出現:一是沒有認真地驗證交叉相乘的兩個積的和是否等于一次項系數;二是由十字相乘寫出的因式漏寫字母。
總之,數學教師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實行分層教學,有利于教師是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班級授課制下按各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施教,以做到教學有的放矢,區別對待,最大限度地調動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尊重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課標下的初中數學分層次教學法初探,《課程教育研究》,2014年08期,譚艷芳
[2]中數學分層教學方法的心得體會,《中學時代》,2014年24期,張尊勇
[3]初中數學分層教學之我見,《新課程(下)》,2012年02期,陳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