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青
摘要:朗讀既是語文素養,也是學習方法,如果把語文比作一道佳肴,朗讀絕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細細品,有著語文獨有的情感溫度。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充分地體現朗讀的價值,面對存在的問題該如何解決,筆者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嘗試了幾種較為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朗讀;語文素養;情境;溫度
隨著《見字如面》、《朗讀者》等文化類節目的熱播,人們再次感受到了文字語言的溫度和魅力,而這些,縱使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洗禮,依然能在時光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輕輕拂去文字上的積塵,聲音讓記憶都開始復活。
朗讀是語文課堂中一抹亮麗的色彩,有了朗讀,語文課會變得更加豐富飽滿,活色生香,有了朗讀,課本上的文字便有了情感和溫度。
然而要真正發揮朗讀在語文中的作用,讓學生擁有高質量的朗讀水平,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卻有不少困難。筆者在一所山村小學擔任語文教師,語文課堂教學中涉及朗讀的環節,大部分學生總是畏縮不前,朗讀水平參差不齊,語文課上起來總少了那么一種味道。經過調查及平時的反饋發現主要存在幾方面問題。
一、朗讀時間少
課前的預習老師往往要求學生自己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把課文朗讀幾遍。課后的復習也會相應地布置關于朗讀的作業。再加上上課時的朗讀練習,貌似朗讀的時間安排得足夠充分,然而學生在沒有得到老師或者家長有效監管的情況下很可能就偷工減料了,導致了許多朗讀是無效的。
而一堂四十分鐘的語文課,教師為了完成既有的教學任務,往往以教師提問和講解的形式居多,朗讀通常就流于表面。再加上鄉村學校孩子們對于有感情朗讀還是比較拘謹,害怕展現自己,也失去了更多練習指導的機會。
二、朗讀缺少代入感
朗讀要以對文本的理解為基礎,眼到口到心到,僅僅一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于學生來說卻不易做到。朗讀者要把自己代入到文本的時空背景當中,與其中的人物融為一體,以其喜,以其悲。
針對教學過程中朗讀出現的這幾個問題,該如何去解決,才能讓班級里的朗讀內化為學生的學習習慣呢?筆者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了幾種比較實用的方法。
一、朗讀的有效指導和評價
以三年級第二單元課文《燕子專列》的教學為例,談一談在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受語文的魅力。
教學片段一:教師范讀,體驗朗讀方法
1. 教師深情朗讀課文第二節:
“成千上萬只燕子從南方飛回北方時……當地氣溫驟降,風雪不止,幾乎所有昆蟲都被凍死了。燕子經過長途跋涉,已經非常疲勞,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饑寒交迫,瀕臨死亡……”
2.師:你從老師的語氣中能感受到什么?
3.生:燕子饑寒交迫,情況非常危急……
4.師:那么請你們也試著像老師這樣讀吧?(生練習讀)
5.指名讀,并作出相應評價(我感受到了燕子在風雪中的艱辛,我覺得燕子又冷又餓,應該沒這么大的力氣來了,我能聽出燕子們在苦苦掙扎……),學生根據教師的評價指導再以飽滿的情感投入朗讀。
教學片段二:學生品讀,運用朗讀方法
1. 你們能用剛才的方法來朗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嗎?
2. 教師朗讀提示:(1)哪些詞引起了你的關注?你體會到了什么?(2)怎樣讀好這些詞?
3.學生練習讀。
4.指名學生朗讀,學生讀到“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一句時,教師評議指導(“紛紛”這個詞說明了出去尋找燕子的人很多,要加重語氣);當讀到“冒著料峭的春寒,頂著滿天飛舞的大雪,踏著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時。 “冒著”、“頂著”、“踏著”三個連續的動詞寫出了人們不怕嚴寒,對燕子的關心和喜愛,要加快語速。
5. 學生根據自己理解和老師的指導再次練習,讀出感情。
這次教學中,學生老師的示范和指導下通過一遍遍的朗讀練習來理解課文內容,體驗文本的情感表達。這不只是技巧的指導,更是引導學生去親身感悟。朗讀并不是被割裂的,而是解讀文本的有效手段。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情境的創設是常用的教學手段,尤其在語文課堂中,情境的設置可以幫助學生通過文字進行想象和演繹來解讀和感悟課文中的情和景。
比如在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這一課時,有這么一段 ,“最有意思的是橋北頭的情景:一個人騎著馬,正往橋下走……那個牧馬人一下字拽住了馬籠頭,……倒把馬右邊的兩頭小毛驢嚇得又踢又跳。站在橋欄桿邊欣賞風景的人,被小毛驢驚擾了,連忙回過頭來趕小毛驢……”。我叫了幾個學生上講臺,分別飾演課文中的角色,而坐在位置上的同學就充當解說員,隨著他們的朗讀臺上的“演員”再現了課文中的精彩一幕,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一下子被激發出來,這時再讓全班同學朗讀這一段,對課文的理解顯然就更深了。
三、欣賞節目,感受誦讀之美
近年來,與文學相關的一系列節目的迅速躥紅,作為一名教師,既覺得欣慰也感受到了責任。《朗讀者》、《見字如面》、《經典詠流傳》令我們聽到了經典詩詞的另一種傳承。這些節目恰好體現了文字和聲音之間的美妙轉變,為什么不能把這些節目推薦給學生們呢?
筆者選取了《經典詠流傳》中的片段與學生分享學習。當趙照用古樸的調子唱出《聲律啟蒙》,“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漢語的韻律美一下就被激發了出來。學生才聽了兩遍,已經不由自主地跟著音樂哼唱,效果遠比平時的死記硬背好多了。而當聽到《苔》這首由袁枚的詩改編的曲子,學生開始安靜地欣賞,結合節目的背景故事,不少孩子都情不自禁地偷偷抹眼淚。孩子是充滿童真的,在情境中,他們自然而然地就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這時候的朗讀,便不再是任務,不再是機械的重復,他們與文本產生了共鳴。
語文課堂要有語文的味道,而朗讀,就是其中必不可少令人身心愉悅的美味;語文課堂要有語文的溫度,而朗讀,恰恰就賦予了文字充滿了生命力的溫度。語文課堂是鮮活的,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同樣鮮活的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繼續努力,讓朗讀得以實現它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讓學生享受朗讀的快樂[J]. 周偉. 教育教學論壇. 2014(07).
[2]巧借朗讀,提高學生語文能力[J]. 倪健. 課程教育研究. 2014(17).
[3]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 梁雪文. 時代教育. 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