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海
摘要:現代經濟的發展,涌現了像城市發展的“打工流”。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離開家鄉去往城市打工謀生,而他們的子女因為年齡較小需要上學,只能將孩子交由親戚朋友或者爺爺奶奶照顧撫養。父母無暇顧及子女的成長和教育,因此,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即為“留守兒童”。據我統計,我班級有35人,父母外出打工的有32人,父母離異或因其他原因不在身邊的有8人。從這個數字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留守兒童的數量不少,他們的家庭教育處于無人監管的空白區。
關鍵詞:“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社會;家庭;學校
一、“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
留守兒童們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因此他們對親情的渴望相當強烈,所以他們對那些在父母身邊生活的小孩特別羨慕,往往會產生一種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棄,缺乏上進心。在遠離父母的日子里,由于臨時監護人監護不夠,使得這些孩子出現學習觀念淡薄,尤其是在學習上碰到困難,沒人輔導,加之作業本上不斷出現的錯誤,嚴重影響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來看一組數據,還是我們這個班,35人有17人作業完不成,經過老師做思想工作后,還有7個或8個人不寫作業。記得曾經看過一個留守兒童在他的作文里這樣寫道:“一個人就是一個家,一個人想,一個人笑,一個人哭。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愛什么是母愛,就連他們的樣子都記不清了。我作業從來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說了。”這是許多留守兒童的心聲,讀后不免讓人揪心。
1.安全隱患多,其中包括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
(1)人身安全問題
“留守兒童”在生活安排方面一般他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人來照顧。但是,他們精力有限,年老體弱,或者自己生活還困難,而“留守兒童”作為一個弱勢群體,他們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父母不在身邊,很可能會成為不法分子的侵害對象。不法分子就經常把目標指向這些父母不在身邊,缺乏周全的保護的未成年們。每到炎熱的夏天來臨,盡管學校和社會一再強調防溺水安全的重要性,但是每年都還是能從新聞上報道一些農村孩子溺水的新聞。這些安全隱患說明了在農村地區,這些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問題受到一定的威脅。
(2)心理健康
據大部分有關留守兒童的調查顯示: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也是最突出的問題。A.孤僻內向。由于缺乏父母關愛,交流渠道不暢,留守兒童難以向外界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B.冷漠乏信。長期得不到親人關愛的留守兒童漸漸淡漠了對親情的渴望。根據調查,有18%的孩子認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孩子缺乏應有的鼓勵和肯定,導致孩子自信心不強,以至對成功的期望值偏低。C.心胸偏狹。留守兒童過早過多地體會了生活的艱辛,認識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計所迫,容易產生社會不公的意識。
二、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本策略
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不僅會危及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會給農村的教育以及社會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這個問題的解決將有助于農村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真正落實和質量的提高。而這個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家庭、學校、社會、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于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若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品德和優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獻精神的。因此,父母在物質條件基本滿足的情況下,多關心他們的成長與發展。父母應該利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對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學習、生活各個方面加以關心、教育和指導,例如多打電話給孩子及委托人、老師等,并向其詢問孩子的基本情況。在工作不忙的時候,經常回家陪陪孩子和老人,接送孩子上學、放學。輔導孩子的家庭作業,陪孩子聊聊學校里有趣的事情。周末或者寒暑假帶著全家一起出去旅游一兩次。或者在家門口公園散散心。這些最基本的陪伴也是留守兒童們最需要的。家庭氛圍的和諧才是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最有效的營養液。
“留守兒童”也要體諒父母,父母外出打工也是為了改善子女的生活,讓子女以后有更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他們既要承擔繁重的勞動,又要承擔煩瑣的家務活,加上文化水平不高、觀念和方法落后,沒有時間、精力和能力對子女的思想、道德、學習、衛生、日常行為習慣給予關注、教育、引導。這就要求“留守兒童”自己要樂觀向上,學會生活,自覺學習,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力所能及幫助他們干些家務活。
2.學校方面。
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由老師帶領定期開展活動。比如,踢毽子比賽、閱讀經典名著、慰問敬老院的老人、組織編排唱歌跳舞等節目。在班主任的組織下,經常開展特色班會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學校領導組織教師定期家訪,了解孩子們的生活情況,幫助解決留守家庭的生活問題。
在我的班級有這樣一位同學。她的父母離婚了,各自在不同的城市打工。她和正在念初中的姐姐跟著爺爺奶奶上學。可是,天有不測風云,爺爺因為腦梗癱瘓在床,奶奶眼疾幾乎失明而且身體也不好。妹妹的班主任常常發現這位平時學習認真的孩子上課越來越不注意聽講了,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僵硬了。班主任家訪了解情況后, 姐姐主動承擔爺爺的吃喝拉撒問題,妹妹因為年幼沒人照顧,每天上學放學沒人接送。班主任向學校反映情況后,學校領導一致決定免費讓妹妹乘坐學校校車,每個周末前去家里慰問情況。這位年輕的女老師主動給家里打掃衛生、做飯、洗碗,還順便給姐倆輔導功課等。漸漸的,姐倆的臉上又重新笑了起來,學習成績也名列前茅。
試問一下,如果不是學校方面的積極支持,這姐倆是多么的孤單與無助啊!
3.社會方面:
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六部委《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明確規定“農民工子女就學應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為了全面貫徹國務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臺相應的政策規定,并相繼取消了對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的借讀費。但還有很多城市,在學校資源閑置的情況下,依然對農民工子女的入校設置了難以逾越的門檻,導致了大量兒童留守,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從實際出發,在制度機制上不斷創新,創造條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學的教育資源,讓更多的學校愿意接收農村兒童。如可以考慮設立協商機制和代償機制等,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更好地關愛留守兒童。
我呼吁大家應從不同的角度 、層面去發現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當然家庭、學校和社會也必須關注重視起來,只有三者合力,用心去關愛他們,用情去感動他們,用愛去溫暖他們,給他們多一點關愛,少一點傷害,才能讓他們也和其他孩子一樣擁有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