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高考方案的實施,更掀起了教育效率縱深推進的高潮,對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承好家風、共建家校共同體、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養育孩子未必有適合所有人的“說明書”,但家庭教育基礎知識都是所有家長不可或缺的必修課。家長自主自覺學習,才能真正明了“家庭教育”是什么;領會把握家庭教育的真諦,才能教育好孩子;學會學習的家長,才能與孩子共同成長。
關鍵詞:新高考;家風;家校共同體;陪伴
教育部2015年末頒布的《關于加強家庭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進一步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對“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律”,“不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出了具體要求,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家庭教育和家長教育責任的認識,表述更加清晰,同時也對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如何強化家長教育責任的新問題。當前,新高考方案的實施,更掀起了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高潮,全面發展孩子的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的根本目標,對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結合自己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談談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許多真實體會。
一、傳承好家風 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的時候,再次講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創造和積淀而來,也需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這使我聯想到家庭的精神、家風,是民族和人民精神形成的重要源泉和重要組成部分。好的家風需要積淀,更需要傳承。積淀與傳承不僅是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前提,也是家風形成的必由之路。《顏氏家訓》與《朱子家訓》以讀書、修身、齊家為出發點教育子孫讀書與做人的道理,對中國人家庭教育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讀書做人、修身齊家,已經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家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道理即使放到今天也依然有很多值得繼承發揚的地方。
明代女作家鄭淑云曾給兒子寫過這樣的書信:“閱兒信,謂一身備有三窮:用事頗殷,乃窮于遇;待人頗恕,乃窮于交;反身頗嚴,乃窮于行。昔司馬子長云: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于后世。是窮亦未嘗無益于人,吾兒當自勵也!”鄭媽媽沒有過多關注他的衣食小節,而是勸慰孩子多讀書,多積累,這一生不管際遇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活著最好。即便不是,那也是千古以來許多人都遇到的苦,也不必太苛責自己。她的愛,不狹隘不灰暗,是一個風雨歷練過的女人,看過人生百態后,飽含仁慈寬厚的生命之愛。
做父母的,請回顧自己傳承的家風是什么?想明白自己傳遞給孩子的家風是什么,把它明確地寫出來,清楚地告訴孩子,甚至大字書寫張貼于家室,期望孩子和自己共同遵守,也是一種很好的家教方法。
二、共建家校共同體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且只有家庭教育而沒有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由關注學習的結果轉化為更多地關注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學校教育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自我學習和思考,要讓學生有更廣的空間進行實踐和展示,家長應不斷自覺學習,理解新課程理念,理解支持學校的教育教學安排,理解信任教師的課堂教學組織,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孩子專心于學校學習,鍛煉成長,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吳重涵認為,許多教育改革不盡人意,原因之一就是廣大家長的不了解、不理解,導致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抵制。
當前,家長的學歷、素質都越來越高,對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學校教育的訴求也越來越高。“四高”特點,也就會有更多的家長對學校教育有不同的聲音,對教師的課堂有不同的要求,對學生的教育有更高的期待,這更要求家長走進學校,融入教師群體,積極為學校教育提供資源,為學校課程提供服務,成為學校教育的“主人”。與教師一起,綜合分析孩子的學習狀態、身體發育、心理特點等;與教師一起針對孩子身上暴露的問題進行診斷協商;與教師一起,嘗試更好地培養技能促進孩子的發展。
時代飛速發展,教育需要創新,家長要提高認識,走進學校,更新教育觀念,理解學校教育,主動協同教師,形成育人合力。
三、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中有三個關鍵詞:讀懂心靈,提供服務,陪伴成長。在這三個關鍵詞中,陪伴是核心詞,沒有陪伴不可能讀懂孩子的心靈,沒有讀懂孩子的心靈,就沒有辦法找到孩子的心靈之所需,給孩子成長提供良好的服務。但是,千萬不要把陪伴理解成死看死守,死看死守會導致孩子的逆反,也不能把陪伴理解成包辦,包辦只能阻礙孩子的自我成長,更不能把陪伴理解為文化輔導,你不可能有能力輔導他的一切課程。“教育的意義”最集中地體現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只是眾多做家長缺乏這個意識罷了。“教育的契機”原本就存在于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只是我們常常視而不見罷了。
“爸媽整天抱手機,小孩天天手握筆。爸媽天天把頭低,小孩天天把題思”。前一陣,朋友圈曾抄傳小學生寫的一首打油詩,詩里,小學四年級女孩對“手機控”父母頗為不滿,有教育專家也一針見血地指出,父母陪伴孩子時玩手機,其實是一種“冷暴力”,孩子被忽略,可能以哭鬧、砸東西等方式吸引父母注意,也可能用玩手機、打游戲等方式來自娛。
教育因陪伴而美好,如何陪伴孩子成長,要講究方法與藝術,需要多些關注與交流,在我們的脈脈守護中,我們以親切的微笑、激勵的眼神,堅定的決心告訴孩子:你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長,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發光體,都有其天賦秉性。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為人所化,教育總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我認為,家庭教育的點點滴滴,既是“教化化他”的源頭活水,也是為孩子所“化”的潛在契機。
新高考呼喚新家教,養育孩子未必有適合所有人的“說明書”,但家庭教育基礎知識都是所有家長不可或缺的必修課。家長自主自覺學習,才能真正明了“家庭教育”是什么;領會把握家庭教育的真諦,才能教育好孩子;學會學習的家長,才能與孩子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辛上邪.邊界分明的加拿大親子關系.現代教育報.2018.
5.4.
[2]陳艷濤.好爸爸壞爸爸.中國新聞周刊2018.
[3]關穎.家長需要家庭教育常識.中國教育報.2018.5.24.
作者簡介:卓文達,漢族,男,福建省莆田人,本科,高級職稱,教育教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