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相
小學階段是學生的啟蒙階段,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就聽、說、讀、寫的要求而言,蘊含諸多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語文課必須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從參與式教學出發,不斷啟發學生的創新靈感,展開豐富的想象,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課堂中得到培養。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鼓勵質疑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得到老師的表揚是每一個學生的愿望。在教學中經常用鼓勵的語言來激發他們,促進自主學習,積極上進,學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創新思維往往是從疑開始,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新。“疑”是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在教學中,教師熱情的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出問題是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教學《荷花》一課時,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幅活得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理解這句話是本課的重點,讀完這句話,我問:“這句話你能讀懂嗎?”學生鴉雀無聲,有的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有的瑤瑤頭……,你們有什么疑問呢?
生1:為什么要把荷花看做畫呢?
生2:畫為什么是活得呢
生3 這畫家是誰呢……
這些問題都提得非常好,說明學生做到了邊讀課文邊思考。隨后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討論解決這些問題,教師的作用是引導,把大題畫小,難題畫易,由淺入深,步步引導,最終使學生解決疑難,掌握解決的辦法,學生的思維顯現出積極的主動狀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在啟發想象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的過程往往是通過想象來完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依據教材,,精心指導,教會學生自我發掘想象力,以促進創新思維的提高,如:在教學《掌聲》一課中,當身患殘疾而又自卑的英子一瘸一拐的走下講臺時教室里想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這時,我問;假如你是英子你會想到什么?
生1;原來同學們并沒有歧視我。
生2:現在我才明白,同學們那是關心我,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學習。
生3:我要參加活動,和同學們一起游戲。
生4:感謝同學們我要鼓起勇氣,不能在自卑了,
這樣留給學生足夠的想象空間,打開學生的心扉,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貯備,讓學生身臨其境的當一回英子,袒露自己心扉,樹立堅強,樂觀自信的英子形象。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新思維能能力。
運用課文插圖,啟發想象力,根據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課文插圖,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去感受,使學生的想象欲望得到誘發,如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小雞畫竹子,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一年級孩子年齡小,這個擬人化的句子他們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學習這句話,我讓學生在圖中分別找出小雞、小狗、小鴨、小馬畫的分別是什么,學生很快在圖中找到了。然后我又提問:“為什么說小雞畫竹子、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學生通過回答這個問題就會明白:原來是這些小動物的腳踩在地上印出來的腳印與竹葉、梅花、楓葉、月牙的樣子非常相似,進而了解了這些動物腳的不同形狀,這樣學生很快就理解了。
三、在多向求異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多向思維即"發散思維"或"輻射思維",就是從多種角度尋找多種可能性,從多方面探求解決問題答案的思維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多啟發學生,調動學生的創新欲望。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敢于探索、勤于思考,從不同的思維角度和不同層面,運用不同的思維方法,尋求更多的見解。例如,在教學《凡卡》一課時,作者為什么用凡卡的夢做結尾,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紛紛發言,“因為凡卡的信沒有貼郵票,也沒有寫清楚地址,爺爺無法收到,只有在夢里才能和爺爺團聚,”用夢做結尾,突出凡卡命運的悲慘。但教學目的不能停留在于此,又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的內容進行比較,看看那一種說法最正確,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多向求異中培養了創造性思維。
四、創設教學氛圍,激發創新欲望
創新欲望是一種探求新知識的心理需求。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創新能力,不僅要知識和智慧作基礎,而且要與創新欲望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學生如果對某位老師很親近、很喜歡,對這位老師的課就會感興趣,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好這一學科的知識,在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因此,我們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氣氛,為學生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他們的創新欲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放下老師的架子,作為學生的“朋友”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中,真摯、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從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與學生平等對話,給學生創設一種暢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創新的開放性教學情境。老師可以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誰最聰明?”“誰最棒?”“誰的答案更好?”“誰能把老師問倒了……”,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堅持自己的見解,敢于與老師、同學討論,從而建立起自主學習的激勵氛圍。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五、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我在教學畫面感很強的課文時,就讓學生讀讀畫畫;碰上詩歌,就讓他們背背唱唱;要是上童話和情節曲折的故事,就讓學生讀讀演示。學生在畫、唱、演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理解、思想情感的體會,而且發展了自身的語言,激發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原來喜歡采用問答式教學方法,每個詞語怎么解釋,每個句子怎樣理解,每個段落怎么朗讀,全都由教師提問學生作答。這樣的教學方法只會使學生的思維僵化。現在我覺得語文教學應當重視探究、發掘的環節。一方面我重視邊讀書邊思考的環節,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使他們人人都能從頭到尾讀上幾遍書,有時間從容地想一想自己讀懂了哪些,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很重視小組合作學習。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和師生交流的機會,互相啟發,互相誘導,在討論中加深理解,從別人的思維中得到啟示。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時代的要求,語文教學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新素材,把創新教育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的每一環節,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的開發與培養。在參與式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要強化主體意識,關注學生的主動發展,使學生敢于創新,善于創新,樂于創新。創新思維是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做有心人,給學生留有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那么,深埋在學生心底的智慧種子,就一定能迸發出創新之果。
學生于 233網校論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