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俊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但現實中“德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德育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而不是一項具體工作,其目的就是使人向善。德育的核心是發展學生的悟性,讓學生覺悟、醒悟、領悟,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意識到道德不是用來束縛人、壓制人的,而是提升自己的人格品味。那么,在新時期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如何立德樹人呢?以下就這一問題談幾點膚淺認識,供同行參考。
一、傳統德育缺實效
1.德育目標太高太大不科學
小學德育實效不強的原因之一是德育往往停留在空洞的口頭說教上,脫離實際。德育目標訂得大而遠,虛而高,違背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在指導每個學生從內化于心外化成行時,學生不知啥是好,啥是壞,也不知道該干啥、怎樣干,無所適從,收不到應有的實效。例如:《小學生守》第一條中“愛黨愛國愛人民”這一內容不具體,學生不明白。學生不知何為“國”“黨”“人民”?甚至產生“他們又不是我的爸爸媽媽,我為什么要愛”。
2.家庭教育對德育的漠視
父母是學生的人生導師,而現在的家庭教育卻存在“兒孫不用管,全憑用情感”的現象。家庭教育是小學德育的基礎,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有重視家庭教育的美德。每年的高考對許多家庭來說,卻是個永遠的痛。雖然近年高校一再擴招,但還是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這種激烈競爭的瓶頸效應,促使許多家庭重視智育,輕心育,反映在教育上就是重視孩子的文化成績,淡視或忽視孩子的心理品質;再加上許多家長自身的素質原因,對孩子教育的觀念錯位,從而導致在學生品質形成中家庭教育的缺位。例如:尊老愛幼、關愛老人,而現實中父母把最好吃給了孩子卻忘了家中的老人,公共汽車上隨處可見奶奶站著而孫子坐著,“雷都不打吃飯人”等等......孩子的道德教育缺乏潛移默化、個體覺悟和生活體驗,從而錯過了最佳的教育時機。
3.社會價值的制約
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定位,價值目標的選擇,嚴重制約著小學德育。沒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國人總在矛盾中掙扎。在《當代中國人的八大糾結》中有言:富貴不能移——人窮志短;明人不做暗事——兵不厭詐;士可殺不可辱——好死不如賴活;宰相肚里能撐船——有仇不報非君子;觀棋不語真君子——見死不救是小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百無一用是書生;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人靠衣裳馬靠鞍;善有善報,惡意惡報——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教育者就是培養學生在矛盾中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但有的教育者道德立場和道德觀念受其生活時空的限制,在諸多方面不能完全幫助今天的學生解決道德難題。尤其是當下的評價更顯淋漓盡致:“分分分,老師的命根”,每遇考試當下皇帝不急太監急(教師著急學生不急),學生眼中的我們是多么的卑微和功利。成績好不是永久的,我們要引導學生系好人生的每顆扣子,走好人生每一步。當前社會整體道德水平不高,抹黑英雄形象時有出現,西方在意識領域對學生的腐蝕,使其發生思想意識混,喪失正確的政治方向。
二、新課程下如何立德樹人
1.每個人都應該對國家和社會承擔責任和義務
中國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緣關系上文化,不少國人只關心自己的家庭和親屬,只在乎自己的直系親屬的福祉,對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所遭遇的苦難視而不見,毫無疑問這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道德觀勢必導致自私和冷漠。我要建立在一個理性社會,就必須認識我們身處的社會環境,當今社會整體道德水平不高,社會公德缺失,要知道:沒有那一滴雨會認為自己造成了洪災。
2.不要讓人性湮滅在制度之中。
目前國人正在遭受環境破壞與人性喪失兩大“邪惡”的折磨,不少國人的思想僵化,做任何事情都非常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鬧出用證件去證明父親的笑話......例如:公共汽車上有殘疾人買了兒童票(沒有殘疾人票),乘務員要求殘疾人出示殘疾證,殘疾人展示殘腿,乘務員不依,雙方爭執不下......同乘的老者仗義執言:要求乘務員(乘務員是男士)證明自己是男人,讓乘務員拿出證件證明自己是男人,滿車人皆哄然大笑。
3克服“面子”上的心理障礙
“面子”是國人尊嚴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已經成為難以克服的障礙。在不少國人眼中,受教育不是為了尋求真理或改善生活質量,而是成了身份和地位顯赫的象征和標志,許多讀書人只是一群通曉考試而從不關心社會公德的食客,他們奉行的是“精致的利己主義”。
三、重建立德樹人的基本策略。
1.樹立大課程觀
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識,強調“目的”意識。學生德育的是一項系統的、整體的、多方位的工作。教師自身素質和德育意識,以及德育管理者指揮、協調能力和對新事物的敏銳性都直接決定德育成敗。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要注重師德教育,加強對全校德育的領導與協調,注重對各項工作中德育的指導。須知德育就像吃鹽,不能單獨吃,要打破學科界限,在各學科進行中滲透德育,注重學生人品教育,真正做到全員育人。
2.校園處處皆德育
整合小學教育的各個環節,人人都成為德育工作者。德育不是孤立的,要充分利用各種德育途徑,開發德育資源課程。辦學理念:立字立人;校訓:規規矩矩寫字,堂堂正正做人;育人目的:寫中國字,讀世界書,懷天下心,做現代人;辦學目標:建有文化的校園,樹有思想的教師,與有特長的學生,辦有特色的小學。成人對孩子的影響遠遠比不上同伴對孩子的影響,要特別注意班級文化、寢室文化、同伴互助對學生的影響。例如:學生不扣衣服,引導學生學會服飾文化:第一顆扣子不扣——自由,兩顆扣子不扣——秀肌肉,三顆扣子不扣——我是流氓我怕誰。
3.從灌輸走向對話
注重溝通、體驗及養成教育。“井底之蛙”愿意是見識短淺,這是個無人不知的寓言故事,老師先讓學生說是這個故事,并說說從中受到什么教育。然后話鋒一轉說“井底之蛙”又有新意,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說青蛙跳出井來非常高興.....最后卻又回到井里了,為什么?原來青蛙跳出井后看到一條大河,河水非常渾濁,河邊還有捕獵者等著自己,惡劣的環境讓青蛙不得不回到井里,從而引出環境教育這一話題。
4.從書本回歸生活
生活是最重要的德育源泉,一個媽媽親給孩子煮面,一碗表面上有少許雞蛋,一碗表面上沒有雞蛋,讓孩子自己選,結果孩子選了表面上有雞蛋的。媽媽把剩下的表面上的沒有雞蛋的面條翻開,結果面下有兩個雞蛋,而孩子手中的面條下面缺沒有雞蛋。孩子本想撒嬌哭鬧,媽媽抓住時機告訴孩子,這是你自己選的不許鬧,同時告訴孩子想占便宜的人終究是要吃虧的......
5.從限制走向開放
面對學生抱著書睡覺這一現象,教師有兩種心態:成績差者抱著書就睡著了,成績好者睡著了還抱著書,對前者大加限制,對后者包容開放。對廁所文化的開放性:首長好!——手掌好!前者是對長者問好,后者是不要把小便尿在地板上。這種方式讓學生易于接受,德育效果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總之,德育無小事,事事皆德育;道德教育不是跟人作對,而是尊重學生主體的合理訴求,最終達到學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最終實現德育最優化。細雨濕衣看不見,鮮花落地聽無聲。讓我們共同營造適應學生成長的大德育環境,給學生以好壞、是非的肯定性評價,使社會公德在他們身上迅速內化,轉化為他們自身的道德行為,為國民素質的提升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