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生本課堂的構建,要求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然而在現實教學中,教師以自我為主、以教材為本的現象比比皆是,“學情”在課堂上被漠視與遮蔽。如何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設定符合生情的教學目標?如何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隨時調整教學策略,引領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筆者結合課例進行了仔細梳理、反思與探究,并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基于起點,目標設定再優化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方向與歸宿,是教學后學生學習應達到的程度。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目標有問題,那么再精致、再活躍的課堂,其內在價值都值得懷疑。如在教學《刷子李》一文時,筆者從學生的“預學單”上了解到,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不存在顯著困難,但是作為馮驥才先生的經典佳作,本文的語言如此幽默傳神,情節的安排又是如此地富有張力,學生在預學時卻普遍忽視。本文編排意圖明顯,就是讓學生在經過本單元精讀課文《人物描寫一組》的學習后,通過略讀課進一步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學習作家獨特的描寫人物的方法。于是,筆者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①根據文前“閱讀提示”,自主學習課文,感知人物形象,了解刷子李高超的技藝;②能有感情地朗讀文中描寫最精彩的語句,領悟并學習作家馮驥才獨特的表達方法;③激發學生閱讀馮驥才文章的興趣,課后繼續走進“作家筆下的人物”。經過優化的目標設定,既是單元重點,又是重錘敲擊,濃墨渲染,可謂有的放矢,精準高效。
基于支點,學法指導再跟進
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十分精辟地闡述了教學的本質。的確,學法是學習的支點,學生唯有以學法為支點,方能在預學中起到四兩撥千金的奇效。教學過程都應圍繞學法指導來展開,內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感悟,都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得以實現。最后讓學生自主發現方法規律,亦為學生今后的長文預學提供了有力支撐。
基于“瑕點”,教學引導再完善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暴露錯誤,正是教師了解學生思維的突破口:以此為契機,教師若有效利用錯誤資源,巧妙點撥,順勢引導,能起到“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如在教學《漁夫的故事》時,面對學生對文本意義的錯誤理解時怎么辦?筆者將錯就錯,利用這個錯誤資源演繹出一段精彩:“既然有了兩種觀點,那咱們開個辯論會。認為漁夫早點撈到膽瓶就能成大富翁的為一方;認為漁夫不管什么時候撈起膽瓶,魔鬼都會害他的為另一方。咱們從課文中找依據,來辯一辯。”以后的時間,課堂完全交給了學生,學生們陸續走上講臺,并在老師的引導下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這樣的引導,教師根據學情自然發生。面對學生理解上的錯誤,教師巧妙地采取了辯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辨析是非。隨著辯論的展開,思維的彼此碰撞,部分學生不斷修正、完善自己的觀點,學生對文本的正確理解也在其中了。
基于“燃點”,情感體驗再激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有較為豐富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文章不是無情物,課堂有“課場”,更應有“情場”。教師在課堂上若能從學生情感的“燃點”出發,充分調動學生情感體驗,則何愁學生不“情動而辭發”?如《生命生命》一文雖篇幅短小,但蘊涵深刻。如此沉甸甸的生命話題,四年級小學生能感受作者對生命意義的價值探索嗎?不出所料,筆者在檢視學生的預學單時發現,他們對文本的意義理解膚淺,感受模糊。于是,在學生初步感知文本的3則事例后,筆者決定講述文章作者杏林子的生平,引領學生走進杏林子,聆聽來自生命的呼喚。在聆聽了杏林子坎坷感人的一生后,學生精彩踴躍的發言出乎筆者意料。正是教師對作者生命奇跡的動人講述深深打動了學生,使他們深受觸動,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價值。
基于生長點,言語訓練再提升
歌德說:“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唯有心人得之,形式對于大多數人是個秘密。”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言語“生長點”引導學生咀嚼文本的言語形式,學習名家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表情達意的方式方法,領悟名家文筆之妙。仿用是指為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在特定的語境中更換現成詞語,臨時仿造出新詞語的一種修辭手法。教材語言精雕細琢、優美規范,經常訓練學生仿用、借鑒,就能使之逐漸把握其內在的表達規律,形成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如《火燒云》這篇課文描繪了晚飯過后夕陽西下時,天空中火燒云顏色和形狀的變化。作為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文本語言頗富韻律和變化,尤其是這句:“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筆者先引導學生分析上述顏色詞語的構成,接著讓學生試寫,大家都能語通句順地寫出來。有位學生寫道:“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通通的,一會兒黃澄澄的,一會兒半黑半灰,一會兒半白半玫瑰色。橄欖綠、湖藍、蘋果青,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這樣的仿用,猶如置身于神奇的大自然,學生能依據自己的喜好,充分發揮想象,在練筆中親歷言語實踐,自然促進了修辭句式的積累和內化。
生本課堂的構建,要求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要為學生的“學”服務。我們如果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切實以學定教,有效引領,還“學”于生,有所為有所不為,必能實現扎實高效的生本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