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梅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對于幼兒的綜合能力提升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重視,這對于幼兒今后的學習以及發展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幼兒音樂教學在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方面至關重要,而節奏在幼兒的音樂啟蒙教育中又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因此,如何加強幼兒園音樂課程建設,以發揮出節奏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成了很多幼兒園音樂教學工作者所重點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音樂啟蒙教育;節奏;重要性
當今社會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其對于我國整個國民素質有著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的提升孩子的社會競爭力,很多家長開始重視幼兒的音樂啟蒙教育。節奏在幼兒的音樂啟蒙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可以喚醒幼兒內心深處的情感,帶動幼兒心中情緒變化,進而陶冶幼兒的情操并為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審美觀。因此,在幼兒的音樂啟蒙教育中有必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來創設合適的音樂教學課程,然后制定出合適的教學措施。下面編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就此展開探討與分析,以期為相關教學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幫助。
一、節奏在幼兒音樂啟蒙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幼兒的音樂綜合素質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在音樂課堂學習中會不由自主的隨著音樂節奏來進行傾聽、附唱、肢體模仿等,幼兒內心中的感知與情緒也會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化而變化。幼兒在不斷學習和感悟的過程中會逐漸增強對音樂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其聽力與記憶力等也會逐步得到增強,進而使自身的音樂綜合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
(二)有助于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幼兒音樂教學模式過于注重教師的主導性作用,師生之間的互動太少,也沒有給幼兒提供出真正寬松、舒適的學習氛圍。注重節奏在幼兒音樂啟蒙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幫助幼兒實現輕松學習、快樂學習,進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教學質量。
(三)有助于挖掘幼兒自身的音樂潛能。注重節奏在幼兒音樂啟蒙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在課堂上為幼兒提供更多機會供其隨自己掌握的節奏而進行自由創作。這樣一來,教師可以洞察到幼兒內心深處的音樂潛能,并選擇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深度挖掘,以發揮其在音樂學習方面的優勢。
(四)有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可以利用節奏對幼兒的情感進行調節,幫助幼兒控制自己的情緒。另外,幼兒在音樂節奏學習過程中還可以不斷陶冶自己的情操以及提升自身的審美。因此,注重節奏在幼兒音樂啟蒙教學中作用可以很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二、強化節奏在幼兒音樂啟蒙教育中作用的重要措施
要想真正發揮節奏在幼兒音樂啟蒙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須在音樂教學中重點突出節奏訓練,增加節奏訓練的課時安排。另外,教師需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根據課堂實際內容創設出合理的節奏教學情景,以培養幼兒的節奏感。
(一)引導幼兒隨著音樂來做動作。教師可以讓幼兒在教室里間隔散開,然后彈奏一曲二分音符音樂,并讓幼兒隨著音樂的節奏來模仿青蛙的游泳動作。隨后,教師再彈奏一曲八分音符的音樂,讓幼兒隨著音樂的節奏模仿“狗刨”動作……這種有節奏地簡單模仿訓練,可以有效提升幼兒對一些基本音樂節奏的分辨,進而提升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當幼兒掌握了這種節奏感,其在今后的音樂學習之路上就會變得更加游刃有余。
(二)引導幼兒根據不同的聲音來進行動作模仿。一般而言,幼兒在內心中會對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產生一種感知,這種感知來源與幼兒的生活經驗。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引導幼兒根據不同的聲音做出不同的動作,有助于加強幼兒在視覺與聽覺兩方面的能力的結合。例如:動物界中的大象不僅行動緩慢,其發出的聲音也相對低沉;小松鼠身體靈活,其發出的聲音也相對清脆。教師讓幼兒根據不同動物的聲音來想象并模仿其動作,可以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并有效的提升其音樂節奏感。
(三)在游戲中進行節奏訓練。教師可以將游戲教學方式引入課堂教學中,并將節奏訓練予以游戲之中,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便培養起精確的節奏感。例如,教師在課堂上教授幼兒開展“小猴子摘桃”的游戲,當小猴子開始看到滿是桃子的桃樹并開始摘桃子時,教師給其配備較為歡快的八分音符曲子;當小猴子抱著沉重的桃子走在回家的路上時,教師可以選擇二分音符音樂來顯示其身體的疲憊;當小猴子終于將桃子運回家時,教師可以選擇四分音符音樂來襯托其內心的高興。這種練習方式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幼兒在無形之中掌握住了音樂節奏。
節奏可以幫助幼兒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音樂情感的起伏,其可以讓幼兒更好的掌握學習音樂的規律,這在其今后的學習以及發展之路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很多觀點都是編者的個人見解,在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方面還需廣大相關教學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去努力。
參考文獻:
[1]張煜晗.淺談節奏在幼兒音樂啟蒙教育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6,36(6):130-130.
[2]齊香萍.淺談節奏在幼兒音樂啟蒙教育中的重要性[J].讀寫算:教師版,2017(29):78-78.
[3]朱琳.節奏在幼兒音樂啟蒙教育中的運用研究[J].成才之路, 2016(32):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