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科
摘 要:21世紀新興發展中國家成長為一支重要的力量,不斷促進世界的經濟增長與多極化發展。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崛起離不開世界,研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首先要研究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從理論分析視角來看,世界格局的新變化主要體現在經濟全球化及多樣化發展、全球經濟的穩定增長態勢、不同國家對于全球化的不同政策、世界面臨的基于與潛在風險。基于世界政治經濟新格局的變化基準,本文研究了世界格局新變化背景下新時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本文首先對當前的世界經濟發展勢態進行了分析總結,對主要的國別與地區經濟體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研究,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展示了世界經濟的前景和發展趨勢,給出了當前形勢下中國經濟的重點發展方向,包括深化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加強互聯網信息建設促進綠色經濟模式的發展;承擔大國責任營造和諧的國際發展環境。
關鍵詞:世界格局;新變化;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方向;
引言:
進入21世紀后,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瞬息萬變日益復雜。聯合國的統計數據證明,全球人口增至70億,新興市場不斷崛起,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發展中國家成長為一支新興的重要經濟和政治力量。全球化將全世界的市場緊密結合在一起,信息技術革命促成了人類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15年12年4日,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開幕式上致辭指出:“當前,世界格局正在經歷深刻演變,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霸權主義、恐怖主義、金融動蕩、環境危機等問題愈加突出,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1],對新時代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給出了明確的概括,在發展中應該認清并存的機遇和挑戰,從這兩個維度重新審視國際格局新的變化,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一 全球經濟發展形勢
縱觀2017年各項數據可以看出,經過10年的觸底徘徊后,世界經濟出現了較為清晰和柔弱的拐點,全球勞動市場持續改善,物價水平溫和上升,大宗商品價格有所上漲,國際貿易增速提高,國際金融危機基本結束,世界經濟漸次進入復蘇的長周期[2]。全球經濟快速復蘇的一大因素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繼續保持了強勁增長。據IMF統計,2017年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達到4.6%,預期2018年將達到4.9%,遠高于同期全球經濟增速,發展中國家中中國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總體而言世界經濟回暖的基礎還不穩固,支持國際貿易高速增長的長期因素還沒有形成,美國財政貨幣政策對世界經濟將有較大的負面溢出效應;逆全球化趨勢和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傾向加強;債務問題越來越嚴重,資產泡沫隨時可能破裂;地緣政治風險、恐怖主義等問題均可能帶來復蘇中斷。
二 主要國別與地區經濟體發展趨勢研究
雖然進入2017年后美國經濟增長向好發展,但是國內經濟發展形勢依然嚴峻,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的經濟政策又給美國經濟帶來了不確定性,財政整頓和稅制改革短時間內可能對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而貿易保護政策的作用可能相反,因此預計2018年美國經濟增速或將下降。歐洲的各項指標顯示,歐洲國內需求和投資增長及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促進了歐洲經濟的持續穩步復蘇。但是目前全球經濟復蘇仍不穩定,加之英國脫歐給歐盟與英國的關系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貿易保護主義對全球貿易的負面影響,歐洲經濟仍存在諸多風險因素。2017年下半年日本經濟活動較為活躍,但是日本國內自身人口老齡化、增長率放緩、產能過剩等結構性問題及社會保險負擔、個人消費的恢復能力脆弱等原因,都將導致日本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頹弱。對亞太經濟增長而言,外部環境中全球經濟環境復蘇仍存在不確定性,隱憂仍在,從內部動力來看,中國結構轉型和去產能政策仍在持續,但是經濟超預期增長導致累積債務風險加劇;印度的“廢鈔令”及稅改舉措給經濟造成了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同時各國國內政策仍有可能進一步分化,亞太區域內資本外流的壓力仍然較大。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內外環境疊加將促使亞太經濟增長繼續維持常態。
三 對世界格局新變化的判斷和認識
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呈現顯著增高的態勢,全球化的趨勢和潮流已不可逆擋。利用國別層面的貿易協定數目分析可知,各個國家的貿易協定數目發展水平自二戰后不斷增長,進入20世紀80年代,各國的貿易協定數目開始以較快速度增長,其中中國與印度表現得尤為突出,世界范圍內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貿易自由化水平和趨勢高速發展。
對一國加入WTO及其簽訂關稅總協定時各國所擁有的地區貿易協定數目變化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隨著時間推移,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開放度增長速度逐步提高,進入20世界90年代后,各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開放度指數普遍翻了一倍,增長態勢迅猛,中國與印度的貿易開放度更是達到了之前的三到四倍。觀察當今世界主要國家的貿易開放度走向,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發展,近年來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的距離在逐步縮小,貿易開放程度也開始呈現顯著增高的態勢。
分析各個國家參與全球化進程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夠有效融入世界市場的面板數據,可以看出隨著時間推移,新興市場國家的全球化參與程度不斷增高,發達國家的增長趨勢卻相對放緩。時至今日,二者之間的全球化程度已經相差無幾,進入20世紀90年代,世界市場的成熟與高度發展已不可避免。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經濟多極化與全球化發展日益凸顯,同時承認多極化并主張建立多極世界的國家日漸增多。對于國際關系的發展應該進入具有建設性的多極化進程,以幫助人類建立一個平衡、穩定、民主以及減少沖突的新秩序人們基本達成共識,認為這一秩序客觀上符合所有國家的根本利益,大多數人認為應對通過多種指標來衡量經濟的繁榮程度,不再僅僅依靠GDP等傳統經濟指標來測度增長,應轉向通過“生活質量”等多種指標來測度經濟發展。大多數亞太地區的企業家并不贊同全球經濟發展會拉大貧富差距,但是中東、非洲、中東歐等多地區的企業家卻對全球化持悲觀態度,認為難以彌合貧富差距。
綜上可以看出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的同時也給各國的經濟安全帶來了風險和挑戰。
四 世界面臨的新危機與挑戰
世界格局的巨大變化給人類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政治沖突、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等問題已上升為全球性的問題。雖然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是在諸多國家與地區間仍然不間斷地發生武裝沖突,直接威脅當地的社會穩定與經濟增長。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相比新興市場國家,發達市場國家爆發沖突的次數顯著較少。除本國國發生的武裝沖突能直接威脅該國的經濟發展,鄰國戰爭與沖突次數也能夠直接威脅當地的社會穩定與經濟增長。科學研究證明氣候變化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全球性特征,任何國家都不能做到置身事外。全球氣候變化深刻影響了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所共同面臨的挑戰,涉及到了全球各國的切身利益。世界面臨的新危機還包括各種全球性的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網絡威脅、法律法規、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恐怖主義、技術變革的速度、提高的稅負、獲得關鍵的技能、社會不穩定性、保護主義以及變化的勞動人口統計因素[1]。
五 世界格局變化背景下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方向探索
新時代中國發展的行動指南是按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保持經濟總量的穩步增長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但是需要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目前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服務業將成為增長最快的領域。與此同時,中國也逐步邁向高附加值制造強國,微觀企業必須強化轉型升級,實現提質增效,逐步解決過剩產能問題。
當前信息時代,中國必須加強互聯網通達與信息傳播。中國擁有世界上最活躍的數字化投資和創業生態環境,是全球三個主要的關鍵數字技術風險投資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當前中國必須嚴密控制網絡風險,提升互聯網及相關技術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實現中國經濟跨越式發展。
中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影響可持續發展,未來經濟發展必須高度重視環境問題,確保走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促進經濟結構的持續變化,引領全球經濟低碳發展態勢。
世界格局的新變化給每個國家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對中國而言,除上述重點發展方向外,還要運用各種手段,為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創造和諧的國際環境,在變化中謀發展,在挑戰中尋出路。
參考文獻:
[1] 康 蓉,馮 晨,張妍,世界格局新變化的背景下新時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4)
[2] 薛雅文,淺論新形勢下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J],理論研究,2018.3:176
[3] 駱韜臻,當前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以及對我國的影響[J],時代金融,2018 ,第1期中旬刊,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