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新榮
摘要:文章對我國中職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策略,希望能夠通過生態文明教育喚醒人們的生態意識,重塑人類的新型價值觀—生態價值觀,并外化為人們持之以恒的生態習慣和行為,打造全面發展的理性“生態人”來實現人、自然、社會的和諧共生、永續發展。
關鍵詞:中職;生態文明教育;問題;對策
生態文明教育是近年來順應人類文明發展趨勢和國內外教育改革發展潮流的一種重要的德育活動。中職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我國學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系的樞紐環節,其教育對象是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成長中的學生,尤其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加強相關研究工作。對培養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后備軍,拓展和延伸中職生的環境教育有重要意義。
1 生態文明教育概述
生態文明教育是順應人類文明向生態文明演進的歷史趨勢,以政府為主導,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以培養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生態人”為目標,全面覆蓋社會各領域、各群體而展開的一種社會性生態教育活動。生態文明教育通過政府政策倡導、新聞輿論宣傳、網絡傳播、環保實踐活動等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旨在引導受教育者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生態道德觀點出發,將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視為整體生態循環系統,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進而形成健康的生產、生活及消費行為,推動全社會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
2 中職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2.1 社會環境對中職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中職生具有較強的敏感度,易受社會公共環境的作用和影響。伴隨著我國的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物質文明建設發展迅速,然而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進程卻沒有隨之得到推進,由此形成了很多社會不良風氣。如政府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味強求經濟的發展,忽視生態保護;公眾盲目攀比,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泛濫,社會文化格局混亂,出現經濟為主,其他靠邊的怪相。身處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中職生不可避免的沾染了不良習氣,對于自身發展的錯誤定位,在諸多要素的作用下生態文明教育在中職學校中的地位岌岌可危。
2.2 中職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的缺失
當前環境下,國內很多中職院校已經在其培養規劃中融入了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而且還有部分中職學校已經將其歸為人文素質類的選修課程,但是課程內容多為淺層次類的基礎知識的傳授,而未能延伸拓展至更深層次類的教育。總的來說,課程設置數量少、課程內容層次低、課程體系不完整。也正是因為在全國范圍內未能形成統一的課程規劃與課程體系,所以除了生態環境專業外,在國內中職學校并沒有通用的生態文明教育教材,生態文明教育缺乏課程理論支撐,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成效。
2.3 中職學校缺乏對生態文明教育應有的重視
我國盡管一直倡導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但是長期以來,受傳統文化觀念,特別是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大多數學校、教師、乃至社會仍然以考試成績高低作為衡量學生素質好壞的唯一標準,將成績和素質教育分割開來,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分開甚至對立起來的極端思想,嚴重制約著人才培養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進程。此外,部分中職學校管理者認為,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進行環境保護是社會組織和政府部門的工作職責,教育主體單位不用為此承擔相關的責任和義務。
3 中職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對策
3.1 發揮主流媒體的宣傳作用 優化社會輿論環境
首先,加大正面輿論宣傳。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正視當今思想文化多元的局面,掌握輿論宣傳的主動權,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強化輿論導向,樹立正面典型,發揮榜樣作用,實時報道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優秀事跡;其次,統籌正面與負面宣傳。在進行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時,正面宣傳是首要、關鍵的工作,但是負面揭露報道也是不可避免的。對于消極的生態文明行為,不是姑息隱瞞,而是及時徹底地揭露,還原真實全面的社會環境,從而促進中職生形成正確的生態觀,推動社會在相互影響、制約中進步,使社會輿論環境在正反兩面宣傳中不斷優化;最后,完善社會抑惡揚善機制。以制度建設為依托,執行手段為保障。在日常的生態保護工作中要做到獎罰分明,對于一些生態破壞行為要進行嚴厲的懲處,提升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水平,增強公眾環保意識,構建良好的環保工作環境,形成積極的環保輿論導向。
3.2 轉變育人理念 形成相應的評價機制
中職院校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實用性人才的地方,教育內容,教育目標,教育發展方向受到教育理念的直接影響。首先中職學校要以學校教育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出發點,學校在制定教育培養規劃的過程中要充分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內容,并將相關知識更好的傳遞給中職生群體,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教育發展理念的改革和創新,將生態文明教育切實的落實到具體的教育發展過程中,從而促進生態文明教育地位的提高和教育價值的提升;其次要立足學校實際,制定并落實生態文明教育制度和規范。一方面,及時制定相關制度,確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嚴格落實制度執行,規范約束師生言行,逐漸形成正確的行為規范。
3.3 提升專業教師的生態文明教育水平
生態文明教育是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而專業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為生態文明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中職院校要注重對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的教師的選拔和培養,以此來維持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以生態專業教師為主體,定期舉辦一些生態文明教育交流和培訓活動,特別是要積極挖掘和引進國內外環保教育方面的專業人士。利用現代化交流方式定期開展環保教育信息共享,加強中外的學術研究合作和交流。在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下培養師資隊伍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提升教師的生態文化素養,打造專業化的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團隊。提升教師的生態文明教育工作水平,必須以高水平的教師團隊為支撐,由此在不斷變化的社會形勢下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3.4 營造良好的中職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校園環境
學校是中職學生進入社會的過渡地帶,也是一個小型的生態社會,中職學生的生態保護水平的提升,需要學校加大資金投入,改善硬件設施,創造美好的校園生態環境。根據學校的發展規模,創造出良好的物質條件,構建良好的校園自然生態環境,優化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讓大學生切身的體會到良好的環境對其學習和生活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從而激發起他們對生態環境的熱愛之情,讓他們主動的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自覺的接受生態文明知識的學習,從而對其日常的工作行為進行引導和規范,更好的實現生態保護的發展目標。
結束語:
總之,中職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實施中需要著力強化政府專項支持力度,加速構筑學校教育主陣地,深入挖掘家庭教育潛力,并有機整合社會教育力量,凝聚各方教育合力,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形成系統育人的生動局面,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良好生態道德素質、全面發展的“理性生態人”。在當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的新形勢下,開展中學生態文明教育顯得尤為緊要。隨著科學發展觀在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入落實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強力推進,中職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必將在實踐中走向科學化、系統化和規范化的軌道。
參考文獻:
[1]趙俊娜.中職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策略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5(03):234-235.
[2]劉文靜.中職院校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探析[J].才智,2016(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