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
【摘要】本文通過課堂《雨霖鈴》遇到的問題,思考“如何抓住慢詞的文體特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和“怎樣把握教學時機,調整教學行為并形成新的教學內容”。
【關鍵詞】意境;情感;生成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雨霖鈴》是教材經典名篇,因為它是宋詞發展史上一篇標志性的作品,無論從音樂性、藝術性還是詞的境界,都有開拓性的進展。怎樣讓學生走進文本,并體會柳永慢詞意境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入情入境,即想方設法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臨其境。我在教學實踐中反復琢磨,最終設計了三級階梯目標:
首先,抓住慢詞調長拍緩的節奏特征去體會作品的感情基調;
再次,與小令比較閱讀,鑒賞詞作畫面美;
最后,理解《雨霖鈴》通過鋪敘場景層層深入的感情。
一、朗讀體會詞作音律美,把握感情基調
葉圣陶老先生說:“讀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寫什么,而且能與作者心靈相通。”《雨霖鈴》的情感基調較明顯,但《雨霖鈴》以入聲字為韻和“一字逗”節奏的特點,讓該詞讀起來有一種哽咽訴說的味道。學生自己肯定很難發現這個特點,于是我示范朗誦,讓學生點評,引導他們發現詞作在停頓和輕重緩急的處理的特點,再讓學生配樂朗誦,體會其凄婉的感情基調,學生發現比起課前播放的鄧麗君演唱的《雨霖鈴》,他們自己的朗誦更貼近本詞的情感基調,最后順勢引出詞眼“傷離別”。
二、比較閱讀,鑒賞詞作畫面美
柳永是北宋歷史上大量創作慢詞的第一人,他拓寬了小令的意境內容。《雨霖鈴》作為慢詞長調,它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層層鋪敘,反復渲染,因此《雨霖鈴》的畫面感比小令更強。為引導學生突破語言、意象表層去體悟《雨霖鈴》的意境,我主要采用了與小令比較閱讀,抓住關鍵詞描繪畫面的方法。
首先,問題的設置要清楚明白。我在磨課時反復斟酌用詞,確定了從時間角度劃分詞的場景畫面。而上課時,學生明確《雨霖鈴》與改寫的小令在時間上有什么不同時卡住了,這出乎我預料。我迅速調整教學進度,引導學生找出時間詞語,并以此引導學生理清離別前、離別時和離別后三個畫面的句子,為畫面鑒賞做好準備。
其次,字詞的巧妙運用對渲染和烘托詞的意境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抓住這些關鍵字詞,能迅速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那怎樣才算是關鍵詞呢?我用改寫的小令為切入點,與《雨霖鈴》對比閱讀,發現《雨霖鈴》關鍵詞,再以“凄切”“初歇”“沉沉”等關鍵詞引導學生進入畫面,并理解關鍵詞對渲染情境的重要作用。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習得鑒賞意境的方法,我向學生示范如何抓住關鍵詞并想象描繪了離別前的畫面,再讓學生鑒賞后面兩幅畫面。我自認為方法路徑是清晰的,但學生用概括代替描述,甚至有學生將直抒胸臆的句子翻譯出來,完全沒有理解畫面的含義,更談不上用生動的語言描繪。這時老師面對學生的錯誤,不能生硬地矯正,而應順應學生的回答啟發引導。比如當學生翻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時,我就問她什么樣的景物能表現出冷落清秋節,引導學生明白畫面內容包含景物、人和事件。景物可以有色彩、情態和聲音,人物可以描繪動作、神態,甚至語言。
三、深入詩境,體會情感
當學生描述到“千里煙波”的浩渺畫面時,提到這幅畫面給人的感覺很蒼茫,由此問到為何一首離別的詞有這么遼闊蒼茫景色的描繪呢?我靈機一動,與學生一起回憶了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和蘇軾的“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幾句詩。學生通過討論明白宇宙的蒼茫往往會激起人生命的覺醒,柳永詞作中蒼茫的意境是對與愛人分離時至情至痛的表現,這是他對曾經真心愛護過他并給予他生命慰藉的女子的尊重,哪怕這個女子是地位卑賤的歌妓,這就是柳永的生命覺醒。關注學生的問題,才能真正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觀照詞人精神世界,給我們的學生以生命的給養,才是我們教學的根本。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曾經用“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五個方面來評價一堂課:扎實指有意義,充實指有效率,豐實指有生成,平實指常態性,真實指有缺陷。就“扎實”而言,本課緊抓慢詞的文體特征引導學生欣賞《雨霖鈴》,也通過教師的示范教學生學習抓關鍵詞分析意境的詩詞鑒賞方法。就“充實”而言,我自認為整堂課的信息含量和思維含量還是有的,最重要的是這是一節“真實”的常態課。因為借班上課,我在對學生不了解和學生預習并不充分的情況下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遇到了較大的困難。雖然課堂狀況頻出,但這也是我最大的收獲。教學設計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教師能夠敏銳地感受和準確地判斷教學過程中隨時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準確把握教學時機,及時做出正確的決策和選擇,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甚至能夠迅速地捕捉不斷生成的信息資源,加以提取、篩選、整合,并把這些不斷生成的資源轉化成新的教學內容,從而形成流動多姿、氣象萬千、蘊含豐富的教學情境。有生成的課堂,才算得上“豐實”的課堂。
感謝這次賽課的經歷,讓我又有了一次反思和沉淀。享受追求崇高專業目標的過程,就是一種最真實、最美好的職業幸福。教師應該鑄此慧心,終將柳暗花明。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