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芳
【摘 要】 經濟的發展在帶給人們越來越多的利益的同時,也無形中造成了一些資源浪費、過度使用等現象的產生。林業資源對于人們生活至關重要,而我國林業資源管理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林業資源消耗過大等現象,不利于其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簡要總結目前林業管理的現狀和展望。
【關鍵詞】 林業 可持續發展 現狀和展望
引言
林業主要是指管理一切森林資源的開發、培育、加工等過稱的產業,以提高森林資源的利用率、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為最根本的目的。可持續發展概念應用廣泛,主要包含了生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層面。林業可持續發展顯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現狀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通過對林業資源的管理,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對環境和社會的積極作用,并使得森林資源和它的作用持續為人類提供服務。堅持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不僅保護了自然環境,增加了國家和社會的經濟效益,還能夠促進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1]。
目前,我國林業管理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人口問題導致資源消耗、人均占有率低
我國人口眾多,過多的人口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資源,例如田地、糧食等,因此導致了部分森林覆蓋的地區被開發用于人類的各種需要,其中也包括來源于森林的木材商品等。另一方面,林業的發展除了需要土地以外,地區的氣候、陽光、水資源等都能影響該地區林業的發展。最后,雖然我國森林面積不少,但是人口很大,導致人均占有率低。
(二)制度和措施不完善
我國林業管理主要由國家安排的企業負責,而在此過程中,國家對企業的林業管理過程沒有建立強有力的監管制度。因此,企業往往抓住這些制度上的漏洞過度追求經濟效益,不重視對林業的保護。例如,先過度開采林業資源,之后再進行簡單的補救措施。另外,國家對于森林資源開采過后的補償制度也尚不完善,需要進一步細化和補充。這些都是影響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
(三)缺乏專業人員和技術的支持
林業管理過程中,森林采伐、再造等過程中需要專業人員操作,這樣才能減少對資源的直接破壞,有利于資源的再生和發展。但是,目前相關的專業人員缺乏相當嚴重。此外,國家對于林業管理的投入不足,導致一些高科技設備的缺乏,這也是導致林業管理專業水平降低的原因之一。
(四)保護意識不足
一方面,部分群眾在生活中還存在著一些浪費資源的現象,浪費紙張、濫用一次性筷子等,導致森林資源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一些企業為了自身利益,大力破壞森林以謀求自身的發展,嚴重影響林業管理進程和森林可持續發展。
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展望
從可持續發展的提出至今,已經經歷了十多個年頭,人民也越來越明白包括森林資源在內的各種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要更好地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必須團結各界力量,解決或者改善目前林業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強化人民保護意識、減少浪費現象
目前,人民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浪費資源的現象,這歸根結底還是人民森林保護意識不強造成的。因此,保護林業資源要從個人做起,要從身邊小事做起。積極宣傳林業保護重要性,開展節約資源措施小講座等,將保護林業資源的意識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不僅如此,林業部門和企業的相關工作人員也更應該強化保護意識。要定期交流或者研究林業管理過稱中遇到或者發現的過度開采等不良現象,并及時糾正[2]。
(二)完善林業保護制度
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國家要建立良好的監督制度,要不定期組織檢查以防止企業為追求個人利益而破壞森林等情況出現。完善相關法律、強化企業領導的法治觀念等措施通過法律途徑加強國家層面對林業管理的力度和監督,可以有效控制企業對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除了林業開采過程,國家還需要監督和完善相關企業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補償。
(三)加強科技投入、培養專業人員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可以顯著提高林業管理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還可以通過對大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可以準確的掌握全國森林資源利用情況、開采情況等,有利于相關工作人員及時發現管理過程中的問題或者突發情況,并及時擬定、實施解決措施。此外,加大專業人員的培訓、教育工作也對于林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首先,能夠改善林業專業管理人員缺乏的現狀,其次,也可以促進現有專業人員學習,以便強化人員對一些先進設備的掌握情況,從而更好地管理森林;專業知識的學習還可以方便工作人員根據不同的氣候、地理環境等選擇適合的方式進行林木培育、森林建立等。
三、結束語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國家問題,也是國際問題。氣候、水源等環境因素以及人口、企業態度、國家政策等人為因素都能夠影響影響林業可持續發展。因此,保護林業不僅是企業、國家和政府的責任,也需要每一個國民的積極參與,從身邊小事做起,節約資源。希望能夠團結各方力量,保護林業資源,促進國家乃至世界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梅.淺談林業可持續發展研究現狀和展望[J].自然科學:全文版:00106-00106.
[2] 韋敏.林業可持續發展現狀與發展對策探析[J].農技服務,2015,32(6):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