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圣
近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成都表示,中國教育“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的現象應該扭轉。對中小學生要有效“減負”,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大學本科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
“上了大學就輕松快活了”,這是中、高考前夕很多家長為了激勵孩子咬牙沖刺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正因于此,一些中學時代的學霸,跨進大學校門后“弦”一下松了下來,有的成為游戲癮君子,有的變作掛科大王,甚至有的不能按時畢業。一些大學以及老師似乎也默認了這種偏頗認知,對課程故意放“水”,致使不少大學畢業生感覺四年下來沒學到足夠有用的知識。
初、高中6年,孩子們“戰題海斗考卷”玩命學,其實是極不科學的。首先,傷害了孩子的身體。中學生正是長身體的時段,為了應對高強度的學習,每天爭分奪秒,雖然知識的“肚子”鼓了起來,但學生中“四眼”“玻璃人”與日俱增,很多學生都是以犧牲身心健康為代價換取成績,從長遠來看顯然得不償失。
其次,不利于實現知識的價值。學習的目的不只是記得住、能應考。學習者能靈活、創新地應用知識,知識才會體現價值。而局限于腦力發育水平以及對生活實際的領悟程度,中學生的思維寬度和廣度都不足以完全支撐知識的轉化和運用,填鴨式硬灌進去的知識,其價值大打折扣是無疑的。
再次,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教育家葉圣陶對教師的教有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而對于學生來說“學是為了會學”。從終身學習角度看,小學生重在學習習慣的養成,中學生應該關注學習方法培養和自我學習能力的積累,如果這個時段教育本末倒置,忽視“授之以漁”,而拼命“授之以魚”,與“殺雞取卵”“竭澤而漁”何異?
所以,陳寶生部長提出要扭轉“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推行對中小學生有效“減負”,對大學生合理“增負”,表面看只是一個增減的轉換,其實效將大不同。第一,可以提升全民的身體素質、學習素質,還會促進高層次精英人才的培養;第二,會推動人才選拔制度的改革,僵化的“嚴進寬出”式人才培養模式有望轉換為更合理、更科學的模式;另外,能夠改變當前本科教育的某些偏頗認知,讓本科教育回到應有的本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