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軍
(北京朝陽區中醫醫院,北京 100020)
精神分裂癥在臨床上是一種尚未完全明確病因的精神疾病,其特點在于容易反復發作,病情易惡化、病程遷延,對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家庭造成嚴重的影響和經濟負擔,且不利于社會穩定[1]。作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所生活的主要場所,社區應當對精神分裂的患者提供合適的康復干預模式以幫助患者穩定病情、恢復社會能力以回歸社會[2]。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采取社區式多維度康復模式所取得的效果,并探索對我國患者病情更適用的康復模式。
選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23~50 歲,平均年齡(38.25±3.46)歲,病程3~ 12 年,平均病程(3.64±1.65)年;對照組中男性28例,女性12 例,年齡24~55歲,平均年齡(39.46±3.52)歲,病程3~12 年,平均病程(3.61±1.69)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以常規社區康復的模式,將患者的臨床資料以及治療資料等收集并整合建立紙質或電子的檔案進行保存,每年至少進行4次隨訪病情穩定的患者,并將隨訪過程結果進行記錄;病情不穩定的患者則每過兩周進行一次隨訪并記錄隨訪結果。隨訪的內容包含患者的社會功能狀況、精神恢復狀況、軀體是否存在疾病、服藥情況并評估危險性。每年提供1次免費健康體檢機會給精神分裂癥的患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家庭經濟治療的負擔,并開展2次與精神疾病相關的知識講座向患者普及健康知識,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并能夠記住一些在恢復期間所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控制病情加重的方法等。對于出現肇事的患者以及病情復發應當及時通知社警和家屬將患者送至精神病院接受治療[3]。
(2)研究組
給予觀察組多維度康復模式。由精神科醫生,精神科護士,心理醫生,社會工作者,社區居干、患者家屬等組成的多功能團隊對干預組患者實施以患者為中心多維度的干預模式。給予觀察組的醫護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培訓的內容包含介紹精神疾病知識,危險性評估以及康復模式、康復內容、康復方法、工作人員所采取的態度、評估方法以及資料管理等[4],充分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根據實際狀況擬定康復計劃。
醫護人員應系統做好患者病情的預先評估工作,通過明確患者問題之后,再予以設計個體管理計劃。首先即患者風險評估,由護理人員對患者目前的精神狀況、機體狀況、病史及家庭支持、社區支持情況作綜合了解,通過整合分析所獲取的第一手資料,評估患者目前具體病情,明確患者主要存在的問題,進而分類列出詳細的問題清單,由簡入繁,循序漸進的挖掘患者個體社會功能潛力,制定目標計劃方案,協同整個服務團隊一并完成。每季度對患者進行評估,并協商下一步康復目標。
第一階段:醫療康復,主要包括病史采集,患者竟是那個、軀體狀況、危險性、服藥依從性和藥物不良反應檢查評估,制定用藥方案。
第二階段:生活能力康復,主要包括患者個人日常生活、家務勞動、家庭關系、社會人際交往、社區適應、康復依從性。精神科醫生對患者和家屬采取集體授課的方式讓患者進行社區學習,學習疾病復發、藥物副反應、體重管理、情緒管理等知識。由大學社工負責組織相關興趣娛樂活動、游戲等以豐富患者生活穩定患者情緒。
第三階段:在征得患者和家屬同意的情況下,社區居干推薦患者參加溫馨家園活動,根據自己的喜好,可以參加手工編織、合唱、朗誦以及郊游等康復活動,以及社區殘聯計生組織的招聘會,促進患者與社會的接觸,提高社會功能。
(1)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對兩組患者的癥狀進行評估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5-6]。(2)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主要用于評定社區精神疾病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程度,分數越高則功能缺陷越嚴重[7-8]。(3)家庭負擔會談量表(FIS)用以評定精神疾病患者對家庭帶來的負擔,分數越高說明負擔越重。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分析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PANSS、FIS以及SDSS分數差異,兩組的PANSS、FIS以及SDSS在進行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PANSS、FIS以及SDSS評分在干預后顯著低于干預前(P<0.05),觀察組干預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ANSS、FIS以及SDS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ANSS、FIS以及SDSS評分比較(±s,分)
注:at、aP表示組內比較檢驗值;bt、bP表示干預前組間比較檢驗值;ct、cP表示干預后組間比較檢驗值。
組別 時間 PANSS SDSS FIS觀察組(40)干預前 47.21±12.43 5.01±1.32 25.71±4.54干預后 45.71±11.21 4.65±0.86 24.76±4.43 at 0.567 1.445 0.947 aP 0.572 0.152 0.346干預前 47.32±12.76 4.76±1.21 26.43±4.43干預后 33.76±11.76 2.32±0.81 19.76±4.11 at 4.942 10.598 6.981 aP 0.000 0.000 0.000 bt 0.039 0.883 0.718 bP 0.969 0.380 0.475 ct 4.652 12.474 5.233 cP 0.000 0.000 0.000對照組(40)
多維度康復模式具有良好的優勢,相比常規的干預模式,多維度康復模式整合了香港及美國在社區精神康復服務方面的先進理念及技術,并結合當地情況進行了本土化的探索,由多學科的 專家共同參與、合作式的團隊運作,提供聚焦于患者優勢并靈活多樣的個體化、綜合性服務。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前PANSS、SDSS、FIS評分間無差異,而觀察組干預后PANSS、SDSS、FI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社會功能有效恢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多維度康復模式的康復效果優于單一社區隨訪式管理。這主要是因為:(1)多部門、多學科共同。合作的團隊運作模式。香港及美國的社區康復均提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應聚焦于人的全面性而并非疾病本身本研究由心理衛生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校、街道居委會參與整個康復計劃,由精神病學家及精神康復專家、精神科醫生、精神科護士、心理治療師、社區醫生、社區護士、心理咨詢師、 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組建為專業康復團隊,為患者提供了多個維度的康復服務,幫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復社會功能,回歸社會。(2)專業人員的全程指導。美國的社區精神衛生康復項目強調提供服務的人員需要具備心理社會康復方面的知識與技巧,而不僅是精神醫學知識。本研究中由香港及美國的專業精神康復專家全程指導并參與康復計劃的實施,分階段、分步驟、分時限,循序漸進地進行,并對參與干預的人員進行了系統化的專業培訓,內容涉及藥物管理及一般生活問題的處理和應對、生活技能的提高和職業康復。(3) 在實施一對一個體化服務時,主要尊重并滿足患者的自身不同需要。目前,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屬或監護人或民政機構,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意識還停留在藥物治療、控制癥 狀層面,尤其是因家屬的病恥感及疾病易反復發作和需要長程治療而要承擔完全照料及大部分治療經費壓力,故對患者疾病 康復的信心不大,對參與康復治療的理解、支持度不夠,進而影響患者康復療效的可持續性。
綜上所述,要實行本土化的多維度康復模式,需全面考慮 地方政策、地方特點、康復工作者的素質與能力水平,深入了解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家庭具體狀況與實際需求等。只有適合國情、適合地方、適合社區、適合患者的本土化康復模式,才能讓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最大限度地得到康復服務并獲得康復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