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大數據”這個詞逐漸進入我們的視野,它不僅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還席卷了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一方面,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量化式”教學、精準預判、“個性化”教育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大數據由于其自身的4V特征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契機;挑戰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201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大數據的影響力極大,沒有哪個領域是可以“免疫”的。大數據同樣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影響。
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研究肇始于2013年。業界的多數學者這樣定義大數據:不用隨機分析法這樣的捷徑,而采用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人們常用四個“V”來概括大數據的特征。一是數據體量巨大(volume)。二是數據類型繁多(variety)。相對于以往以文本為主的結構化數據,大數據多以音頻、視頻、圖片等非結構化的方式呈現。三是價值密度小(value)。這也是大數據的核心特征。相較于傳統的小數據,大數據最大的價值在于從大量不相關的各種類型的數據中,挖掘有效信息,發現新規律和新知識。四是高速性(velocity)。與以往傳統數據載體不同,大數據的交換和傳播是以網絡為載體的,遠比傳統媒介的信息交換和傳播速度迅猛。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引領了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它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也為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供了嶄新的契機。
1.為快速獲得學生信息,開展“量化式”教學提供可能
學生的思想復雜多變,更迭起伏,迅速高效地了解并掌握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可以縮短教育準備時間,為真正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贏得更多機會。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快速掌握學生的思想信息、開展“量化式”教學提供可能,可以縮短教育準備的過程。
大數據時代開啟了研究以“數據”為基準的“鏡像世界”:由于思想的無形性特征,現實的個人的思想動態往往難以捉摸和把握,但是這種以人們具體的行為活動而產生的數據痕跡為基準的“鏡像”方式使得人們的精神世界、思想觀念變得可視化、透明化。
2.為對學生進行精準預判,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機創造條件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時機的選擇非常重要,時機選擇得好,則可事半功倍,而錯過了時機,則往往事倍功半。具體而言,就是對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時。所謂及時,也就要求當受教育者萌發精神世界發展需要時,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及時地給予教育和引導。在傳統教育方式中,我們憑借以往的經驗在受教育者思想發生重大變化時予以有效引導,但面對一些突如其來的事件,我們往往會束手無策。
而在大數據時代,教育者可以通過數據應用平臺分析和處理數據,根據關鍵詞出現的頻率來把握學生的思想變化規律,對可能出現的狀況進行預測。假使預測成功,教育者就可以在問題剛露出苗頭時,迅速抓住端倪,立即介入,使問題在萌芽狀態就得到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但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發展的豐富性及其思想的多變性、社會環境的復雜性,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帶有一定的偶然性。
在大數據時代契機下,教育者如果利用好大數據的分析和處理,便能敏銳地捕捉學生思想的端倪,精準預判學生的行為趨勢,及時干預和介入,更加有效地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為“個性化”教育提供技術支持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有針對性地運用各種教育方法,即要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針對不同教育對象、不同問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教育過程中使用數據的數量為依據,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大致劃分為無數據時代、樣本數據時代和大數據時代。在傳統的無數據時代或者樣本據時代,教育者們只能通過“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或者憑借自己的從教經驗洞察學生精神世界的需求。但是,學生數量的擴大化以及學生思想的復雜性使得教育者難以面面俱到,多數情況下只能對學生整體做一個大概的把握,這勢必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一刀切”。
大數據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分析學生思想特點的基礎之上為學生提供符合其精神世界發展需要的個性化產品和服務。
1.給數據的價值提純增大了難度
大數據不僅數據規模巨大,數據類型也呈現多元化。要讓大數據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首先必須在龐雜的大數據中過濾出有效的信息。將有效信息從海量數據中提取出來是大數據運用的關鍵一步,也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所在。
2.給教育者數據處理速度提出了新要求
在大數據時代,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迭變化。有數據表明全網流量累計達到1EB(即10億GB)的所需時間在2001年是一年,在2013年僅需要一天。信息流量爆發式增大帶來的結果是現有的數據不斷被新生的數據所替代,如果教育者不能跟上數據的變化,就會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滯后。在大數據時代,教育者要實現及時地進行思想教育必須具備更高的信息處理能力,但思想政治教育者們在這方面也無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只能不斷摸索,不斷給自己“充電”,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總體而言利大于弊,那思想政治教育者該如何將其優勢最大化,冷靜應對挑戰?這里給教育者和相關部門提出一些對策。
數據信息是進行分析和處理的基礎,對學生進行思想動態的分析也要基于客觀、真實、可靠的數據。要解決數據采集難的問題,需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建立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庫”,實現高校內部不同部門之間、不同高校之間透明、開放的資源共享。實現資源共享也將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數據信息的安全問題。因此,數據資源共享的監管機制也應當同時建立并不斷完善,防患于未然。第二,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數據意識,轉變教育者“以傳統教學課堂和考試成績為主”的觀念,代之“以動態把握教學質量和學生思想狀態為主”的新觀念。當然,單純的數據堆積并不是問題的答案,面對浩瀚的大數據,教育者必須不斷培養自身的數據價值提純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緊跟時代潮流,學習大數據的基本知識,了解大數據分析處理的操作,提高信息處理的速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在當今信息爆炸性發展的形勢下,大數據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應用勢不可擋。大數據這樣一個新生事物,雖然不是什么靈丹妙藥,給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契機的同時也帶來諸多挑戰,我們教育者要學會揚長避短。相信未來的某一天,大數據技術會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被應用得游刃有余。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228,234,235,261.
[2](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英)肯尼恩·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周 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