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全引
摘 要:文章從當前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現狀出發,分析了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詳細探討了提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對策,希望能夠為今后相關內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提問;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1.提問缺乏目的性
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次數和時間并不少,但是很多時候提出的問題具有隨機性和盲目性。比如,教師在講解到相關知識內容的時候,突然起興對學生進行提問,而不是從教學的目標出發,并且提問的措辭不夠清晰,指向也不夠明確。
2.提問的難易不當
初中生是一個群體,在這個群體中,不同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實際情況。有的學生學習成績比較好,能力比較強,而有的學生學習成績稍差,能力較弱。在課堂提問的時候,對不同的學生應當提出不同的問題,但是從現階段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提問的現狀來看,難易不當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提問的質量,學生的學習因而受到很大影響。
3.提問的評價缺乏
在提問時,教師往往預設好了標準答案,排斥求異思維。對多元的答案,沒有肯定合理的成分:有的教師提出問題后,對學生的發言,習慣于講“好的”二字,沒有具體有針對性的表揚;而對學生錯誤的回答,沒有具體診斷。學生茫然惘然,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學生判斷水平的提高和作答的興趣。
1.緊扣目標,精心設問
在課堂教學提問的時候,教師應當牢牢抓住課堂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精心地設計出高質量的問題,使得學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回答并解決提出的問題,而這也是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提問有效性提升的前提和基礎。以有關“閉關鎖國”相關內容的學習為例,教師制定四個教學目標,一個是閉關鎖國的政策及其具體表現,另一個是閉關鎖國的原因,還有一個是閉關鎖國的影響,最后一個是評價改革開放的正確性。根據這四個教學目標,教師在提問的時候提出的問題應當為:“閉關鎖國政策是什么?”“閉關鎖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清政府為什么要實施閉關鎖國?”“閉關鎖國對當時社會和現代社會的影響是什么?”這樣的提問更能夠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
2.考查實情,難易適中
初中生的差異性比較明顯,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情況。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時,對問題的提出,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的具體能力為準,提出適合其回答的問題。此時,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所提問題必須有一定的思考價值,有合適的難易度,以及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比如,在涉及有關“自然環境”的內容時,通過對地形和氣候自然景觀的分析,再總結提問:為什么世界各地會呈現不同的自然景觀?我們家鄉的自然景觀有何特點?這些問題難易程度適中,也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并且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在面對問題時,會集中注意力思考,努力地去解決問題。
3.注重反饋,提高質量
很多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忽視了對提問的評價。有的學生在回答完問題之后,教師不作評價,只是讓回答問題的學生坐下。盡管有時會評價,也只是簡單的“好”或者“錯”,反饋的效果不夠理想。要想提升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必須在精心設問、有效提問的基礎上,注重對問題的評價。比如,在講解有關“三國鼎立”的知識時,教師在提問之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讓學生自己設計出問題,并向其他同學或者教師提問,從而將自己提出的問題與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對比。完成之后,教師對自己的提問和學生的提問進行對比點評,從而找出問題存在的不足,進而加以改進,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對提問涉及的知識內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教學的有效性,提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其實質就是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王彬茜.淺談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新課程(中學版),2013(1):66.
[2]高海燕.淺析歷史與社會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