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霞
摘 要:“本”,不僅是課本,還有課標、課堂臨時生成及各種可用的教學資源。教材是作者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呈現,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本”,首先心中要有自己對課標的理解,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學目標,把教材作為達成目標的學材載體。
關鍵詞:心中有“本”;課標;教學資源;加減法
“本”,不僅是課本,還有課標、課堂臨時生成及各種可用的教學資源。教育專家許文梅說:教材是作者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呈現,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本”,首先心中要有自己對課標的理解,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學目標,把教材作為達成目標的學材載體。許文梅老師的觀點,使我對課標、教材、教學資源與課堂教學關系的理解更進了一層。上課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要用好教材、用足教材,教出有創造性的學生。這就需要用“心”來理解課程標準,用“心”來揣摩教材,用“心”來捕捉課堂的臨時生成資源以及其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也就是給學生留足“空白”部分的探究,做到心中有“本”。如何做到心中有“本”呢?
一、把握課標,目中有“人”,明確職責
課標指出:“課程具有公共基礎的地位,要著眼于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課程設計要滿足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需要,使學生掌握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要得到發展;要符合學科本身的特點,體現學科的精神實質;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科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提煉出學科問題、構建學科知識模型、得出一定的結果及解決問題的過程,達到教學的目標。”
課標強調:“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教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課程內容不僅包括學科的結論,也應包括學科結論的形成過程和學科思想方法。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化和多樣化,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學科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教師的作用是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教學活動的機會。要處理好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與技能、學科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
小學數學課標規定的兩個學段(1-3年級)(4-6年級),各學段的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各要達到什么標準,以上我們都務必要做到心中有本。
二、吃透教材,挖掘教材,深入淺出
課堂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活動,教師對于教材的處理居于首要地位。要想讓課堂教學真正達到最佳效果,我們教師要把握好教材,掌握各節知識之間的來龍去脈,理解編者意圖。深入教材進行鉆研,只有深入方能淺出,能運用“加減法”靈活處理教材,做到心中有“本”,這樣我們才能解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做些什么、怎么做,學生做些什么、怎么做的問題,也才能化繁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化曲折為直觀、化微觀為宏觀。
(一)掌握各單元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
只有系統地掌握有關知識,才能統觀全局。數學是一門科學性較強的基礎學科,知識之間聯系非常緊密,任何新知識都是在已學過的舊知識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同時又對以后的知識具有一定的鋪墊作用。所以,我們教師只有把握好教材關,在教學活動中才能做到瞻前顧后。讓前面的學習內容為后面的新知識做好鋪墊、搭橋,預設新舊知識的聯系;學習后面的內容,又能有的放矢地回顧和運用前面所學過的知識。教學中不要把完整的教材內容零敲碎打,分成許多零碎的小知識點獨立教學,否則課堂教學費勁、費時,學生學起來也比較吃力,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鏈,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因此,我們必須吃透教材,把握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密切聯系,把學生活動的生活圈、學生的個人愛好、養成的行為習慣、學生的認知水平、已有的知識經驗等有機地結合起來,設計出高質量的課堂教學。
一堂課效果的好壞,學生心中的疑問是否能找到滿意的答案,要看教師對教材上的有關知識是否真正理解了。為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之前,對所教學的內容一定要認真分析,深入研究,系統挖掘,從而達到深刻地理解,熟練地掌握,在課堂上做到胸有成竹,深入淺出,引領學生,讓他們學得開心,學得愉快,全班產生共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領會編者的意圖
我們只有領會了編者編排教材的意圖,才能明確教學目標,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在備課這一環節,要對教材進行認真分析、研究,用心理解編者這樣安排的意圖,分清每一個知識點的主次,再確定教學重點及難點,然后重組;同時,還要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我們還應注重各知識點的銜接,體現出具體的目標、思想與方法。
如果我們教師能系統地掌握教材每一章節內容,認真地對教材中的每一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真正理解了編者的意圖,在實際的課堂中就能從教材的整體出發,明確教學的目標,弄清重點、難點,運用“加減法”重新整理、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效果一定會心如所愿。
(三)弄清每一節知識的重、難、考點,歸納學習內容
教師深入研究所用的教材,弄清教材每一章節的重點、難點、考點,思考要運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教學,才能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教師根據教材具體內容,創設恰當的情景,讓學生在寬松、民主的氛圍中樂學、想學、會學、好學、會思、會說、會用。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認知水平有限,沒有什么生活經驗,難以找到新知識在生活中的落腳點,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究方法、備好學法。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教材,不同層次的學生要考慮運用不一樣的教學方法。尋求教法要從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學生的生活圈、年齡、愛好等分析學生的共性和個性,不要強求一律,除一些共同遵循的規律外,我們要敢于創新,不能照搬他人的做法。
首先,我們要學會分散教材中的難點,掌握教材的重點、考點。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知識的嚴謹性強,知識間聯系密切,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深化和發展,知識又來源于生活。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要抓住新舊知識的交接點和知識在生活中的落腳點,通過課前的搜集、整理,課上提問、發現,化難為易,把難點化成幾個簡單的小問題,順利過渡到新知。教師適時引出問題,巧設懸念,探究新知,學生感到新知不新,新知識就在咱們的生活中,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尖端科學,理解到位,突破教學難點,達成教學目標。
其次,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環節。教師通過對教材的研究、分析,領會意圖,在每個不同的知識點上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如何運用最佳情景進行教學,哪個內容由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哪個環節需要探究,哪個知識點需要合作,各占用課堂多長的時間,在備課時就應用心思考、精心設計,還要注意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空。當然還應該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隨時調整,用“加減法”靈活處理教材。這樣課前就會做到心中有數,課中也會做到有備而行,甚至在這樣有備的基礎上,課堂隨時有突發精彩的涌現。
(四)立足教材,當堂訓練
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使我們明白:師生的雙邊活動解決了學生學習的問題,讓學生心中的問題找到答案,只不過才完成教學任務的三分之一,這并不等于學生真正掌握了要學習的新知識,學生離運用所學的新知識去解決相關的生活實際問題距離還很遙遠,學生還沒有把學到的知識轉化成解決問題的技能技巧。所以,我們要把好教材關,敢于給學生超越教材的訓練,積極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善于思考和敢于實踐的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對學生的訓練要有的放矢。給學生訓練的內容要有梯度,不同層次的學生,訓練的難易程度不同。訓練內容要圍繞本節課的目標進行,不能脫離實際而急于追求拔高。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考點設計訓練內容,做到心中有本,恰當地增加訓練的難度,訓練才有較強的針對性。
訓練要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所學習的知識點,自編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實際生活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從而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得較好,教師可以給學生適當增加超越教材的訓練,讓學生敢于探究。
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訓練的要求自然不能相同。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我們可以安排難度不一樣的訓練題,以此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以此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重對后進生的培養,課堂氣氛會更活躍,效果會更好。
(五)注重復習,歸納總結,彌補缺陷
30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復習是鞏固所學知識的必要環節,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為此,教師除了搞好每節知識的基本訓練,還要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復習,要有針對性地彌補知識缺陷,要把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性的整理、歸納、總結,將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學生能記憶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識鏈,對舊知識進行了一次深化,這能大大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充分利用資源,調整教學預案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學技巧和藝術,就在于一旦有這種必要,教師就能隨時改變自己的授課計劃,做出智慧的抉擇。”
定性或不定性的教學資源是課堂教學目標達成的必要補充。高質量的課堂教學除了把握課標、吃透教材,我們還要充分借助自身以及他人的教學經驗,社會閱歷,專業知識的深度、廣度,對綜合知識的了解程度,借助學生的學習經驗、原有的認知基礎、學生在課堂上的錯誤以及對其他學科相關知識的理解程度,借助自然、社會、科學等相關的現象,借助查資料、調查、搜集、紀實、記錄、評論、網絡等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幫助達成我們的教學目標。教師應放棄預設的框架,根據學生在課堂上有利的臨時生成資源,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
總之,教師手中的課標、教材、學生猶如廚師的白菜、土豆、佐料,一道值得品味的上等菜肴需要廚師精心思考,用精湛的技術來烹調,不同的廚師烹調出的香味自然不同。
當代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曾經說過:“她40多年從教的主要精力就是放在鉆研課本上的。”我想:唯有心中有本,才能設計出好的教路、學路;唯有心中有本,課堂上才能關注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唯有心中有本,教師才能應對學生的各種疑難問題;唯有心中有本,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揮灑自如。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