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鵬
摘 要:教育界人士通常把教師、教材、教具統稱為“教育中的三大基本條件”。自制教具的過程,就是鉆研教材、研究教學、研制和改進儀器的過程。生物教師都有一套特殊教具——手教具(與生俱來、隨身攜帶、隨時、隨處可用、可創新用、可反復用、永不磨損、創意無窮)。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地運用手教具,不僅可以把課上得有聲有色,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突破教學的重難點,而且還可以發展他們的形象思維,加深印象,鞏固記憶,提高教學效益
關鍵詞:手教具;生物課堂;應用
在實驗室、教室等場所,我們隨時都可以將其作為教具來使用。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地運用手教具,不僅可以把課上得有聲有色,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可以使他們通過視覺方式獲得更多的形象信息,加深印象,鞏固記憶。
在生物課上教師的兩只手十個指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在空間位置上作不同的姿態和動作。這些姿態或動作可以表示某些生物的形態和某些部位的基本結構,也可以表示某些生理過程,從而給學生以可見可及的真切感。學生跟著老師學,比比劃劃,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
一、巧用“手教具”,突破學生難以理解的生物學概念
(一)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等位基因、聯會。在學習減數分裂時,可以用一雙手表示:左右手的十指表示10條染色體, 雙手兩兩同名的手指(如左手的小拇指和右手的小拇指)各表示一對同源染色體, 共5對同源染色體(如1與1、2與2、3與3、4與4、和5與5)。若在指關節的部位形象的標記上基因,則兩兩同名的手指同關節上基因(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就是等位基因。如果同一只手的食指和無名指形態有點相似,是不是可以表示同源染色體,這樣還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加深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掌握。每只手的五指形態、大小各不相同互稱為非同源染色體。在講授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聯會時,教師可張開五指,雙手合掌,使同名的手指兩兩成對。這樣,五對手指分別表示五對同源染色體,說明這些染色體相配成對的現象即為聯會。
(二)染色體組、單倍體、二倍體、多倍體。在學習《染色體變異》時,一些概念如染色體組、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是這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用雙手來作形象的比喻,突出重難點的教學。一只手的五指表示一個染色體組(含有五條形態、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體即非同源染色體), 雙手十指表示兩個染色體組。一雙手可表示含兩個染色體組的二倍體, 結合其影子可表示三倍體、四倍體等。
二、巧用“手教具”,突破學生難以理解的形態結構
(一)神經元、突觸。在高中生物必修3中,在講授神經調節時,有關神經元的形態結構,學生已遺忘,在學生看教材神經元圖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們空出雙手,與老師一起用雙手來表示神經元的形態結構。老師說:伸出整個手臂,掌心面向自己,五指張開,表示一個神經元。手指為短而分枝多的樹突,手臂為長而分枝少的軸突,手掌則為神經元細胞體。如果把衣袖表示髓鞘的話,那么胳膊加上衣袖就是神經纖維了,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神經細胞(即神經元)這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的抽象結構了。假若在掌心上畫一白點表示神經元的細胞核,就更形象生動,意趣盎然。
對突觸的微觀結構的理解,也可運用手教具加以說明: 伸出左手,并握拳,左臂表示一個神經元的軸突, 左拳表示突觸小體,其拳面表示突觸前膜,右手表示另一神經元的樹突或細胞體,以掌面(表示突觸后膜)相握,中間的間隙即表示突觸間隙。興奮就是通過這種結構在兩個神經元之間進行傳遞。
三、妙用“手教具”,突破難以理解的生理過程
(一)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及脫水縮合反應。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及脫水縮合反應屬必修一內容,初中生剛進高中就學習該內容,很多學生理解難度大,學習生物的信心在此淹沒。
在學習氨基酸結構通式及其脫水縮合反應時,請一位學生到講臺上,用該學生的身體打比方:軀干代表中心碳, 伸出左手臂代表與之相連的氨基,伸出右手臂則代表羧基(可以把氨基、羧基寫或貼在手上),兩個下肢則表示相連的氫。R基如何表示呢?就用頭部。由于每個人的面貌不同,也就是R基不同??赐瓯硌?,學生很快就能記住氨基酸的結構通式。那么,不同的氨基酸分子如何進行脫水縮合反應呢?這對于學生而言是個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請一個小組的學生(共6位)起立站到他們的座位旁邊(每一位學生代表一個氨基酸),請第一位學生伸出左手(表示氨基),第二位學生伸出右手(表示羧基),兩位學生左手拉右手,對在座的學生說,這握著的手就表示形成了一個肽鍵。由于手握得太久,手掌會流汗,表示形成一個肽鍵時脫去一分子水。這兩位學生所形成的結構稱為二肽。后面的學生依次左手拉右手站成一排, 就形成了一條由6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的多肽,這個過程中拉手5次,即形成5個肽鍵, 脫水5個,還可以發現最后至少還有一個游離的氨基和一個游離的羧基。從而通過運用手教具得以突破該難點。
教學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學習無難事,只怕用手勤!恰當地使用“手教具”,能幫我們突破重難點,幫學生理解、記憶,發展思維、開發創造力。但我們在運用“手教具”時,一定要做到自然大方,文明高尚,舉止得體,恰到好處,不可生搬硬套,裝腔作勢。“手教具”在生物教學中的妙用,肯定還有很多,這就有待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發掘和歸納總結,以不斷地提高每一節課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