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生態城市必將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由于內容廣泛,紛繁復雜,筆者嘗試從四個維度對構造我國生態城市進行有益的探索與思考。
關鍵詞:生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夢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速度迅猛,但同樣不可避免的出現嚴峻后果。這對實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產生阻滯作用。本文將嘗試從經濟、政治、文化視野進行路徑探析。
一、生態城市概念
生態城市作為生態文明理念下的產物,是一種新的名詞,因而與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下的城市在概念和特征上都有著本質區別。生態城市(ecological city)到目前為止還未有明確的概念。但首次提出是在上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問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中。筆者在借鑒前人基礎并結合中國生態城市發展具體實際,給出這樣的理解:生態城市是為了實現城市、自然、居民三者有機統一、互利共生,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引促進人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科學化、綠色化。以實現自然界生態系統恢復,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目標。生態城市具體表現為經濟高效、政治民主、社會和諧、文化繁榮。
二、生態政治層面的路徑建構
政治發展程度對生態城市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內在地包含著保護生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規”。[1]
(1)樹立生態政治理念。打造生態政治理念,必須由過去的政治中心主義向政治工具主義轉變。建構生態城市必須有先進的政治理念,將其作為生態城市的手段,創造更佳的生態政治環境。
(2)建立生態考核體系。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過分強調經濟發展速度,且政績與經濟直接聯系,導致許多官員“唯GDP論”,導致一系列環境問題,忽視生態文明建設。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2]
(3)完善生態立法建設。我國目前生態法律十分薄弱。當前不僅政府應制定完善的生態法律體系,促進立法理念清晰,法律規定明了。而且必須有法必施,使法律約束到每一個人,從而為生態城市提供法律保障。
三、生態經濟層面路徑建構
經濟發展是生態城市的物質基礎,能否打造生態經濟是推動生態城市轉型的根本,把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1)構建生態產業體系。生態產業主要依賴知識和科技,并發揮地域特色,打造生態經濟、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第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打造現代生態農業,須以綠色理念為指引,實現生產過程中的無害化、優質化,為社會提供更多生態產品。第二,加強生態工業建設。須優化生態工業布局,統籌規劃,促進資源合理配置;轉變企業發展模式,由依賴資源轉變為科技導向。第三,全面推進生態服務業。服務業在三大產業中越來越占主導,必將對生態經濟具有引領作用,因此,構建現代性服務業、知識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尤其注重開發城市旅游資源,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形成城市名片,為居民提供更多生態服務。
(2)以生態科技為先導。科技創新是打造生態城市的根本動力,必須重視科技創新和推廣。第一,建立一整套生態科技體系。例如,風能發電技術、廢棄物處理技術、生態農業、工業技術等。第二,重點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發揮其帶頭示范作用,逐漸形成產業規模化發展,形成集聚效應。第三,推動“產、學、研”創新體制建立。提供滿足城市環境管理的技術支撐,推動科技成果更好的轉化與應用。
(3)形成低碳經濟為主導的生產方式。工業文明生產方式是以高投入、低產出、高污染為特點,是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的根源。生態城市的構建必須轉變這種舊的生產方式,形成以低投入、高產出、無污染為目標的生態生產方式。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攻關,促進能源高效利用和零污染,實現低碳經濟。
四、生態文化層面
文化的發展程度可以體現一個城市的底蘊。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正如余謀昌所說:“文化是人類的存在方式,人類靠文化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產生出新的人與自然關系,文化也相應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3]
(1)從意識形態上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教育是提高人們素質的重要手段,可以借助它進行宣傳闡釋生態文明理念,必將形成深遠持久的影響。第一,從國家層面,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作為生態城市指導思想,它是被實踐證明的科學的發展的真理。第二,從公民層面,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生態城市打造需要有生態公民的參與,社會主義榮辱觀包含了生態倫理意蘊,無形中培育了公民的生態意識。
(2)發展生態文化事業。文化事業對提高國民素質、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重要作用。第一,積極繼承中國傳統生態文化(以儒家、道家、佛家為代表),借鑒國外生態城市豐富經驗。對城市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加大保護建設,積極與國外生態城市加強交流,打造生態名城。第二,建立生態文化服務體系。在城市廣建生態科技館、生態圖書館、生態博物館,積極開展城市生態專題活動,讓廣大居民參與其中,既能獲得文化權益,也能增進生態意識。
(3)發展生態文化產業。生態文化產業是提供生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經營性行業。第一,完善生態文化產業格局。重點支持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生態文化產業。對中小型企業加強引導,注重監管,從而為生態城市構建合理的文化產業體系。第二,推動生態文化消費。生態文化的發展動力在于消費。一方面充分挖掘本地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使旅游、文化、生態三者相結合,帶動生態文化消費。另一方面積極開擴國際市場。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名片,以國際標準嚴格要求,輸出更高質量的生態產品和服務,增強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王國強.破解中國告訴發展之謎[N].中國青年報,2009-12-21.
[2]趙凌云、張連輝等著.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M].北京:中南財政經濟出版社,2014:55.
[3]俞可平.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4):5.
作者簡介:徐林楓(1993—),男,漢族,安徽銅陵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