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人口涌入城市是國家現代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尋求生存和發展,形成了農民工群體。通過馬克思的《資本論》進一步分析農民工群體的貢獻與問題,有利于我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
關鍵詞:《資本論》;農民工群體;貢獻;問題
一、農民工群體生存和發展現狀
當今社會,農民工在城市里生存和發展存在著各種各樣狀況。首先,在就業狀況看,農民工進城就業就是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多數農民工有豐富的跨地域工作經歷,這有利于促進他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更換工作的頻率越高,收入水平就會相應的下降。其次,在婚姻家庭方面看,農民工的流動不僅影響其婚姻行為,也會對農民工兩性間的經濟權利結構分配產生重大沖擊。在這一時代,夫妻共同流動是當前農民工家庭流動的主要方式,夫妻雙方共同決策家庭事務成為主要形式,盡管夫妻共同流動的外出打工模式尚未扭轉夫妻間經濟權利地位的不平等局面,依然以“男性主導”為主,但女性農民工在城市就業有利于降低對丈夫的依賴程度,激發她們要求平等的意識,促進夫妻間經濟地位平等。最后,在失范與安全來看,農民工群體日益增多的失范行為逐漸成為影響社會安全和穩定的重要因素,而農民工自身的安全狀況是城市安全和個人福利的主要內容。普遍存在歧視和所處社區較差的安全狀況是農民工個人安全感偏低的主要原因。
二、資本的輕步兵
在馬克思看來,農民成為城市中的工人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因為這樣一來,原本陳舊的效率低下的生產和管理方式就會被先進的科學的生產方式所替代,他們從農場不斷轉移到城市里的工廠,不斷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中國的農民也開始了相同的想法,他們夢想著脫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涯,開始從土地中脫離出來,進入到城市里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們在汗如雨的建筑工地、在塵土紛飛的馬路、在惡器臭撲鼻的下水道,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里不斷出現他們的身影,在城市中做著有苦又累的工作,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微薄的工資。但是他們依然希望留在城市扎根,他們渴望得到人們對他們勞動的尊重和認同。他們一直都以自已的樸實和善良感恩著城市所帶給他們的一切。改革開放以來,這批源源不斷地從廣袤的農村流動出的年輕、最勤勞、堅初的數量龐大打工者,形成了一支新興的產業工人的大軍,他們成為了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城市建設的基石。
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已整是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他們的待遇與城市產業工人相比,依然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而正視這種差距、縮小這種差距,為他們明確產業工人身份,就勢在必行。許多學者認為,進城農民工事實上已成為補充傳產業工人大軍的重要力量,給予他們正式的產業工人身份和待遇,是不可逆阻的歷史趨勢。
三、對國內市場的貢獻
農民工進城就業,不僅對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而且也有利于輸出地區的農民擴展就業渠道,提高生活水平,促進家鄉的繁榮和發展。一方面,農民工在有產業間轉移有利于經濟增長,城市中大工廠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生產率,也有利于農村中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外轉,有利于傳統種植業,密集型大產業和服務業的有效調整,有利于勞動力資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農民工在地域間轉移有益于經濟增長。他們進城不僅為城市提供廉價勞動力資源,降低了城市商務成本,也提高了城市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同時,許多農民工回到家鄉還會帶回大量的先進文化,先進經濟信息,支持家鄉的經濟發展。提高消費水平,轉變消費觀念,促進城市和農村的建設和發展。
“資本的輕步兵”,已有些不同。他們并不是都在私人企業工作,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國有企業里務工。例如,上海是農民工聚集比較集中的地方,他們既是城市建設者,也是城市中房屋租賃財產收入的主要來源。上海人關心關注外來農民工、支持他們他們在這個城市就業,并且長期穩定的在這里工作,原因就在于也能促進上海本人的經濟收入。上海如果沒有他們的辛勤工作,上不可能發展得這么快,這里的世博會建設、南浦大橋、地鐵等重大建設項目中,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和汗水。他們不僅是農村的精英,也是城市中優秀工作者,在這個比較開放的大城市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意識和生產技能。
在融入現代都市生活的過程中,他們拓寬了生活視野,改變了生活方式。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經驗后,很多人萌發了創業的沖動。其中一些已經融入當地企業的骨干,一些已經成為自己的“老板”。其他人在正確的時機和成熟的條件下,利用了多年來形成的資本,技術和商業網絡,回到家鄉辦廠,在企業中開展業務,發展當地經濟促進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我們應該高度贊同馬克思所說的“資本的輕步兵”在城市成長,并且在有利條件的時機扎根發芽。
四、在國內市場存在的問題
馬克思在充分肯定由農民轉換成工人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革命作用的同時,又尖銳地指出了大批農民轉換成工人的負面作用。他還尖銳地指出:“我們的工人和他們走出生產過程時進入生產過程不一樣。 在市場上,他遇到了其他商品的所有者,作為“勞動力”的所有者。即作為商品所有者與商品所有者相遇。當他將自己的勞動力出售給資本家時,所得出的結論可以表明能夠自由的支配自己。交易后,他發現他不是自由人,他可以自由出賣自己的勞動時間,而被迫出售自己的勞動力。馬克思指出,這些農民轉變為工人后所存在的問題仍然不盡相同,這種不同的形式在今天仍然會出現。外來務工者的過度勞動,并不是資本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現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馬克思所指出的“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現象,也一再出現了。這個問題就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勞動力可選擇的情況下,便往往通過趕貨等各種理由,強行或誘導員工加班,且就樂此不疲,甚至讓員工說謊來應付各種檢查,蒙蔽“超時加班”。有人說,他們種的糧,他們蓋的房,分享盛宴場,罕有他們檔。排排坐,吃果果,卻少有農民的檔位。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波及了中國,對中國經濟也造成較大的沖擊,中國剩,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城鎮失業人員增多,經濟增長下行的壓力明顯加大。這幾者中,外來務工者的受損是首當其沖。許多企業開始采取“節衣縮食”過冬的對策,企業中面臨的難題在這個時候有直接轉變為農民工大量提前返鄉,在很多年來形成的“候鳥式”固定頻率的勞動力遷徙,在2008年冬天第一次顯示出節奏被打破的跡象。同時,有進必有出,有“民工潮”就會引出返鄉潮。于是,每逢歲末年人心的問題:回家難。春節回家過年的傳統習俗,一億多人在40多天內的大遷移,拖兒帶女,回家團聚,既是一種需求,又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在全國春運中,絕大部分是“候鳥式”返鄉旅程的務工者。許多要求回鄉的務工者,為了能得到一張回家的火車票,不惜通宵達且地排隊,有人竟凍出了病,從票販子手里買高價票,又出現“購票難”問題。
總之,如何對待外來務工者,不是一件小事,而是關系全局和長遠的大事。這對于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和穩定,具有重大意義。全社會都要關注農民工問題,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把解決好外來務工者間題,作為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的一件大事來抓。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做好外導他們提高自身素質,充分發揮社區管理服務的作用,加強宣傳輿論工作,在全社會形成理解、關心、保護外來務工者合法權益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5.
[2]胡杰成.農民工市民化[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3]張建武,李楠,趙勛.農民工就業流動性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深圳的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12(11).
[4]胡遠華,柯慧飛.區域吸引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實證[J].中國軟科學,2013(09).
作者簡介:左琦琦(1992—),女,吉林通化人,2016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