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廣
【摘 要】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學習力相關研究進行文獻梳理,著重從學習力的起源發展、概念、性質、構成要素以及學習力、學習者和學習過程三者之間的作用關系總結分析。探討學生學習力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學生;學習力;學力
當今社會,個人的發展、團體的進步、時代的突飛猛進都離不開學習更離不開任何一個學習者的學習力。學習力是一個學習者的根本,是學習者可以好好學習的根基、資格。提到學習力,我們會想到學生的學習力,其實學習力存在于我們古往今來的每一個人身上。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學習、有知識,而有學習、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學習力的存在。學習力被心理學、教育學、物理學等領域學者廣泛研究。上世紀80年代,學習力引入教育學。我國學者多將其應用于中學生、大學生、教師、課程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通過對已有相關研究的梳理,從學習力的起源發展、性質、作用機制和構成要素等方面分析學習力的發展趨勢。
一、學習力的發展
“學習力”的概念最早由系統動力學創始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弗瑞斯特(Forrester.J.W)在1965年提出,將學習力定義為:一個人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的總和。而后他的學生,管理大師彼得·圣吉在自己的代表作《第五項修煉》中詳細探討,并在弗瑞斯特的研究基礎上將學習力界定為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三個要素。
上世紀80年代,哈佛大學柯比(W.C.kirby)將“學習力”引入教育學領域,并在其《學習力》一書中結合哈佛大學的情況對學習力進行了探討。隨后,學習力被教育學界廣泛應用到學生、教師、學科等方面的研究。
二戰后,日本教育界出現了一個與“學習力”概念相似的概念“學力”?!皩W力”的內涵不同于“學習力”,他所表現的是個體通過將習得的知識、技能進行吸收、內化與自身原有知識結構結合并靈活地去運用新的知識、技能的能力。而學習力則在此基礎上體現了去改變生活、工作狀態的能力。
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教授1994年最早研究了“學力”,并提及到了“學習力”。目前,國內著名的學習力教育專家余建祥教授已進行了十多年研究和實踐,逐步形成了較完整、系統的教育領域學習力教育理論體系和訓練體系。
二、學習力的來源
我們生活的社會少不了創新,離不開知識。我們每個人都要主動或被動的學習各方面的知識、經驗。而學習力究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還是后天習得的呢?通過對前人相關文獻的分析,大多數學者就學習力來源這一方面沒有表露出觀點。表露觀點的學者大致分兩類。
有學者認為學習力是學習者固有的。馬瑩(2013)在其學位論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學習力的策略研究》中指出學習力是學習者所固有的。在其論文中將學習力的性質界定為基礎性文化素質。并認為學習者可通過自身先天的學習力改觀學習狀態和學習行為,激發、發展和內化提升自身潛力。學習力是學習者學習生活以及后天終身學習發展所必需的。
另一類學者認為學習力是學習者后天習得的。郭偉麗(2012)在其學位論文《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課學習力的策略研究》中指出學習力是學習者主體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她將學習力的性質界定為促使學習者主體發展的系統。她除了認為學習力可以獲取、踐行、創造知識,也同樣認為學習力可以改變學習者精神狀態和知識狀態,具有激發學習者自身潛能的作用。陳維維,楊歡(2010)在學術論文《教育領域學習力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中指出學習力是客觀存在的,是學習者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生成和發展的。并認為學習力是抽象的,依附于人。人是學習力的載體。
三、學習力的本質
學習力與每個人都有著密切關系,而學習力究竟是什么呢?它的本質是什么?通過對已有相關研究梳理分析,很多學者對于學習力本質的理解不盡相同。都表露了各自的觀點,整理分析大致持以下幾種觀點。
大多數學者認為學習力是一種能力。這一類學者理解的角度大多著重在學習者個體與外界環境的關系分析。如:曹衛秋(2003)在《關于提升學習力的幾點思考》中將學習力定義為整體從外界攝取知識信息,在內部重組知識結構、不斷更新自我的良性循環發展的能力。張雪嬌(2010)在《大學生的學習力及提升途徑》中將學習力定義為把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以獲取和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狀態和過程的能力。通過文獻梳理,也發現很多研究者片面的將學習力理解為學習能力。其實不然,通過對前人的文獻梳理不難發現學習力不僅僅是學習者在學習上的一些學習手段、學習策略等等,而且還包含了很多心理素質、客觀評價等因素在里面。
有學者認為學習力是系統。這類學者大都宏觀整個學習過程,認為學習力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如:郭偉麗(2012)在《提高學生思想政治學習力的策略研究》中將學習力界定為獲取知識,改變學習者自身狀態,激發自身潛能,促使學習者發展的系統。而劉瞾(2014)在《數學學習力的模型構建與提升》中將學習力界定為以獲得知識技能的學習為基礎,形成新思維、新行為的學習效果為目的,通過實踐、體驗、反思及環境影響提升自身學習行為的動態能力系統。
有學者認為學習力是能量。此類學者對于學習力的理解更偏向于學習者的主觀部分,傾向于學習者的學習毅力、學習信念。楊艷艷(2012)在《掌握學習視角下初中生學習力提升策略研究》中將學習力界定為是通過學習推動個體行為、認知、情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巨大能量。胡爽(2015)則在《基于農村初中學生學習力提升的小組合作課堂的時間探索》中將學習力界定為人類內部直接影響人類隨著時間生長、發展和獲得成就的生命能量。晏海莉(2015)在《中學生語文學習力的培養研究》中將學習力界定為是一種學生愿意學、會學、能學、堅持學的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意愿與學習結果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內在能量。
也有學者認為學習力是力量。徐衛妮(2014)在《提升語文學困生學習力的教學策略研究》中將學習力界定為學習者個體把知識資源轉化成知識資本的本領和力量。周露祎(2016)在《教師學習力的現狀與提升建議研究》中將學習力界定為人類改造自身以謀取生存和發展的一種無形的本質力量。
四、學習力的作用機制
通過文獻梳理發現有部分學者在其研究的文獻中探討了學習力、學習者主體以及學習過程三者之間的作用關系。目前已有的觀點大致分為兩類。
有學者認為學習力是與學習過程相作用的。學習力可以影響學習過程并通過影響學習過程影響學習者本身。楊艷艷(2012)將學習力界定為是通過學習推動個體行為、認知、情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巨大能量,并認為學習力來自于學習過程,并作用于學習過程。姚小利(2015)在《小學生數學學習力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中提到學習力一定存在于人學習活動中,并對學習活動起著重要影響。學習力是與學習者及學習者的學習活動并存的。
有的學者則認為學習力與學習者個體相作用。學習力存在于學習者身上,并影響學習者自身。王冠楠(2016)在《高中生學習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中指出:學習力受學習者遺傳素質、家庭換、教育歷程和自身能動作用等綜合因素影響,作用于學習者。周露祎(2016)指出:學習力依附于人,也塑造和造就人。學習力的意義在于創造。
五、學習力的構成要素
由于學習力所涉及的領域多而雜,學習力的研究者們所研究的視角也不盡相同,將學習力與各學科各領域相滲透,最終對于學習力的要素構成形成很多觀點。而對于學習力構成要素,已有很多學者做了整理分析。并且將學習力各種要素說梳理得很清晰。目前,比較成熟的要素說有:彼得.圣吉的三要素說、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四要素說、五要素說、柯比的六要素說、英國ELLI項目的七要素說、關聯主義學者的八要素說以及21世紀學習要素說。
總結
學習力的相關研究已涉及多個領域,應用于不同領域背景下的研究。但是“學習力”自上世紀弗瑞斯特提出發展至今以來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論模型。各領域專家學者各抒己見,眾說紛紜。而前人對于學習力的研究多出于自身相關研究目的,更像是將“學習力”作為工具完成自己的研究。但是與此同時,也給予了我們更多的研究方向和選擇。
【參考文獻】
[1][美]克里斯.阿吉里斯.組織學習(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美]柯比(W.C.Kirby)著.金粒編譯[M].??冢耗戏匠霭嫔纾?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