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院校作為傳道授業解惑傳播知識的殿堂,更應當深刻貫徹十九大精神,腳踏實地履行高校職責,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關注師生的切實需求,時刻謹記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充分認識意識形態工作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全面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已然成為打造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必然舉措,是踐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徑,為助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高水平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關鍵詞】創新創業;實踐;應用型;教學模式
8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大學生回信,勉勵廣大青年學生把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干,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用青春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華彩篇章。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在廣泛領域的深入發展,傳統教育理念正在時代演進中獲得巨大的動態更新,呈現出高等教育多樣化和教育體系現代化特征,促使高校不再局限成為新產品新技術的使用者,而是更加有意識地成為實現科技創新的生力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將“產教結合”升華為“產教融合”,就是明確地要將應用技術型高校的建設直接融入科技提升產業創造價值的全過程,助推高校在時代巨變中贏得可持續發展的機遇。9月23日教育部副部長林蕙青在西安召開2017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座談會上指出,教育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要部署,采取一系列舉措扎實推進創新創業工作,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協同育人不斷強化,支撐引領作用不斷提升,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深入,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徑,引導廣大青年把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強化創新創業指導服務,努力推動創新創業工作向縱深發展,開創高等教育新局面。
1.頂層構建人才培養方案
要始終堅持以創新教育教學為主陣地,以創新創業各級競賽為契機,豐富課程體系、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強化師資力量、改進幫扶對象,推進教學成果、緊密科教融合,擲地有聲地實施轉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成果。通過對兄弟院校與企業聯合走訪調研以及畢業生問卷調查等方式方法,將調研來的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熱門話題和前沿科技手段恰如其分地嵌入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再采用校企合作聯合開發的在線開放精品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參與遼寧省普通高校大學生在線學習跨校修讀學分課程申報、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學術講座活動、推行多元化多維度獲取學分靈活調整機制,敦促課程體系建設與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有機融合。充分借鑒省內專業綜合評價體系報告,汲取優質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方案與方法,圍繞信息數據產業動態鏈,科學定位、嚴把質量關,與時俱進,將健全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并行推進,有機調整校企合作聯盟方向,有前瞻性地定位創新創業教育扶持政策,全面落實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淋漓盡致地彰顯高校治學的理念與特色。
2.深化高校師資隊伍建設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執行者要準確定位人才強校的長遠戰略策略,這不僅要勇于擔當創新教育理念的傳播者,更要勝任創業精神和文化的指引者,因此認準伯樂是關鍵。首當其沖就是堅定不移地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要力行激發教師創新意志,依托現有師資隊伍,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黨員模范先鋒作用,凝聚老中青教師團結協作、奮發有為的力量,讓隊伍“不斷檔、不駝背”。通過選聘經驗豐富的創業成功校友、知名專家學者聯合擔任創新創業導師,指導學生參加“挑戰杯”及創業設計類競賽,大刀闊斧地引進實踐經驗滿滿的“雙師雙能型”人才,以開創多元化創新創業項目為起點,發散思維、科學拓展教育教學空間,開闊眼界、提升專業素養,在幫扶學生實現創業夢想的同時,升華師德的高尚品質,繼而統籌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均衡發展。
3.助推賽事成果轉化進程
隨著高等教育多樣化和教育體系呈現現代化特征,高校不再局限成為新產品新技術的使用者,而是要有意識地成為實現科技創新的生力軍,要牢固樹立科教興邦教育理念,緊扣地方產業發展需求,集聚社會合力,重視企業孵化能力與政府導向作用,加大賽事成果與高科技手段結合力度,發揮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實效,嶄新建立多元化協同創新體系。扎實推進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合作育人模式,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生產實踐的有機融合,培養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繼而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水平,充分將高校建設融入到科技提升產業創造價值的全過程中來,在時代巨變中贏得可持續發展的機遇。根據《遼寧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開展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和實訓培訓基地建設工作專項調研督查的通知》(遼教辦電[2017]153號)文件精神,旨在構建多層次、立體化、全覆蓋的創新創業教育管理體系,進一步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建行杯”第三屆遼寧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于7月15日在沈陽農業大學舉辦,彰顯遼寧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成果,吸引了全省100所高校的4243個項目團隊報名參賽,參賽師生過萬人,對激發大學生創造力以及促進賽事成果轉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正如遼寧省教育廳副廳長孫華林在會上指出的那樣,通過大賽,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推動賽事成果轉化,促進“互聯網+”新業態形成,以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推動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把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進一步引向深入,為遼寧新一輪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此外,政府要做好政策導向和和宏觀調控作用,指引高校科學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有效挖掘成功案例并賦予資金注入、賽事成果轉化、實習創業等途徑將優秀成果移植到企業和科研機構,推動科技創新平臺與產業技術的對接,提升產業生產鏈價值,助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深度融合的戰略目標。2015年12月14日供給側改革這一新鮮的經濟學術語首登中央政治局會議,至此供給側改革這一關鍵詞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國務院常務會到中央政治局會,從國內到國際,再到地方政府接踵而來。而突破需求側引發的管理刺激經濟增長空間局限的束縛,定位聚焦供給與生產端,以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為根本目標,全新升級經濟領域,尋求創新實踐結構性改革則是重中之重。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以及遼寧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系列部署,應用型民辦高校要立足特色鮮明的辦學理念,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進行革新,探索雙創背景下深化教育理念造就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互嵌聯動機制,創新教育管理模式,有效推動新一輪振興與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增強服務新一輪振興的創新型實效工作。
高等院校作為播撒知識種子、孕育成熟果實的基地,是科教興邦的發源地,也是人民幸福創造者中的中流砥柱。緊密圍繞黨的十九大,銳意改革,明確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和產業政策導向,充分整合利用現有資源,發揮優勢學科匯聚作用,構筑高水平行業企業特色科研平臺,籌備以科教融合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形成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原則的評價機制,重點支持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實施多元化協同創新模式,助推高校在雙創背景下踐行和造就一批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的創新創業生力軍,在助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高水平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王一美.新時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與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13):74-76
[2]王一美.轉型期民辦高校信息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J].寫作(下旬刊),2016(12):95-96
[3]王一美.創新創業視角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觀察(上半月),2017.6(9):69-70
(項目: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三五”規劃高教研究課題《應用型本科院校信息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戰略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GHYB16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