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摘 要:小學科學教學涉及許多的教學細節,細節雖小,卻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常說的“細節決定成敗”絕非虛言,要想提高科學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就必須要從細節入手,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從實驗操作技能抽測情況入手,分析當前小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實驗;問題;細節
一、實驗教學活動中常見的問題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有效地進行實驗操作是打好科學探究的基礎和提高科學課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茖W實驗是研究自然科學規律、本質的基礎,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形成科學素養的主要手段,是學生科學探究的主要載體,是科學教學成功的根本保證。通過實驗操作技能抽測,不難發現,小學科學課程的實施,確實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直接影響到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由此可見,教師在常規的實驗教學活動中,除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還應關注課堂教學的細節。因此,對實驗教學活動中常見的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和有針對性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問題一:實驗儀器的認識不夠全面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驗器材是展開科學探究的前提和基礎,對實驗器材的認識不足,勢必會影響到實驗操作能否順利完成。從實驗操作技能抽測反應出現的情況分析,學生對實驗材料的認識并不全面。如,在測量一杯水的體積時,如果教師為學生同時提供了量筒和燒杯,就會有一些同學選擇燒杯來測量;再如,在進行分離食鹽與水的實驗時,如果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蒸發皿和培養皿,也會出現一部分學生選擇培養皿來進行實驗。具體數據見下表: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錯誤,原因是常規的科學教學中,教師在學生進行分組實驗之前忽略了對實驗器材的介紹,導致有些學生不能明確選用哪種器材進行實驗,從而影響到實驗操作的科學性。
問題二:實驗操作的方法不夠規范
小學科學中的實驗規范化操作指師生在使用儀器、連接和裝配儀器及觀察現象時按一定的程序規范和動作規范完成操作活動,這些規范是以科學理論為依據并經實踐總結而得出的。規范地進行實驗操作是打好科學探究的基礎,是提高科學課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然而,在小學科學課由按部就班的統一的程序化的教學向自主、開放的形式發展的今天,人們往往對規范化實驗操作的重視不夠。如,在抽測用量筒測量一杯水的體積時,有很多學生把水倒入量筒的操作不夠規范,也有的在讀數時將量筒舉起來和自己的眼睛平視進行讀數。具體數據如下:
以上問題的出現,既有教師“教”的問題,也有學生“學”的問題。關注這些細節是實驗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問題三:實驗記錄的填寫不夠完整
小學科學課堂實驗一般都要用到實驗記錄,這有助于提高科學探究效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而在教學中,常發現科學記錄流于一種形式。正因為教師沒有很好地關注學生的記錄,導致在實驗技能抽測中學生的記錄也不夠規范,有些學生只顧自己做實驗,忘記了把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及時記錄下來,也有些學生在填寫記錄單時只記錄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卻忽略了記錄單填寫的完整性。這些現象的出現都是與嚴謹的科學態度相悖的。具體數據見下圖:
問題四:實驗習慣的養成不夠良好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圣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小學科學的實驗習慣培養包括準備實驗材料的習慣、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善于分工合作的習慣、及時觀察記錄的習慣、整理實驗器材的習慣。如果學生沒有良好的實驗習慣,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學生的科學素養也很難得到發展,老師和學生都覺得不快樂,甚至在實驗中有時還會出現危險。從實驗操作技能的抽測結果來看,被抽測的共96個學生中,沒有明確實驗要求就開始進行實驗的有26人,實驗結束后,沒有整理器材的有39人。這些現象的出現,反映出了教師在常規的課堂教學中缺少對細節的關注,使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二、科學教師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對于以上教學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需要教師進行深刻反思。為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更好,教學細節更趨于完美,我覺得作為科學教師的我們,需要在如下方面苦下功夫:
(一)加強自身的學科素養
教師自身的學科素養不夠,自然會影響到日常的教學活動。這就要求廣大科學教師要加強學習,既要學習教學理論、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更要學習相應的文化知識,逐步提高自身的學科素養。
1.多讀、多交流
讀有關科學教學的書刊,如《科學課》雜志,它是中國教育學會小學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刊和我國唯一的科學課程專業刊物?!罢憬W科學教學網”,它是全國點擊量較高又有知名度的網站。這些書刊與網站收錄了許多優秀的教學片段、課堂實錄、教學設計、教學案例。它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得力助手;是我們開展教研的指路明燈;是我們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
2.熟悉教材
教材是師生教學活動的材料和主要媒體。教材不僅是教師授課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源泉。小學科學教材包括課本、作業本、參考書、學具箱等一整套材料。熟悉教材,不僅要熟悉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研究整個小學階段的教材,知道整個小學階段的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只有熟悉教材,掌握課程標準,才能更好更科學地引導學生探究知識,掌握技能。
(二)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
教學技能是指教師運用已有的教學理論知識,通過練習而形成的穩固、復雜的教學行為系統。要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技能,最好的方法是從以下兩點入手:
1.積極參加教研活動
教研活動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專業進步為目的,以學校課程實施過程和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專業研究人員為合作伙伴的以校為本的實踐性研究活動。一個人,再有能力,也干不過一群人,說明團隊很重要。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可以使教師擁有更多的參與學習的機會,擁有更多展示自我的平臺,擁有更多共享交流的空間。教研活動改變了教師獨學無友的狀況,滿足了教師交流研究的渴望,達到了專業引領、同伴互助、資源共享、交互引領、雙贏共好的目的,從而快速地促進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
2.熟悉活動材料并下水實驗
作為科學教師,除了應具備其他教師具備的教學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確的實驗操作技能。曾聽浙江電視臺《新聞深呼吸》評論員舒中勝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我怎么樣,這個社會就怎么樣。實驗操作也一樣,教師操作不規范,學生操作自然也不規范。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驗操作要規范,少不了對實驗材料的了解。小學科學實驗材料包括儀器室里的專用儀器、教學工具箱、學生材料袋,以及教師自制教具和學生自帶的活動材料等。要想讓學生的分組實驗獲得成功,教師事先必須要知道所提供的材料是否能順利完成實驗。因此,教師必須要在上課之前自己先下水實驗,了解所提供的材料能獲得怎樣的實驗結果,做到心中有數,課堂教學才會井然有序。
(三)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兩大方面,是教與學的統一。教師的教授方法不科學,就很難使學生形成科學的頭腦,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1.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合理的教授方法
據了解,大部分科學教師都會教一個班級以上的科學,尤其是專職的科學教師,教的班級就更多了。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辈煌嗉壍膶W生學情不同,教授方法的選擇自然也不同。對于擔任多個班級科學教學的專職教師來說,更不能拿著同一本教案逐個班級進行教授。
2.遵循科學探究的五個環節進行教學
小學科學課中的實驗教學,實驗的操作雖然沒有科學家所做的科學實驗那樣復雜和規范,其目的也是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去探索、認識自然界事物的性質和規律。這就是一種科學能力,這就是一種科學素養??茖W實驗課教學,只要我們遵循“提出問題—猜測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這五個環節,再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合適的教授方法進行教學,課堂教學效果一定會有明顯提高。
3.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實驗習慣
作為小學科學教師,除了選擇合適的教授方法,還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實驗習慣。達爾文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睂W習的最高境界是學會學習,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對學生的成長與終身發展意義重大。要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動手實驗的好習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質疑問難的精神,讓學生充分地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從中獲得積極的探究體驗,領悟并逐步學會運用思維的一般性規律,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們還處在摸索和實踐階段,我們的課堂教學雖然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還存在著種種問題,這是很正常的,也許我們還會有更多的困惑和迷茫,但只要我們正視困難和存在的問題,不斷地改進課堂教學實踐,我們就會在新課改中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任存寶.合理選擇材料,提高實驗的有效性[J].科學課,2010(7).
[2]陳芬紅.注重“下水”實驗[J].科學課,2010(9).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