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孟君
摘 要:通過教學實踐探索,了解學生是如何思考問題的,面對學生的答而不準教師如何理答更有效,旨在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具體可行的理答策略。
關鍵詞:答而不準;教師理答;策略
理答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它既是一種教學行為,也是一種評價行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實際擁有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和解決目標之間存在差距,在面對不同水平和類型的提問時,常常會有部分思路正確但答案不準確的現象,筆者稱其為“答而不準”。那么面對學生的答而不準教師如何理答更有效呢?
一、審題不清型
師:1千克45克=( )千克
生:1045。
師:1045?
生1無反應。
師:1045的單位是?
生1:克。知道了,單位想錯了。
生2:哦,錯了,我想成多少克了,這里是千克。
當發現學生審題錯誤時,教師先進行“反問”,結果有的學生經過自己的再思考馬上發現了問題,而有的學生發現不了。于是教師又進行了“引導提示”,通過引導提示發現問題。實踐發現:這一環節采用反問和引導提示的理答方式,即能促使學生重新思考,又能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能力,是有效的。
二、知識缺陷型
片段1:
師:1千克45克=( )千克?
生1:1.45。1千克=100克,45克=0.45千克。
(呈現右圖片)
生1:哦,我錯了,1千克=1000克,答案是1.045千克。
片段2:
師:一本筆記本的價錢是a元,比一支圓珠筆價錢的4倍多3.2元,用式子表示一支圓珠筆的價錢是( )。
生:4a。
(出示:一本筆記本的價錢是a元,圓珠筆的價錢是筆記本的4倍,一支圓珠筆多少元?)
生(想了一會兒):錯了,第二題是4a,第一題是a÷4。
面對知識缺陷型的學生可以采用“反問”的理答方式,有兩種較好的處理方法。第一種:回憶式。通過對過去知識的回憶讓學生不僅知道這個知識是什么,而且明確它是怎么來的,從而重新建構概念。第二種:類比式。通過同類型問題的類比,讓學生明白錯在哪兒,正確的應該是什么,在比較中重新建構概念。
三、思維障礙型
師:一本筆記本的價錢是a元,比一支圓珠筆價錢的4倍多3.2元,用式子表示一支圓珠筆的價錢是( )。
生:4a+3.2,4倍就是4a,多3.2是+3.2。
師:4a表示什么意思?
生:哦,錯了,應該是a÷4。
師:然后呢?
生(興奮不已):也錯了,應該是-3.2。
師:確定嗎?
生:應該是(a-3.2)÷4。
師:如果你能把剛才這些話用一幅直觀的圖表示就更棒了。
生1猶豫。
師:把誰看成單位“1”?
生1:圓珠筆的價錢。
師:圓珠筆的4倍多3.2元,怎么畫?
生1:
面對思維障礙型的學生,先“反問”再“探問”,通過反問先讓學生知道自己錯了,錯在哪兒,再運用探問,引導學生經歷畫圖策略。在回訪中發現,學生很好地接受并運用了畫圖策略,思維達到了關聯水平。
四、方法單一型
師:甲×1.3=乙×0.8,甲和乙誰大誰小?
生1:甲>乙。因為1.3>0.8,要讓甲×1.3=乙×0.8,則甲>乙。
生2:1.3個甲等于0.8個乙,一個是1個多,一個是1個不到(比劃),所以甲肯定小于乙。
生3:我們也可以畫圖,
甲<乙。
生4:甲×1.3=乙×0.8,左右兩邊積相等,那么一個乘數大,另一個乘數肯定小。
生5:可以用假設法,比如我們可以假設甲=0.8,那么乙不就是1.3嗎?
事后訪談發現有的學生喜歡用畫圖的方法,有的喜歡用假設法,有的喜歡用意義理解。每個孩子的接受角度是不同的,教師認為好的方法在他的眼里并不一定是好的。因此,面對學生方法單一時,通過轉問,集思廣益,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最優方法比教師直接陳述效果好。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理論、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陳朝輝.智慧理答演繹精彩[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5):44-46.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