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濤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更加重視教育的重要性。而教育創新本身具有較強的社會與文化性質,因此也存在著明顯的發展性、原創性以及整體的特征。教育的發展一旦脫離其原點,就可能影響人的正常發展。如果脫離了原點對討論變化,就會導致教育活動的功利化與模式化,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對教育的創新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因此主要對教育的原點與教育的創新進行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教育的原點;教學理論;創新
教育和生活同構同源,不僅對有著培育人潛質的作用,同時也能夠促使其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因此想要促進教育的發展,就必須要回歸到教育的原點進行理解。進行教育創新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并且由于其具有較為明顯的價值屬性與理論規范,因此就要對其中問題進行分析,并對教育的原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實現教育的意義。
一、當前教育創新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目的存在較強的功利性
人類社會在出現體制化的社會制度之后,其科學世界就已經被構建了出來,完整的生活樣態也就破碎成了分散的碎片,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等級特點。而這樣的背景下,教育的功能也逐漸出現了改變,并被分為代表社會地位與身份的教育,和以生計為目的的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就導致教育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生活目標所存在的。這樣的教育與教育的原點相悖離,其所蘊含的探究本性也漸漸消失。特別到了近代以后,這兩種形態下的教育不再有任何的關系,對于數量與效率的要求卻在不斷提升,導致教育的目的存在著明顯的功利性。雖然其還在不斷地變化,但依然對教育的活動產生了明顯的限制性,更加影響了教育的創新。
(二)與生活的實際情景相脫離
人的生存與成長都具有一定的情況,同樣教育的功能也能夠在特定的情境中得到體現。情境的變化也能使教育的方法變得更加豐富,也就是說其也是教育創新的基礎性條件。但是隨著生活情境被分裂成為物質與精神缺乏聯系的兩種生活類型,就導致生活情境的完整性被分割,且出現了二元對立的情況。不僅使得人們的生活空間與活動方式被限定,也導致教育活動開展的時空背景出現了缺失的情況。教育本身重要的探究性原則,在教育活動中也得不到體現,其和生活的實際情況出現了嚴重的脫離。
(三)教育方式的固定化和模式化
教育方式為了能夠滿足生活的實際需求,因此也會經常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得更加豐富。也就是說,由于教育具有明顯的意向性,它的出現適合特定的情境所產生變化的,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教無定法”。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活動和教育方式則產生了極大的改變,其變得更加模式化與套路化,這也是為了滿足效率與數量的需求出現的。也就是說,當前的教育活動缺乏了從前為了適應當下、面向未知的有趣的探究性,取而代之的則是不斷重復的教育活動。與教育原點相脫離的教育活動,自然就不存在創新這一說了。
二、教育活動的原點與意義
(一)教育要尊重人的本性
教育的產生與教育活動的開展不能僅僅被認為是繼承傳遞活動,其最為主要的目的就是對人的探究能力進行培養。但是由于每個人本身的遺傳素質有差異,就導致其個體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在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就必須要對這種差異性進行充分的尊重。其實這也就是因材施教理念的體現,當前因材施教作為教育理念與原則,也極大程度地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所以在教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必須要使其回歸到教育的原點上,使教育的本意以及真實狀態得到有效的凸顯。另外,要尊重人的發展規律,以此為基礎看待人的發展,其實就是需要在教育時,使學生按照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這樣就能夠將教育所具有的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品質體現出來。
(二)教育活動的開展具有較強的意向性
教育本身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其存在明顯的總體性活動,而想要解決教育的問題,就必須從整體上進行分析。但如果將其進行分離,使其以原子化的狀態呈現,則會導致教育整體性的分離,從而致使教育所具有的價值缺失。而在當前教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人們普遍感受到了去情景化、預設化、客體化以及規訓化,這些問題的出現,導致教育理論中不再擁有生命力的源頭。而“意向性理念”的提出,讓我們重新開始正視教育的原點。而意向性理念指的則是在任何情況下,教育的存在應該利用意向性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由于人的思維不是固化的,因此其在動態發展的背景下所產生的判斷,能夠有效地解決當前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當人正處于真實的教育情境的情況下,只有進入者能夠對其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進行真實的感受和認識,所以其所提出的對策與建議才具有良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所以,教育作為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其活動的開展則存在明顯的意向性。
三、教育理論的創新要回歸到教育的原點
(一)教育的創新要將教育的自主性充分發揮出來
教育活動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因此教育與教育創新的目標同樣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想要實現教育理念的創新就要做到以下方面,從而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首先,要能夠保證教育活動的自主性。這也是因為自主作為創新的前提條件,只有將其自主性充分表現出來,才能夠促進教育理念創新的實現。其次,則要社會應該營造出足夠的教育活動空間,使其所具有的功能和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另外,在為教育創新提供廣闊的空間保障后,還能夠避免出現過于沖動的選擇,從而按照一定的法則實現教育的變革與創新。再者,還要保證其文化批判性的提升。教育作為社會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其關乎社會及全體成員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活動要時刻保證其探究性以及文化品格的體現,從而避免外在價值對其的影響。
(二)教育的創新要將生活作為重要的導向
教育活動能夠開展的基礎就是生活,同時由于人的生存與發展都依賴于特定的情境,因此教育就必須將生活作為其創新發展的重要導向。首先,教育活動要擺脫當前固化的現象,促使教育情境更加豐富多樣。也就是說,人類的生活是在不斷的溝通與交流中進步發展的,在教育創新中進行情境的創設,一定程度上就能夠實現人與人良好的溝通交流。其次,則要使教育活動重新回歸到人類真實的生活世界中。這樣的過程能夠在尊重人已有習慣的同時,滿足其當前發展的需求,并且使其在此過程中對文化成果進行掌握。也就是說,在教育活動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以人的生活經驗與成長需求作為基本,利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來實現。再者,則需要對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進行充分的關注。通過長期的經驗能夠發現,教育活動關注的都是在統計學上沒有意義的群體,這些人只能關注到數據與統計的結果,卻缺失了人本身的具體與鮮活性。而教育的創新必須要回歸到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之上,通過對有思想、有情感的,個性化的群體與個體進行關注,同時對其真實的生活狀態以及需求進行充分的關注,從而使教育活動能夠更加適應所有人的全面發展。
(三)尊重學生本身的成長規律
教育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作為一種培養人為己任的教育活動。但是長久以來,人們關于“人的發展”的問題進行了長久的討論,有社會本位理論的也是個人本位理論的,而這些爭論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在對成長與教育的問題進行討論的過程中,就首先要將自己的立場進行澄清。而教育的創新要回歸到教育的原點問題上,就必須要對學習者本身的成長規律進行充分的關注和正確的認識。而學習者的發展則是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全部內容存在的,同時其發展是存在規律與法則的。因此,在進行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育者必須理解與尊重所有群體的個體差異性,了解其內在的巨大潛能,使其按照自己的方式實現成長的需求。而回歸到教育的原點,其實就是使學習者和兒童能夠按照自己所習慣的方式在社會中進行生存和全面的發展。
綜上所述,目前隨著人們對教育事業的關注度的逐漸升高,教育理念創新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凸顯了出來,尤其表現為目的存在較強的功利性,和實際的生活情境所脫離,并且教育模式的固定化,這些問題都不利于素質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嚴重阻礙了人的全面發展。因此,當前想要促進教育理念的有效創新和發展,就必須要充分認識教育原點的重要性,并重新回到教育的原點,從而保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最終實現教育理念的創新。
參考文獻:
[1]劉旭東.論回到教育的原點和教育理論創新[J]. 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1):5-10.
[2]劉旭東.教育創新與回歸教育的原點[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0(3):128-135.
[3]左璜.論回歸學校教育原點的校本課程[J].中小學德育,2016(6):5-9.
[4]沈國強.論創新教育理論的創新[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7(8):26-28.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