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秀
摘 要:在當前美術新課標的要求下,需大力推進藝術教育。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構建樂學藝術課堂,激發了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審美創造美的能力;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藝術情境;形色并置;教學方法;課堂效率
每天,我們都面對一群形形色色的孩子,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也千差萬別。有的沉靜凝聽、有的批判質疑、有的循規蹈矩、有的標新立異……面對承載新世紀的他們,怎樣培養才能使學生保持探究的心理狀態,不斷地進行嘗試學習汲取新知識呢?面對這樣的問題我懷著探究的心理在美術教學實踐中摸索,并小得體會。
一、使學生進入藝術情境,掌握創作源泉
繪畫是一門藝術,藝術講求在“境”中生情。在繪畫之前如果能帶領學生進入情境,發掘出學生的最佳想象與表現狀態,那么不但課堂的收效是極佳的,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是有利的。創設情境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使其成為誘發創作動機,引導學生學習技能的推動力,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創作,按自己的感悟大膽表現,努力超越自我。對此,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一個小試驗:
在講解《詩配畫》一課時,第一個班級我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文學(詩)和藝術(畫)相配合的教法并有針對性地講解了本課中的《山居秋瞑》一畫。本課的效果則是:多數學生只作了臨摹。在第二個班級上課時,我便在上課初期時,播放入情入境的古箏曲,讓學生去欣賞,當學生聽得入神時,我便播放課件《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課堂上彌漫著清新淡遠的意味,令人回味無窮,在配以古箏曲,更具有詩情畫意。緊接著,便點出本節課任務:圍繞“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兩句詩進行創作性作畫,在學生作畫時連續播放古箏曲使學生進入作畫狀態,課堂效果與前一個班相比,明顯要好很多,而且畫面多半比較有韻味。
詩畫、音樂相結合,進入藝術情境,通過視聽、感受將藝術形象用視覺感受表現出來,使美術教學內容由靜到動,由文字到聲像,極大地增強了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氣氛就變得輕松,學習動機自然形成。
二、加強教具的直觀感受,增強學生記憶
形象與顏色的并置是美術教學的兩大因素,合理的支配好這兩大因素在課堂中的作用,對激發學生的興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如,在教學第六冊第三課《原色和間色》時,為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讓學生看得清楚、理解得明白,課前我準備了六個空礦泉水瓶,其中三個分別裝紅、黃、藍色的水,另外三個是空的,在講解間色是由“原色配出來”這一問題時,分別將兩種原色水倒一半進入一個空瓶,此時色彩變色非常明顯,此時學生拍著手高興地說:“變色了!”這時我馬上問:“變成什么色了?是由哪兩種原色配出的?”
就這樣推出原色與間色的聯系,解決了教學重點、難點,學生學得輕松,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獲得教學主體地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求知的向導,是情感、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處于教學主體地位,可是如何激發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去當這個主體呢?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都有好勝的心理,便有效地利用這一心態,選擇了以行為去激發思維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例如,在教學第四冊第十課《優美的云紋》時,在啟發學生學習興趣這一環節時,先講云的形成并引出云的形狀,而后讓學生回答云的自由形,學生爭先恐后地答,這時我便馬上提出“誰能在黑板前畫出你所見過得云的形態呢?”此時很多學生舉手,但只能叫一兩名學生前來板演,其他學生會覺得意猶未盡,此時提出“在作業本上繪畫,比比看誰能畫得比前面的同學更好!”學生馬上進入狀態,發揮想象進行創作……可見,以行為激發思維,讓興趣帶動學生主動的進入到教學中擔當教學主體地位,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樂趣,使之更想學、更愛學。
四、老師當堂做范畫,示范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繪畫水平
美術課應融入多種教法,創設多種藝術情境,方不失為一節真正的好的美術課。提高學生的繪畫水平方法不一,但充分重視發揮范畫繪畫的作用,實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范畫可以起到欣賞、啟發的作用,更能顯示作畫的步驟,那么當堂范畫更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比如原色、間色、復色的關系和濃墨、淡墨的調和;油畫棒和水彩相結合使用的方法等都必須當場揮筆明示方能令學生明白、以解不解之惑,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繪畫水平。
自古以來,教育事業總是和人類對審美的追求連在一起。馬克思說過:“按照美的規律建設生活,教學也要按照美的規律創造教法。”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按照美的規律來進行,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學知識、開智力、增能力。在實施素質教育大面積減負的今天,這也是我思考并研究的課題,并繼續為之探索。
參考文獻:
[1]馬秀勤.巧用電媒體 優化課堂教學[J].教育,2016(10).
[2]段鵬.當代藝術與學校美術教育略談[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5(3).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