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珍
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提高學生的成績,閱讀是基礎。一名學生閱讀能力的強弱可以直接體現學生語文成績的好壞。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在長時間的教學和訓練中逐漸培養起來的。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培養閱讀的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低段閱讀教學有這樣的表述:讓學生樂于閱讀,感知閱讀的樂趣,培養喜愛閱讀的良好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低段學生來講,要靠老師把他們引進門,閱讀興趣的培養尤其重要。一開始我向學生講述一些古今中外愛書、崇尚讀書的故事,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我讓學生從愛護圖書做起,養成護書的好習慣,在班上定期開展愛書檢查活動,對愛護書的同學及時進行表揚。同時我還向學生宣傳,讀書使人進步,讓人變得聰明,從書中懂得做人的道理。總之,在班上形成愛上書、愛讀書的風氣。
二、重視精讀課文的講解,傳授閱讀方法
作家秦牧給“精讀”做了個生動的比喻,他說:“精讀像老牛反芻,先是大量粗嚼食物,休息時回到嘴里細細咀嚼,再吞咽下去消化吸收。”生動形象地詮釋了閱讀的方法。小學語文課本中,每組單元都有精讀課文,我在講解精讀課文的時候,除了按教材的要求講解,還在回顧課文的時候有意識地給學生講閱讀的方法,告訴學生閱讀方法有精讀、略讀、瀏覽等,并告訴學生文章反復地讀、逐字逐句地讀就是精讀。并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體味文章的精華。同時我教給學生在閱讀中的常用符號。比如描寫精彩的句子用橫線畫出,表示作者的觀點看法用波浪線畫出來,表示文章的中心用雙橫線畫出,重點的詞句用小圓點標出來。
我不僅向學生講了精讀的方法,還講了略讀的方法、瀏覽的方法。讓學生明白略讀就是縱觀大意,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瀏覽就是跳躍式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逐漸養成習慣,按照這些閱讀方式去嘗試逐步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三、目標分層強訓練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利用詞典弄清詞語的意思,能根據文中意思和已有的積累,想象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含義,從而識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達到預期效果。根據這一要求,根據教材的安排,我為學生制定了閱讀的目標,對敘事、記人、寫景、詩歌等作品進行三個分層訓練,第一步:以精讀課文為范例,學完精讀課文后,選一些和課文同類的文章,讓學生在課堂上練習,把在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加以運用;第二步,為學生選幾篇同類閱讀,讓學生每周練習,獨立完成;第三步,定期出閱讀題進行測試,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及時得到反饋,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講解并修正自己的計劃。
低年級閱讀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是做閱讀題,教方法、強訓練尤為關鍵。比如學了《北京亮起來了》這篇課文,這是一篇描寫北京夜景的文章,學完后我選了一篇結構相似的寫景文章,首先制作了PPT課件,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讓全班學生一起閱讀,讓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及時得到運用。學生集體閱讀并完成閱讀題。接著,我把事先準備好的閱讀材料發放給學生,讓學生獨立完成,及時評講,使學生在評講中得到認識,得到提高。
四、拓展閱讀強積累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做好讀書筆記并與同學交流,拓寬知識面。在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要大于145萬字。從這要求可見拓展閱讀的重要性。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民的信》中談到,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魯迅先生的話告訴我們讀書要像蜜蜂一樣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才行。
現在書店的書琳瑯滿目,網絡上的書五花八門,由于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知識少,鑒別能力又低,因此,我向學生推薦一些適合低段兒童讀的書籍,又發動家長推薦一些思想性強、趣味性強的書,讓孩子們讀健康的書。
為拓寬孩子們的閱讀視野,我為孩子們制定讀書計劃。首先要求每個學生制定一個讀書計劃,一個星期的讀書計劃,一個月的讀書計劃,一個學期的讀書計劃。每個學生都備有一本精美的筆記本。要求學生閱讀時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鼓勵學生動手做筆記,學會摘要、學會思考,嘗試去點評。鼓勵學生學會積累,并經常朗讀好詞、好句,并把好句背誦下來,為作文打下基礎。
我不僅要求學生讀課外書,還要求學生學會讀報。我還向學生介紹讀報的方法。比如:跳讀法、略讀法、精讀法等,遇到自己喜歡的文章,有保留價值的東西可剪下來作資料保存,貼在一個專門的本子上。為了激勵學生,我每月檢查一次,對認真閱讀的孩子及時鼓勵。
總之,在培養低段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上,我認為不僅需要好的方法,更需要堅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水到渠成。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