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清芳
摘 要: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學習數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該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機會,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從數學的角度思考生活,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而逐步形成數學應用意識。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一、從生活中發現數學,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小學數學中大部分學習內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他們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往往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有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取數學學習的素材,使他們感受到課堂上學習的數學知識來自于生活,感知數學學習的價值,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1.課前拍照,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在教學圖形認識的課前,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手機強大的拍照功能,讓學生拍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物照片分享到班級微信群,從中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圖片在導入新課時使用。比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他們自個拍的實物照片,當學生看到自己拍的照片出現在課堂上,對數學就會有一種強烈的親切感,感覺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迫切愿望。“圓有哪些特征?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下水道井蓋為什么做成圓形的?”這樣的問題學生更是樂意探究的,因為學生感到數學看得見,摸得著,親切又實用。
2.課前收集,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
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事先讓學生收集平時家人買衣服時上面的吊牌,平時自己喝的純奶、酸奶的空盒等,上課時組織學生討論:“衣服吊牌上、奶盒上的百分數表示什么?怎樣透過這些百分數比較、選擇商品呢?”學生拿著帶有溫度的吊牌、有味道的奶盒走進課堂,既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又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數學教學中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教學時要盡可能地挖掘生活中關于數學應用的資源,為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充分地去發現和體驗。
二、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思考生活
教學情境是溝通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的橋梁,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使原來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情趣。
1.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蘇教版教材的最大特點是在計算教學中插入了大量情境圖片,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動態地再現課本上提供的生活情境,也可以因時因地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實例,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給枯燥的計算教學賦予生活的氣息,也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息息相關。比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減法”時,我拿著事先改好定價的《童話故事》17.6元/本,《趣味數學》11.81元/本,《百科全書》19.39元/本,把它們兩兩依次放在展臺上,讓學生分別讀出它們的單價,再根據讀出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有機智地把小數轉化成“元、角、分”借助已有經驗計算的,有用位值思想借助整數加減法法則計算的,同學們爭論著、嘗試著,在現實的生活情景中明白了“為什么小數加減法要把小數點對齊?”,并自主發現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方法的神奇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為了使他們能比較輕松地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感受數學方法的神奇,我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邊講故事邊播放烏鴉喝水的動畫,借由故事提出問題“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了?”,學生在故事的啟迪中明白用“空間”一詞來描述的科學性。
三、將數學運用到生活,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最終又運用于生活實踐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數學教學生活化與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有機結合起來。
1.動手制作,體會理論數學與生活數學的關系
數學知識的學習僅滿足于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采用多種形式,將課堂上的知識拓展到課外,為學生創設無限的課后應用知識的空間。比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之后,我讓學生用卡紙做筆筒,做一個筆筒學生需經歷設計、畫圖、剪切、粘貼、美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進一步理解了求使用材料的面積要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還深刻理解了求表面積的問題中為什么會有“至少”這個詞。
2.數學日記,讓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生根開花
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生活中有大量的具有價值的數學現象,數學日記就是架通生活與數學的橋梁。寫數學日記是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思考生活問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在亂花迷人眼的促銷活動中,能利用數學知識算出折扣和滿減哪種活動更省錢;比如在計算階梯電價中感悟節約資源的必要性……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足跡,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要因時因地、靈活多樣地、長期地貫穿于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
參考文獻:
吳正憲,張秋爽,賈福錄.聽吳正憲老師上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