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強
摘 要:微課是教育信息化過程中出現的新生事物,文章通過文獻研究,分別從微課的設計、資源、應用以及與教師專業成長等方面進行論述,并歸納出兩點主要問題:一是微課定義等基本理論仍不夠完善,并且未達成統一的認識;二是目前大多數研究成果太過于理論化,缺乏實踐指導意義。因此,有必要給教師們進行對微課的認識、態度與制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訓。
關鍵詞:微課制作;應用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通過閱讀、分析相關文獻發現,國外有關微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微課發展、定義及概念界定層次,其較為常見的研究方向是將微課(教育短視頻)應用于翻轉課堂、混合學習、電子書包等領域,影響最大的是可汗學院教學模式。
在微課設計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余劍波、王陸等提出的微課設計的點鏈圈模型研究,在“新三論”與學習科學的理論指導下提出了非線性設計模型;梁樂明在國內外微課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從宏觀層面提出了促進學習的微課設計模式。胡潔婷在對幕課平臺對比分析之后,提出了微課教學設計模式與視頻設計模式。黃建軍等則闡述了微課程的教學設計,包括選題設計、時間設計、教學過程結構設計、資源設計和教學語言設計等。韓中保等研究了微課設計新概念,闡述了微課教學設計組成和原則,微課網絡平臺設計的基本形式、構成要素及活動特征。從微課設計的研究現狀看,主要是注重教學設計層面的研究,對微課內容呈現方式設計、微課制作工具、方法的研究則很少,從實踐意義上缺少有效的指導。在微課資源現狀方面,袁金超較早地對中國微課網在內的幾個微課平臺上的微課進行了現狀分析,并提出了開發策略。楊紅業通過對全國首屆高校微課比賽作品的思考,提出了讓微課更加吸引人的制作策略。胡鐵生、周曉清亦通過高校微課大賽作品分析,對微課資源建設發展現狀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發展策略。同樣是基于國內外微課的對比分析,張一川等對國內外微課資源建設現狀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張曉軍等設計了如何讓微課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引導方案。在微課的應用方面,黃伶俐等研究了用安卓手機來開展微課教學的獨有特點。張西寧提出將微課應用到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中去。李小剛等在研究了微課程能降低認知負荷的五個設計原則基礎上,提出了“微課程—翻轉課堂”的教學應用模式。從眾多微課作品可以看出,微課應用所涉及的學科非常廣泛。總體來看能夠應用得到實踐成果并成文發表的研究,相比于中小學其更多來自于高校,且質量均參差不齊。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研究已經將焦點對準了微課與教師專業成長,如韶關學院吳安艷等開展的微課理念下的教師教育技能實訓方案研究。江西省龍南中學肖安慶等研究了如何運用微課的優勢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并提出了若干策略。新鄉醫學院的李俊等研究了基于混合學習的“微課程”在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的應用。江西師范大學黃磊等亦分析了微課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優勢和作用。鄭良義提出開展微課程科研課題實驗來促進名師迅速成長。龔躍蓮利用微課教學訓練培養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姚曉蘭等也認為微課是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新型課程形態。但都是利用微課作為培訓工具來提升教師技能。
研究認為當前微課研究現狀表現出兩個問題:一是微課發展歷程、定義等基本理論仍不成熟,未形成合理統一的認識;二是大多數研究成果太過于理論化,對以后有意進行微課制作與應用的教師指導意義有限,未從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微課制作與應用的需求出發。
目前,微課的特性與其所適應的教學方式已經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與接受,然而在微課大賽等實踐中發現很多教師甚至專家,除了微課理論不扎實,對微課的制作與應用的研究也處于相對宏觀的層面,沒有真正在實踐中深化;而且發現現有的微視頻資源質量嚴重不均衡,不少中小學教師在微課制作及應用的過程中思路不清晰,沒有融入對整個課程的理解,最終作品不能在應用中體現其價值。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制作微課后卻沒有將其充分應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
綜上,除了各級各類微課大賽外,非常有必要開展教師微課技能培訓,從而讓教師更深刻地理解微課的概念,制作出高質量微課以應用于教學實踐。
[1]岑健林,胡鐵生.微課:數字化教學資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術,2013(4).
[2]胡鐵生,黃明燕,李 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