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缽 連芷萱 王玉祥 劉茉 魏志鵬
摘 要 目的/意義:研究大數據環境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建模,為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風險防范提供理論基礎以指導實踐。方法/過程:網絡環境下的意識形態安全的本質屬于一種大規模系統,故文章采用HHM等級全息建模方法進行風險建模,并結合AHP-ABC分析模型來對各個風險因素進行量化、評級,找出高風險因素后從而找到最佳應對策略。結果/結論:依據分析結果,得出風險等級最高的因素為意識形態受眾的沉默、主流媒體引導力和主流媒體態度,從而提出鼓勵民眾正確發言、強化主流媒體引導力并發展大數據技術提取民意、強化馬克思主義在網絡上的地位的風險防范建議。
關鍵詞 HHM;意識形態安全;網絡;風險預警;大數據
中圖分類號 G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8-0001-05
1 現狀分析
根據CNNIC發布的4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在這個全民上網的時代,網絡不僅推動了通信方式的變革,還在此基礎上,成為了實現思想沖擊的重要媒介。由此,準確識別大數據環境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因素,構建科學的風險管理框架,找出高風險因素從而制定系統分級的風險管理對策,以期為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領域提供學術上的建議。針對大數據環境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領域,我國已有的研究以定性研究為主,包括以下4個主題:一是網絡民族主義對意識形態安全構成的風險;二是大數據背景下的意識形態安全問題;三是大學生群體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問題;四是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問題。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將CNKI數據庫中1 109篇主題詞為“網絡and意識形態and安全”的文獻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研究,得出9個關鍵詞聚類,如圖1、表1所示。
總體觀之,一方面,綜合前人研究發現我國學術界對大數據環境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的研究仍停留在宏觀視角上,以對風險的概括性描述與給出框架性的政策建議為主,在實踐領域的研究還存在空白。另一方面,大數據的定量研究思路和方法,尚未充分應用于網上意識形態安全問題上,雖然學術界已經開始著手利用大數據來進行意識形態問題研究的趨向,但是此方面仍以提出展望性的設想為主。故本文基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構建HHM-AHP-ABC風險識別模型,通過對各個風險點的監控識別、量化評級,有的放矢地制定風險防控對策,最終實現意識形態安全風控機制的創新與完善。
2 大數據環境下網絡意識形態演進路徑分析
世界互聯網大會已連續舉辦三屆,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針對網絡環境下的意識形態安全多次發表重要講話,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四項原則”。除此之外,在全球第二次互聯網峰會上,經過討論,還進一步明示了“五點主張”。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意識形態安全問題已經延伸至網絡空間。互聯網像一把雙刃劍,既創造著全新的生活方式,也給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綜合學術界對網絡意識形態的理解可知,網絡環境下的意識形態與現實生活中的意識形態本質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后者絕不是前者簡單的空間移植,它是線上線下意識形態的高度融合,從而其具有自身獨特的內涵和外征形式。
綜上所述,網絡環境下的意識形態是指在現實生活和網絡空間深度交融背景下,網民的個體或者群體通過網絡的信息互動進行意見交換和情感交流,從而形成并表現出來的穩定的思想。大數據環境下網絡意識形態的演進路徑可以分為三步(如圖2):一是網絡環境對受眾進行意識形態信息的傳播和受眾對該信息的自主選擇;二是不同的受眾會發表關于意識形態的不同觀點,其中既有支持者、質疑者,也有圍觀者,此三者之間也存在相互轉化的現象,受眾由于自身所持觀點不同而生成不同的網絡行為,網絡環境對該行為產生正、負反饋從而對受眾的心理認知進行二次塑造;三是受眾的質疑、澄清、關注、沉默、轉載、衍生等行為集反應在現實社會中與網絡環境進行交互。
根據前文分析,網絡環境下的意識形態不是現實社會意識形態的簡單移植和完整再現,與傳統意義上的意識形態相比,網絡空間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沒有任何的改變,但呈現出新的外在形態,它具有自身的概念、特征、內容和表現形式(如表2),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對大數據環境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進行把握。
一是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決定網絡意識形態的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無論是現實中的意識形態還是網絡意識形態,其根本都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以超越現實社會經濟基礎的規定性。同時,眾多網民仍然是現實社會中的一員,網絡上的虛擬身份往往是其現實生活空間的延伸,網絡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和現實生活有著不可忽視的匹配性。
二是現實與虛擬的互動關系是網絡意識形態的源頭。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人們的交往能力在網絡上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交流的時空得到了極大的拓展,有效促進了意識形態相關理念的廣范圍傳播,并在此過程產生了不同的聲音。基于此,網絡用戶的頻繁互動,是網絡意識形態形成的主要方式。
再者,基于當前市場環境和時代背景,本文所述的意識形態,其又有自身特性,著重體現在相關用戶的信息共享過程中。從這個角度看,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安全與否,取決于主流意識形態能否正確引導意識形態主體。
3 大數據環境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HHM風險框架
等級全息建模法(HHM方法)在現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適用于全面性要求較高,多元化要求較高的系統分析中,與此同時,其主要的實現方式在于,面對內部因素較多的系統,可以有效實現分層理解,而又不破壞每個層次的完整性,且保證了結論的科學性,該方法對大規模的、復雜的結構系統建模非常有效。本文利用HHM全息風險建模框架來識別潛在的大數據環境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風險要素,依據前文論述,本文將大數據環境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分為意識形態環境、意識形態主體、意識形態行為3個情景,據此構建HHM風險框架,如圖3所示。
3.1 意識形態環境
意識形態環境指可觀測的風險因素有國內環境和外國影響兩方面。其中,國內環境包括輿論環境、主流媒體兩個要素。輿論環境是指國內普通民眾所持態度,主流媒體是指有影響力的媒體所持態度。網絡空間容易滋生價值觀的多元化,不同的非主流的意識形態在網絡環境下相互摩擦、碰撞、融合,這極大增加了國家對意識形態的整合難度。另一方面,由于當前網絡環境充分強調個人意志的地位,利益的表達很容易非理性,甚至出現利用網絡來泄憤的行為。
外國影響方面包括西化思想、極端思想、網絡民族主義3個要素。首先,網民的知識水平與道德素養參差不齊,加之通過互聯網傳來的西方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化的極端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相適應,由于網絡環境的匿名性與開放性使得很多網民缺乏應有的道德自律,造成主流意識形態凝聚與整合功能的弱化。與此同時,極端思想如虛無主義,網絡民族主義利用互聯網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利用網絡滲入新疆等地,同分裂主義勢力一拍即合,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宣揚民族認同高于國家認同,并成為民族分裂主義的反動理論基礎。
3.2 意識形態主體
意識形態主體包括個人和主流媒體兩個方面。個人方面包括網民結構、網民素質、網民態度3個要素。網絡拓展和增強了網民的話語權,網民之間的個人關系成為了互聯網信息交流的重點,有關用戶基于互聯網媒介,在個性偏好的影響下實現社區建設,并有效進行了多樣化的信息分享。但是,從我國現有的網民結構來看,30歲以下網民占52.1%,青年網民熱情敏感,容易形成偏激、沖動、非理性的價值判斷。從網民素質來看,網民素質偏低,本科以下學歷者占62%,遇事理性判斷力不夠。從網民態度上看,由于網絡上缺乏有效的法律監管,其匿名性特點使得網民言論不受道德約束,以至網民態度容易偏激化。
在主流媒體方面包括引導力與媒體態度兩個要素,網絡空間進一步拓寬了以雙向互動為特征的民主參與渠道,主流媒體作為網絡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不容小覷。主流媒體的態度理性,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引導方式得當,才有利于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加強有關溝通渠道的建設,強化主流意識形態。
3.3 意識形態行為
意識形態行為方面分為沉默和發聲兩個要素。網民行為主要依據自我實現心理、好奇心理、宣泄心理和從眾心理來滿足自身的娛樂需要,他們的意識形態外化為行為后可分為沉默與發聲兩類,沉默可以理解為圍觀、漠不關心、畏懼發言或者認為發言無意義。而發聲則包括發帖、轉評贊、互動來表達自身的態度和意見,以此滿足了其社會尊重的需求。雖然網民發聲有正面和負面之分,但是可以依據輿情來提取民意,從而因勢利導,而網民的沉默則會導致政府的盲目樂觀,自我割斷了網絡民意的溝通通道。所以,從此方面看健康的網絡環境應當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而非萬馬齊喑的。
4 大數據環境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風險等級評價
本文將HHM框架所識別的風險因素轉換為對應的指標體系(見表3),在此基礎上,結合AHP層次分析法,通過科學性測試,完成相關風險因子的有效權衡,最后依據ABC分級方法將風險因素評級,進而對風險場景中的風險因素進行量化。
4.1 基于AHP層次分析法的風險因素權重計算
本文在構建大數據環境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因素權重計算中采用層次分析法來劃分各指標權重。首先,確立總目標,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其次,充分納入全面性的參考因素,在此基礎上完成比較陣編制。并在隨后的過程中,通過科學運算,得出相匹配的權向量,而針對其中比較具有個性化的向量,通常情況下,要選取與之匹配的指標完成修正。
最后,根據AHP原理,將各層次中的因素相互比較得出判斷矩陣并計算出各個指標權重,其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4.2 基于ABC風險評級計算
本文借鑒帕累托分析法,針對復雜且多樣化的風險因子,完成了科學性分級,在此過程中,基于其權重,予以排序,計算各個因素的累計權重并用百分數表示(見表5);在上述基礎上,完成數據的數理處理工作,即四級評價,詳情見表6。
由表7可知,經過詳細分類之后,其中風險極高的數量較少,一共2個,而作為高度風險的因子有且僅有1個。除此之外,中度和低度風險,其具體的因子個數分別是3個和6個。具體來看,極高風險、高度風險因素為意識形態受眾的沉默、主流媒體引導力和主流媒體態度。基于此,位于該分級的因子,應該得到一定程度的管理傾斜,而作為國家有關部門,在具體工作中,要科學性分析并及時處理。
5 大數據環境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防范對策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對于意識形態安全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在網絡環境下,意識形態安全面臨著話語權轉移威脅與思想多元化后去中心的風險,但是互聯網也使得政府部門更加貼近民意。基于前文分析,得出風險等級最高的因素為意識形態受眾的沉默、主流媒體引導力和主流媒體態度,故本文提出以下風險防范對策建議。
第一,鼓勵民眾正確發言,并探索運用大數據技術于輿情中提取民意。基于當前時代背景,在特定的意識形態,發表有關意見的群體,正在逐步進行一定程度的變化,而在此過程中,網絡成為了主流媒介,互聯網是民意直達上聽的渠道之一,宜疏不宜堵。
第二,強化主流媒體的引導力。大數據時代,誰掌握了大數據,誰就掌握了網絡信息主導權和話語權。所以,一是應當合理運用大數據技術,通過“深”挖掘、“淺”呈現,于千萬條輿情信息中提取民意。二是在技術的支持前提下,基于對相關人群的科學性分析,對其潛在心理的準確評判,以及通過最終結果的合理把控,并充分結合用戶的偏好,尊重其多樣性,綜合實現教育目的,掌握教育動向。三是利用大數據的預測性分析預測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安全趨勢,正確應對。
第三,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于當前時代背景,由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要求,以及考慮到目前已經被充分運用的互聯網媒介,必須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覆蓋范圍更為廣闊,積極加強其傳播的深度和廣度,才能保證最終的思想建設效果,進而防止出現失控的意識形態風險彌漫,努力鞏固好當前的思想建設成果。
參考文獻
[1]南永晨.網絡環境與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基于網絡行為作用機理的分析[J].甘肅理論學刊,2017(6):43-48.
[2]鄭潔.大數據時代我國意識形態安全面臨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教學與研究,2017(11):61-68.
[3]趙雅青.網絡時代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探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7.
[4]許榮.習近平關于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7.
[5]梁靖.新疆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斗爭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7.
[6]丘艷娟,王秋梅.大數據時代我國意識形態安全風險源探析與對策研究[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7,29(3):36-41.
[7]于磊.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問題探究[D].延邊:延邊大學,2017.
[8]李淼,于海軍.當代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四重維度架構——基于葛蘭西“文化領導權”思想的思考[J].社科縱橫,2017,32(1):20-23.
[9]李昊遠.大數據技術嵌入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內涵與對策[J].求實,2017(1):14-21.
[10]張磊.意識形態安全視域下中國網絡民族主義探析[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6(6):20-24.
[11]楊軍劍.意識形態安全與話語體系建設[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6(5):50-53.
[12]郭明飛,陳蘭蘭.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安全的情勢與策略——基于大數據背景的考察與分析[J].江漢論壇,2016(5):28-32.
[13]蔡泉水.新媒體環境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6.
[14]于海軍,張慧春,趙玉英.從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理論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時代境遇與訴求[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5(1):21-25.
[15]火曉菲.新形勢下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導權問題研究[D].蘭州:蘭州財經大學,2015.
[16]白匯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視閾下當代大學生政治價值觀問題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5.
[17]韓健鵬.當代西方意識形態新變化對中國意識形態安全的影響與對策[D].長春:吉林大學,2012.
[18]卜建華.中國網絡民族主義思潮的功能與影響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2.
[19]譚穎思.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當代困境及實踐思路[D].廣州:廣州大學,2011.
[20]卡爾·波普爾.開放社會及其敵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