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響 劉如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在社會學、民俗學、文化學視角下對龍舞、舞龍與舞龍運動的概念及關系進行辨析。研究認為:龍舞是古代人們出于對“龍”的敬仰而模仿龍在空中游行的各種姿態動作,借助龍狀假形而編制的一種傳統舞蹈,是一種娛樂方式,它跟舞龍有著很明顯的區別。
關鍵詞:龍舞 舞龍 舞龍運動 概念 關系
龍文化是中國“龍”的內在與精華,而舞龍運動則是中國龍文化的外在表現。作為一項極具民族特色又蘊含濃厚文化底蘊的傳統體育項目,舞龍運動在當今國家大力推崇傳統文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受歡迎。在學術界,對于“龍”的研究同樣也是深受廣大研究者的喜愛。在中國知網數據庫搜索“龍舞”“舞龍”“舞龍運動”等關鍵詞,關于“龍舞”“舞龍”“舞龍運動”的學術論文高達5000余篇,再細化精確到體育學科中同樣高達近2000余篇,這其中就包含體育類核心期刊論文200余篇。由此可見,“龍”不但是作為華夏民族的象征內化于我們心中,而且也是學術界的一大研究熱點。然而,在眾多的研究中,對于“龍舞”、“舞龍”以及“舞龍運動”概念并沒有科學的將其區分,更有甚者將三者等同起來對待,筆者認為這是不太恰當的,這種概念混用無論對于學術研究還是當今舞龍運動的發展都會產生不利影響?!褒垺痹诓煌臅r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鑒于此,本研究將在社會學、民俗學、文化學視角下對“龍舞”“舞龍”以及“舞龍運動”的概念及關系進行分析探討,從而厘清“龍舞”“舞龍”“舞龍運動”三者的概念及關系,進而為后續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建議。
1關于龍舞、舞龍、舞龍運動概念的研究
1.1關于龍舞概念的研究
學術界最早出現將“龍舞”與“舞龍”二者概念等同起來對待的是2003年發表在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的《舞龍運動發展與前瞻》一文,在文章中張繼生認為舞龍又稱為“龍舞”“耍龍”“盤龍燈”和“龍燈”等。很顯然,這樣一種觀點主要是基于舞龍的外在表現形式分析的,因為從表現形式上看,二者確實很相似,但從文化內涵以及當時的社會功能來看,這兩者還是存在許多不同之處的。劉洋從“龍舞”的表面組詞出發,認為…龍舞就是玩龍的舞蹈,并不是龍被人們舞,而是人民模仿臆想龍飛行的各種形態動作而編制的舞蹈”。這樣一種定義盡管是對“龍舞”字面意思的詮釋,但難免有些粗糙,因為最終還是沒有充分考慮“龍舞”形成時所處的社會背景與文化情境。當前對于“龍舞”概念界定的研究較權威的是由黎國韜2016年發表在文化遺產上的《中國龍舞淵源新探》一文,通過對“龍舞”起源的詳細探討,最終認為“龍舞”主要指由人(或動物)托舉著(或套著)龍狀假形而進行表演的一種民族傳統舞蹈。盡管這已經是當前比較權威的一種界定,但筆者認為這樣一種界定最終還是沒能體現“龍舞”的文化學特征,因為“龍舞”不僅僅是一種舞蹈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現象。
1.2關于舞龍概念的研究
對于“舞龍”概念的界定,當前學術界普遍將“舞龍”跟“龍舞”等同對待,認為舞龍
就是龍舞。“‘舞龍又稱‘龍舞‘耍龍‘龍燈”這是當前學術界的普遍認識,似乎在所有關于“舞龍”的學術論文中只要涉及到舞龍文化層面,學者們都會習慣的引用這樣一句話,很明顯這是不太恰當的。張曉舒在其碩士論文開篇就說到舞龍是一項歷史悠久、內涵豐厚的民俗活動。這種觀點很明顯也是沒有將“舞龍”與“龍舞”二者區分的,僅僅只是說到舞龍是一項民俗活動是很難將之與“龍舞”區分的。實際上,“舞龍”跟“龍舞”在形式上就已經表現出很大的不同,在《八年級民族體育與健康》這一教材中認為舞龍俗稱玩龍燈,是一種中國民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這樣一種界定很明顯就將“舞龍”跟“龍舞”二者區分了,從概念中我們就可以從二者的外在表現形式看出,“龍舞”是一種舞蹈方式,強調的“舞”,而“舞龍”已然不僅僅局限于舞蹈的范疇,因為“舞龍”強調的是“龍”。二者著重點就有著明顯區別。但這樣一種界定卻又將“舞龍”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給淡去了,因此上面對“舞龍”的概念界定盡管已經可以將“舞龍”跟“龍舞”區分開來,但從文化的角度來說還是不太全面的。
1.3關于舞龍運動概念的研究
關于舞龍運動概念的界定學術界普遍將“舞龍運動”與“舞龍”二者混為一談。劉曉等
認為舞龍運動是由早期民間的祭祀、求雨等形式逐步發展起來的民間傳統活動,它是在龍文化的基礎上誕生的一種運動。這樣一種觀點首先肯定了“舞龍運動”屬于運動的范疇,但同時又認為“舞龍運動”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活動,“活動”與“運動”二者是有很大區別的。無獨有偶,葉偉等同樣認為舞龍運動是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體育活動。更有甚者認為舞龍運動是由祭神、娛神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項民間體育活動。既是一項運動,那最終目的就是作用于身體,何來祭神、娛神的功能。當前對于舞龍運動概念較為權威的界定當屬呂韶鈞編寫的《舞龍運動教程》一書所認為:舞龍運動作為民族民間體育專業方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較為成熟的民族民間體育項目,是指舞龍者手持龍具,在龍珠的引導下,伴隨鼓樂完成各種動作與造型,展現龍的精氣神韻等內容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種界定較好的凸顯出了舞龍運動的體育特征,同時還體現了舞龍運動是在一定規則下進行的體育運動,不再屬于“活動”的范疇。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這樣一種界定盡管充分突出了舞龍運動的體育特性,卻忽略了“龍”文化是舞龍運動的靈魂與核心。
2龍舞、舞龍、舞龍運動關系辨析
2.1社會學視角下的三者關系辨析
社會是由許多人構成的,但絕不是單個人的簡單相加,這些個人通過各種社會關系相聯結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龍舞、舞龍以及舞龍運動是“龍”在不同的社會時期所產生的,有著不同的社會價值與功能。龍舞產生于西漢武帝時期。張衡在《西京賦》中曾寫道:大駕幸乎平樂,張甲乙而襲翠被。攢珍寶之玩好,紛瑰麗以奢靡。臨迥望之廣場,程角觚之妙戲:……巨獸百尋,是為曼延。這段話主要描寫了漢武帝“大駕”光臨平樂觀廣場觀看“角觚之妙戲”的情況,角觚戲中“海鱗變而成龍,狀蜿蜿以溫溫”的表演,明顯帶有龍舞性質。因此,根據龍舞產生的歷史背景,可以確定的是在這一時期,龍舞主要體現著表演娛樂的社會功能,娛樂性與表演性是龍舞最典型的特征。
現代我們所說的舞龍是以“祈神求雨”為目的,而且具有體育活動的功能,而具備這樣特征的舞龍則起源于明代的“手舉舞龍”,這一時期的“舞龍”已具備龍頭、龍身,是由人用手握棍撐舉、并沿街滾舞的形式,已有明顯的龍圖騰的宗教意識,是以“祭龍祈雨”為目的的。由此可見,舞龍在這一時期不僅具有龍舞所具備的娛樂表演功能,同時還有著社會控制與凝聚的這一特征,是一項民俗活動。因為這一時期人們已經把“龍”當做一種圖騰象征,這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舞龍是在龍舞的基礎上產生的,因為龍舞突出的是“舞”,而舞龍突出的是“龍”,但兩者都是由人來共同完成的,所以舞龍應當是在龍舞的基礎上,添加“龍”這樣一件道具所形成的,因為社會發展的不同需要,從而導致龍舞創新升華成為我們所說的舞龍。
舞龍運動與龍舞以及舞龍二者的區別就更加明顯了。顧名思義,從組詞上就可以清晰地知道舞龍運動是由舞龍與運動組合而成,那舞龍運動自然是具備舞龍與運動二者的共同特征的。從事運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獲得品質良好的體驗、促進個人生理與心理健康,以及社會之間的交流。因此,運動應當具有陶冶情操、鍛煉身心、促進交流等功能,舞龍運動同樣應該具備這一功能。同時,舞龍運動還具有教育、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健身娛樂、促進經濟發展等社會價值功能。然而,舞龍運動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上述功能已然不再滿足當下舞龍運動發展的價值追求,因為舞龍運動已發展成為一項世界性參與的比賽項目。因此,舞龍運動有別于舞龍與龍舞的最顯著特征就是它的競技性,也就是舞龍運動具有運動比賽的功能,這是其他二者所不具備的。
2.2民俗學視角下的三者關系辨析
民俗即民間風俗,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事象紛繁復雜,從社會基礎的經濟活動,到相應的社會關系,再到上層建筑的各種制度和意識形態,大都負有一定的民俗行為及有關的心理活動,總體來說可以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和語言民俗這四部分。
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有關意識形態方面的民俗,它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與社會過程中形成的世代傳承的行為方式。龍舞是古代人出于對“龍”的崇拜敬仰而模仿龍游行的各種形態動作產生的一種舞蹈,主體是人,人們希望通過龍舞這樣一種方式來征服改造自然,同時也希望人能夠與“龍”這樣一個“神”的象征之間建立溝通橋梁,從而能夠像龍一樣騰云駕霧,駕馭一切。從民俗學角度來講,這是一種民間信仰,是一種心理經驗,這種經驗一旦成為集體的心理習慣,就成為精神民俗,而“龍舞”就是這樣一種精神民俗。
社會民俗主要包括社會組織民俗、社會制度民俗、歲時節日民俗和民間娛樂習俗。舞龍則屬于社會民俗,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它屬于社會民俗當中的歲時節日民俗和民間娛樂民俗范疇。舞龍有別于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舞龍運動,由龍舞發展到舞龍,其社會功能已經發生巨大變化。舞龍突出的是“龍”,這體現的是對“龍”的崇拜敬仰,寄托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更重要的是它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演變成為一種節日娛樂方式。在傳統的喜慶節日,人們沒有如今這么多元的娛樂慶祝方式,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已經不能夠滿足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舞龍便成為喜慶節日慶祝的一種娛樂方式。因此,我們認為,舞龍與龍舞是有著很明顯的區別的,龍舞主要是娛神,體現的是一種精神追求,而舞龍則主要是娛人,更多的是一種民間娛樂習俗。
舞龍運動是中國舞龍與西方競技體育高度結合而產生的。舞龍運動與其他二者之間的區別是很明顯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舞龍運動屬于民俗體育運動的范疇,而舞龍則屬于民俗活動范疇,不能稱之為體育運動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具備競技性這一特征。舞龍運動屬于民俗體育是毋庸置疑的,自然也就屬于民俗的范疇,我們認為,舞龍運動在民俗事象中屬于物質民俗。這么認為是有它的道理的,舞龍發展到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舞龍運動,它不再僅僅是具有娛樂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舞龍運動在當今體育強國建設進程中所體現的巨大價值。此外,舞龍運動當今已經發展成為一項世界性參與的運動,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寄托著中國勞動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同時也是中國這個歷史悠久、飽含文化底蘊的文明國家對外交流的重要符號與名片,具有文化大使的作用與地位。綜上,從民俗學角度來說,龍舞、舞龍以及舞龍運動之間是有著較大的區別的。
2.3文化學視角下的三者關系辨析
文化包括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與心態文化(社會意識)四個層次?!褒垺痹诓煌臅r期被人們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傳播,從而分化形成了龍舞、舞龍以及舞龍運動這三個概念。龍舞體現的是古代人們對于“龍”的崇高敬仰與追求,人們通過龍舞進行娛樂,豐富日常生活,這樣一種文化根深蒂固在人們的心中。從文化學的角度來講,龍舞體現的是一種心態文化,也就是社會意識。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長期姻溫化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人們可以在龍舞過程中傳遞各自的價值觀念,激起兩性之間情感交流等。
舞龍有別于龍舞,它不再僅僅是一種心態文化,而是升華為一種行為文化。行為文化是一種以禮俗、民俗、風俗形態出現的見之于動作的行為模式。而且是民俗體育文化,因為它的身份已經由娛樂活動向民俗體育活動過渡。中國的龍文化起源于上古農業社會的龍崇拜,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向美國總統特朗普介紹中國歷史文化時曾說到:“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這些人也延續著黑頭發、黃皮膚,我們叫龍的傳人”。龍文化能夠以不同的載體傳承下來,舞龍在這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在龍舞時代到舞龍運動時代這個演變過程中,舞龍處于中間位置。而舞龍能夠實現向舞龍運動過渡,主要是因為舞龍已經由單純的龍崇拜發展成為一種民俗。過去,人們只是通過模仿龍的飛行動作而編制的舞蹈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龍”的崇拜,而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文化的日益變遷,這樣一種龍舞形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精神追求,而舞龍不僅能夠寄托人們對龍的崇拜之心,還能拉近人與“龍”這樣一種“神”之間的距離,在這樣一種背景下,舞龍由此形成。正是“龍”文化的這種廣泛包容性才讓“龍”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以不同的形式傳承下來,舞龍的種類也有許多,有著各自不同的形成背景以及文化內涵,也正是“龍”文化在不同區域的傳播發展,從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各式各樣的舞龍方式,進而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
舞龍運動與前面二者的文化差異就相當大了,當然它的核心與靈魂還是中國龍文化,只是伴隨著舞龍運動的標準化發展,過度競技化的舞龍運動已漸漸迷失本質文化,民俗的東西越來越少,進而向更高、更快、更強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過渡,綜合舞龍運動的現代發展,我們認為舞龍運動如今體現的是一種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規范。舞龍運動已經發展成為一種體育運動,它是在一定規則下進行的有目的的運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社會規范,標準化就是最好的體現。
3龍舞、舞龍、舞龍運動概念界定及相互關系
3.1龍舞、舞龍、舞龍運動的概念界定
通過現階段研究者們對龍舞、舞龍、舞龍運動這三個概念的研究,以及綜合基于社會學、民俗學、文化學這三個視角對三個概念之間關系的辨析。我們認為龍舞是古代人們出于對“龍”的敬仰而模仿龍在空中游行的各種姿態動作,借助龍狀假形而編制的一種傳統舞蹈,是一種娛樂方式,它跟舞龍有著很明顯的區別。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發展,顯然龍舞已經不能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于是便形成了舞龍這樣一種民俗活動。舞龍是指人們出于某種目的(祭祀、祈福、節慶等),根據不同的需要制定出不同規格的龍具,舞龍參與者手持龍具在龍珠的帶領下完成各種特殊動作的民俗活動,每一個動作都有著各自的蘊意與文化內涵。隨著國家對于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而舞龍又具有體育的功能,舞龍逐漸被標準化改造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舞龍運動,舞龍運動有別于舞龍,它是指出于某種目的(競賽、鍛煉、文化傳承等),在特定的龍具要求與運動規則下,舞龍運動參與者在音樂伴隨中手握龍具由龍珠帶領,通過參與者之間協調默契配合,完成各種穿騰、滾跑以及造型組圖等動作,從而展現龍的精氣神韻,進而取得優異比賽成績或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它是我國最典型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3.2龍舞、舞龍、舞龍運動的相互關系
之所以能夠將龍舞、舞龍、舞龍運動這三者概念界定出來,是因為這三個“龍”元素的結合物是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盡管三者在表現形式上截然不同,但他們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都是人們出于對“龍”的崇拜。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而“龍”將這三者聯系的更加緊密,龍舞是形成于人們對龍的敬仰與崇拜,最初產生之際,它只是一種舞蹈形式,并不具備我們所說的舞龍特征,但它為舞龍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原形,龍舞是舞龍形成的基礎。舞龍運動則是在舞龍的基礎上產生的,舞龍形成之時,它已經基本構建出了“龍”的標準,“龍”由龍頭、龍尾、龍珠等部分組成,同時整條龍由7把或者9把甚至11把組成……。這些標準為現代舞龍運動的產生于發展奠定了基礎,舞龍運動也就是在舞龍的基礎上繼續標準化,使之能夠將所有的舞龍運動隊伍放到同一套比賽規則中去競爭評比。此外,舞龍為舞龍運動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群眾基礎與氛圍,眾所周知,舞龍是根植于民俗文化的一項民俗活動,民俗性是其最突出的特征,舞龍主要集中在村落中,每逢喜慶節日,舞龍則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慶祝方式。因此,這樣一種文化氛圍就為舞龍運動的產生奠定了大量的群眾基礎,這些村民在這個由舞龍向舞龍運動過渡的過程中起到了傳承與傳播的作用,從而最終實現了舞龍向舞龍運動發展的這樣一個過程。
4結語
由最初的龍舞到舞龍的形成,再到舞龍運動的產生,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龍”文化與時俱進的一種體現。值得我們欣慰的是這樣一種“龍”文化能在幾千年的傳承中經久不衰,最終延續傳承下來。但我們決不能把這樣一種文明放到舞龍運動上對其進行模糊化,龍舞、舞龍以及舞龍運動是不同歷史時期“龍”文化的產物,盡管三者的靈魂都是人們表達對“龍”的崇拜與尊敬,但作為學術研究人員,我們切不可將三者概念等同化,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舞龍運動終將會隨著社會的進步繼續向前發展。只有科學、辯證地對待這三者,我們才能更好地傳播與弘揚“龍”文化,才能真正說自己是“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