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英
問題:
興趣,是學習的起源,想學,才能學得更好。在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中,無論教學哪類學習內容,我都非常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尤其是對新內容的學習,我更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可是,多年來我也發現,學生對用方程解決問題提不起興趣,甚至還有一些抵觸的情緒,不太樂意接受。他們總是問:算術解法已經很簡單快捷了,為什么還要用方程?覺得是多此一舉。因為繁瑣而感到煩躁,進而給后續學習帶來一定的心理負擔。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更沒有學習積極性了。他們的學習只是奉命行事,成了完成任務而已。
本期,我再次教學這個內容,怎樣讓學生想到“用方程”?愛上“用方程”?自覺自愿地接受“用方程”呢?
我的做法: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出示三道題目(包括例1例2和上期學過的雞兔同籠問題)
例1 小明破紀錄啦!成績為4.21m,超過原紀錄0.06m.學校原跳遠紀錄是多少米?
例2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邊形的,白色的皮都是六邊形的。白色皮共有20塊,比黑色皮的2倍少4塊。共有多少塊黑色皮?
(3)雞和兔的數量相同,兩種動物的腿加起來共有48條。雞和兔各有多少只?
1.請你先任意解答一題,再在小組內交流你這道題是怎樣解答的。
生1:我選例1,想原紀錄-超出的米數=現在的成績,列式是4.21-0.06=4.15米。
2.在小組內說說你不選另外題目的理由。
生2:因為例2復雜,所以我不選。
生3:第3題好費勁,我還沒算出來。
3.你是否考慮過用我們最近學習的方程來解決?
生4:如果用方程解答的話,該怎樣設未知數?怎樣列方程呢?
二、抓住契機,發展興趣
在生4回答的基礎上,我馬上抓住契機,順勢引導學生將例2 的問題“黑色皮的塊數”設為X,并讓學生思考黑色皮的塊數與白色皮之間的關系,寫出等量關系:黑色皮的塊數×2-4=白色皮的塊數,得出方程2X-4=20.接下來無非就是解方程的過程,學生輕松完成了。
三、培養興趣,激發學習動機
學完例2后,我讓學生回顧一下剛才的解題過程,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通過自己親身經歷用方程解決問題,初步感受到用方程解決問題能將困難的題目簡單化,從而化難為易,便于思考,幫助自己正確解答。
接下來我讓學生嘗試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1.小組討論:設誰為X?為什么?
生5:隨便設哪個,因為他們的數量相同。
2,雞的腿數、兔的腿數、總的腿數之間有什么關系?請你說出等量關系,寫出方程。
生6:等量關系是雞的腿數+兔的腿數=總的腿數,方程是2X+4X=48.
3.請你完整解答這道題,并說說你的收獲。
生7:原來我不會這道題,覺得很困難,現在我學會了用方程解決。
生8:像雞兔同籠這樣困難的題用方程解決簡單方便,不容易錯。像例1如果用方程解決的話就多此一舉了。本來很簡單的,何必寫那么多。
生9:所以復雜的題用方程解決好,簡單的題就直接列式解決好。
生10:可能還要看題目要求,題目有規定用方程解決的就用方程解,沒規定的就自由選擇好了。
師:同學們總結得非常好!那你能說說用方程解決的步驟嗎?
生11:設未知數——找等量關系列方程——解答 ——檢驗
感悟:
1.理解教材,理解學生
教學中,我反復閱讀了教材,發現例1例2就是用來激發學生興趣的。學生立馬能寫出例1的算式,不用方程,沒關系,就讓學生用算術方法解答。很多學生不選例2,解答出現了困難,這時就該方程顯威風了。在學生感到萬般困難的時候,我及時引導學生設未知數分析,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時再教學生規范的書寫格式。這樣,讓學生覺得有意思,有必要,想學,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在后面幾個例題的教學中,我都是安排學生選擇是用算術方法還是用方程,讓學生不斷親身經歷用方程解題的優越性和簡單方便,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愛上“用方程”。這樣,即使有學生怕麻煩想偷懶而選擇了算術方法,他也可能因為解答出現多次錯誤或慢于別人,而不得不選擇用方程解。這部分無可奈何逼得用方程解的同學,也會潛移默化地轉變態度,最后心悅誠服地接受了“用方程”解答的現實。
2.樂學,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樂學才會好學,好學才會有效果。教學中我們要遵循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認知規律,尊重學生的現實認知起點及學生學情的需要,對教材內容深度解讀,順應學生的內心需要,將他們愉快地牽引到新知學習的軌道上來。如果首先讓他們接觸到的就是“用方程”繁瑣的“解”、“設”、“檢驗”等,一點都體會不到“用方程”的便利,那勢必造成學生的抵觸情緒,這對后續學習也埋下了嚴重的心理障礙。所以讓學生不斷深入地體會“用方程”解題的妙處,有了成功的體驗,才會維持更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會產生更強勁的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