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敏
摘要:1973年馬王堆墓葬被發現,之后高明整理出版了《帛書甲乙本老子》,本文將其與王弼本《老子》作文本對比,在帛書視野下,微探漢初法家統攝下的黃老之術,將漢初的各種社會思潮厘清。漢代學者重訓詁,解經多從字詞訓詁和史書中找尋論據,《帛書甲乙本老子》的整理就體現了這一操作,而具體操作中滲透的智慧和手法也是此篇文章研究點。
關鍵詞:帛書老子;黃老之術;法家;王弼本《老子》
第一章 帛書老子綜述
第一節 帛書年代
“文物在文,不在物;物是文的載體,文是物的靈魂”,王以培此言道出文物和文明之淵源。1973年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帛書出土至今,學術界析毫剖芒,文本校釋和義理疏通等方面已經得到詳盡發展,承襲前人的整理成果,從帛書老子具體文本中分析出背后的編寫邏輯。
高亨先生論述:從字體、帛書破損程度、道經和德經的前后順序、避諱情況推斷出;帛書甲本早于乙本,甲本抄寫于劉邦稱帝前,乙本抄寫于劉邦稱帝后,漢惠帝稱帝前;這種觀點有理有據,筆者暫時以其為論述基礎。漢初國家初建,且文獻經過秦火之后,國家文脈微弱,統治者進行大量的修書活動也正契合此判斷,這個階段下漢朝修經學者必然要在遵經中編出維護皇權的版本。
高明先生論述:從帛書中的通假字使用情況,衍文脫字誤字誤句偶出之情況,可見甲乙本均為當時社會的通行本,非善本;但二本內容與現傳世王弼本大致相同,即整理帛書甲乙本的漢朝學者皆根據統治者意會,進行整理抄寫,既是面向大眾,則更要注重《道德經》滲透出來的意識形態。
《道德經》王弼本是典型的道家傳本,王弼本人屬于玄學先驅,玄學屬道家后學;道家傳本往往將論述世界觀的道經置于前,且整理訓詁上更側重思考世界部分;所以在法家傳本帛書本老子視野下研究需要對比道家傳本王弼本來進行,從具體措辭和整理差異中找到證據。
第二節 法家傳本
高亨先生又從帛書的編排上推斷;德經在前道經在后,這屬于法家傳本,又從《史記》中找證據,推斷漢初在政治制度上實行法家,統治方術上采黃老之術。高亨先生高屋建瓴,從歷史之維度論述這一問題,筆者站在巨人肩膀上,并不是做一個復證的工作,是從帛書甲乙本文本編排和文詞運用角度出發,訓詁解字入手,微探漢初法家如何在黃老之術中“偷梁換柱,狐假虎威”,揭示出漢代學者為統治者編書過程中的手法和智慧。
目前《道德經》通行本中王弼本被學界普遍認同,且王弼本人屬于玄學先驅,玄學屬道家后學;從文本編排上道經在前,德經在后,此兩點證明王弼本是典型的道家傳本;道家傳本往往將論述世界觀的道經置于前,且整理訓詁上更側重道學哲學論述部分;所以在法家傳本帛書本老子視野下研究,需要對比道家傳本王弼本來進行,從具體措辭和整理差異中找到證據。
第二章 文本編排
第一節 德經在前道經在后
高亨先生從先秦古籍記載中推出:老子傳本在戰國時期分為道家傳本和法家傳本,而德經被安置在道經之前的編法正是法家傳本標志;陸賈是漢初著名思想家,他的《新語》主張:“行仁義,法先圣”,禮法結合,君主無為而治,這種思想為漢初的統治奠定了一個基礎模式,所以漢初法儒一家為統領,論道者為末,道家便由無為而治搖身一變成為君主統治方術。
《史記》中將老莊和韓非子統一記載于《老子韓非列傳》,原文中又記載:“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1),再者韓非子的《解老》《喻老》篇均以道德經文字進行論證,可見韓非子的“法術勢”以《老子》為理論依據。
劉邦稱帝后“約法三章”到蕭何“作律九章”,漢初的法學占主導地位,從時間維度上漢初法學屬韓非后學。從韓非子論著《解老》篇中可見,以論德開篇并一以貫之,道被論述篇幅極小,并被解釋為國君的治國方略,這種解釋早已和老子哲學思維背道而馳;以上皆說明漢初通行本帛書老子是在法家思維邏輯下整理的。
第二節 輕道之闡述,重教化功能
王弼本老子與帛書本老子對比可見:在整體編排順序大致相同下,帛書本“小國寡民”段和“信言不美”被編在更前面的位置?!靶衙瘛北豁n非解釋為一種統治方術,而這個解釋也正合高亨先生的論斷,可見這種細微編排改變,可見漢朝編書者重在挖掘老子思想中的統治方術。
漢初經濟拮據,既需要法律穩定社會,也需要穩定民心,修養生息,百姓能在主流意識形態的宣教下專心生產,恢復經濟。馬王堆帛書甲乙本均是漢初社會上可見的通行本抄寫而來,通行本必然經過統治階級的主流意識形態主導定本,所以在尊崇老子思想前提下,增強了文詞的教化感。
文字語法不似音韻變化多端,漢初的文字語法和王弼時期大同小異,而對比王弼本發現,其語言更簡潔,模仿上古韻文體式,虛詞運用數量極少;而帛書本中從主語和閱讀感上而言,國家教育人民的對象感極強,通篇大量運用虛詞幫助理解文意。
“去圣人化”的編排邏輯也是其實現政治意圖的表現。王弼本中第七十三章“是以圣人猶難之”此言在帛書中并未出現,且圣人一詞在帛書甲本中的使用也比王弼本少三處。
第三章 文詞運用
詞語決定句子情感色彩,老子道德經的整理者從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出發,從所運用的具體詞匯中增強文章的實用性。漢初,朝堂到廟堂一貧如洗,儒家思想不能讓一個侏儒國家的迅速崛起,而法家統治思維可以迅速穩定政局。《史記》竇太后和曹參傳記中均記載黃老之術,所以國家初創,統治者減稅,給農民更多勞動空間是國家復蘇的關鍵,而這些思維背后的邏輯即是:社會靠法律穩定,經濟靠無為復蘇。
第一節 虛詞:也、者釋例
帛書老子中虛詞的運用,較之王弼本而言有很多區別,帛書中單單甲本德經虛詞“也”的運用就比王弼本多出48處;從文體角度而言,漢初政論文興盛,政論文講究雄辯,文章講究氣勢和連貫度。而虛詞能為文章斷句,增強文章的氣勢和排比感;
“也”字釋例:帛書甲《德經》;“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王弼本《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對比這兩處,后者王弼本更為簡潔,并且編排上獨立成章,意在講述道的運動,而帛書本這句話被“天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之后,且“刑”與“形”的不同運用,這句話則體現了不同的效果,在帛書中即表達了“道”和“刑法的關系”。
“者”字釋例:帛書甲《德經》;“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王弼本《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帛書中“者”的運用使這句話的對象感訴說感更強,且“聞”不同于“為”,其教化感更強,道不必為,聞即可,聞之道,即統治階級意識形態。
第二節 實詞:法家詞匯的偏向
老子在春秋時期是一位圖書館管理員,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祿,所以道德經更多是老子關注自身和從自身出發去構建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文章。王弼本道德經中“人”字的運用在帛書中則大多變成了“民”,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具體實詞的區別也能微探出老子思想在法家統攝下的模樣。
“民”與“人”釋例:帛書甲《德經》:“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王弼本《德經》:“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墩f文解字》中,民從萌,泛指庶民百姓;說文解字中解釋;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帛書中大量將“人”改為“民”,不為避諱,筆者大膽合理猜測,“民”更能體現出教化功能,政治意味更強。
“罪”釋例:帛書甲《德經》:“罪莫大于可欲”,此句在王弼本《德經》中并未出現;此句意為罪過沒有比行私縱欲更為嚴重的,與純道家思維的王弼本對比而言,帛書本強調行私縱欲的罪過,行私縱欲在秦法中也有記載,而漢初沿襲秦法,所以此言也可從側面證明,無論帛書本和王弼本是否為一個底本,帛書本在整理抄寫中重法。
四、結語
學海無涯,老子和孔子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雙璧,在古代封建社會肯定受到統治者極大關注。漢初將帛書老子作為陪葬品,可見老子對于當時人們的重要性。老子思想如浩瀚海洋,而當時的漢人將其板塊化,在重新編寫和傳抄中變為從屬于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著作,對于海洋無傷大雅,但其背后的編寫邏輯卻可以透析出漢初的社會思潮,透析出老子在漢初的生存狀態。
注釋: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參考文獻:
[1]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M].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2]高亨,池曦朝.試談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老子》[J].文物,1974(11).
[3]高亨.老子注譯[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高明.帛書老子校注[M].中華書局,1996年版.
[5]王弼.老子道德經注[M].中華書局,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