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玲,李海燕,饒 鑫
(首都體育學院,北京 100191)
舞龍運動在華夏大地上綿亙數千年,經久而不衰,代表著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延續。它超出了體育的范疇,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內在的、文化的、精神的內聚力,成為凝聚華夏民族精神的象征,成為華夏民族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學校開展舞龍運動,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體質,更有利于增強其民族意識,培養他們的民族情感,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承民族傳統項目。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讓中小學生認識舞龍運動、接受舞龍運動、學習舞龍運動、傳播舞龍運動。本文旨在通過對北京市已開展舞龍運動的部分中小學的發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并對研究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對策與措施,以期為舞龍運動能夠迅速地在北京市中小學以及全國各地的中小學開展普及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本文研究對象是北京市中小學舞龍運動的發展現狀,調查對象是北京市懷柔區、順義區、海淀區、朝陽區等4個城區和郊區開展舞龍運動的中小學校。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為本研究提供研究依據。
1.2.2 觀察法 對調查中小學學校體育以及舞龍運動在學校中的開展現狀進行實地觀察與調查。
1.2.3 問卷調查法 采用分層目的性抽樣,對北京市開展舞龍運動的中小學體育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發放對象為順義區楊鎮中心小學、馬坡第二小學、朝陽區化工大學附屬小學、十八里店中學、海淀區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中關村中學、懷柔區北房鎮中心小學、北房中學等中小學體育教師80名,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問卷79份,其中有效問卷79份,問卷回收率在為98.75%。(表1)
1.2.4 專家訪談法 通過龍獅比賽到現場采訪民族傳統體育學,龍獅運動方面專家了解舞龍運動在中小學的開展情況,中小學龍獅運動的師資力量,領導的重視程度,場地器材,家長們是否支持孩子學習龍獅等問題進行結構性訪談,并對資料及數據進行歸納和整合。(表2)
1.2.5 數理統計法 采用Excel 2003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通過調研發現,北京市僅有部分中小學在不同程度上開展舞龍運動,包括但不局限于:海淀區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朝陽區化工大學附屬小學、順義區楊鎮中心小學、順義區馬坡第二小學、懷柔區北房鎮中心小學等小學校;海淀區中關村中學、朝陽區十八里店中學、懷柔區北房中學等中學校。討論學校體育教育,課程是首當其沖的。課程與教學論指出,課程是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合及其進程與安排。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合,它包括學校教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此部分談及的舞龍校本課程,是指將舞龍作為主要教學內容而專門開設的中小學校舞龍校本課程。通過調查可知,北京市海淀、懷柔、朝陽、順義這4個區縣開展舞龍運動的學校中,已有44%的學校將舞龍運動納入了校本課程,還有37%的學校正在準備將舞龍運動納入學校的校本課程,目前處于內容選取、教材編寫等準備階段。由此可見,在八成以上已開展舞龍運動的中小學中,舞龍運動的前期開展效果都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以及各科教師的認可。大部分受訪對象都認為舞龍運動不僅能增強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而且還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更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與審美情趣。但仍有19%的學校沒有將舞龍運動納入校本課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教師專業能力的局限。因為學校舞龍社團的教師是由普通體育教師兼任,他們僅僅是參加了大體協龍獅運動協會的短期培訓班就匆忙上任了,而更多關于舞龍的專業知識來源于日常教學的“做中學”,這就造成了這些師資缺乏體系化和專業化的舞龍知識和技能儲備,不能完成舞龍運動的校本課程化。

表1 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情況一覽表

表2 訪談專家情況一覽表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是教育項目的先驅在學校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舞龍運動是最近幾年才發展成體育課程中的一項體育項目,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較高。通過對北京市中小學校舞龍運動專業師資情況的調查發現,在學校任教的舞龍專業教師占總數的47%,其中近一半的教師僅僅是上學期間輔修或選修過舞龍課程,或者是工作后參加過舞龍師資培訓班,專業化程度不高。民間聘請的教師占總數32%,普通的體育教師占總數22%,這2部分教師比例占總數五成以上。這種狀況反映了北京市中小學舞龍運動師資力量專業性的不足,教師對舞龍運動的專業知識掌握得不夠,難以保證教學的質量。師資匱乏成為制約北京市中小學推廣舞龍運動的瓶頸。
學校的學生人數眾多,學生參與舞龍項目的熱情比較高漲,這為舞龍運動在中小學的開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同時,舞龍運動對場地的要求較低,場地條件彈性較大,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田徑場、體操館、籃球館等場地資源,因此開展起來比較方便。但是在器材方面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調查可知,近9成的舞龍器材是通過各種方式購置的,其中學校購買占總比例的63%、政府劃撥占總比例的12%、商業贊助占總比例的9%,還有5%來源于社會捐贈的。占總比例11%的舞龍器材來自師生自制,這部分器材主要是繩龍。在實地調查中了解到,在初始階段的練習中,為了彌補器材和經費的不足,教師和學生使用武術棍或者體操棒綁上跳繩自制成繩龍替代標準龍具。經過調研了解到,一條標準的競賽布龍或者網龍,動輒上千元,甚至幾千元,而且在使用過程中屬于消耗品,磨損比較嚴重,這對于許多中小學校而言,是比較大的經濟負擔。在調研過程中我們還了解到,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個別學校把龍具的制作與綜合實踐課程相融合,開展以“中國龍”為主題的跨學科項目學習,將教育活動在時空中無限拓展,師生自主制作的龍具別有一番特色,如圖1所示。
通過圖2可看出,僅有3%舞龍教師認為,校領導對舞龍運動不重視,絕大部分學校領導對舞龍運動重視性很高。這可能是因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人們對龍有一種天然的敬畏感。加之,在國家層面對優秀民族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非常重視,教育部更是把它作為固本、鑄魂、打底色的工程,貫徹到課程、教材、校園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建設中來。因此,許多學校開展舞龍運動往往正是由校領導所提倡的,這對校園舞龍運動的發展大有裨益。因為只有學校重視,才會花更多精力去聘請專業的舞龍教師,會提供更多地資金用于購買舞龍器材,才會設計舞龍特色活動豐富校園文化,如此等等。
通過圖3可看出,學校舞龍隊參加國家級比賽的學校,占總比例的33%;參加省市級比賽的學校,占總比例的10%;參加區級比賽的學校,占總比例的14%。由此可見,學校舞龍隊參加國家級、省市級、區級比賽的學校占總比例的一半以上。這說明舞龍運動在北京市中小學開展是有一定的基礎的。但是對于43%沒有參加過比賽的學校,主要是2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這些學校的舞龍項目剛剛啟動不久,整體水平較低,不具有參加比賽的技術條件;另一方面,我們了解到目前北京市沒有專門的學生舞龍比賽,而全國舞龍比賽大多是暑假里在外地舉辦,如果參賽就會伴隨學生的人身安全、師生假期集訓、參賽費用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影響學校參賽。
與參加比賽所不同的是,學校舞龍在表演活動方面的情況就顯得十分樂觀、十分活躍。具體表現為所有的隊伍都參加過或大型或小型的表演。參加大型活動的,一般都是受當地政府的邀請參加省級、市級、區級的運動會或其他主題活動的開閉幕式演出;小型活動,如參加學校舉辦運動會、六一或新年聯歡會表演等等,如此以彰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作用,也讓更多的孩子在舞龍運動的參與過程中找到樂趣。圖4為學生自制舞龍教具。
北京市已開展舞龍運動的學校中,有四成中小學校將舞龍運動納入校本課程;學校聘請專業舞龍教師與民間舞龍教師進校園,彌補學校體育教師的不足;學校領導對舞龍項目非常重視,大部分學校舞龍器材的來源為校方出資購買;所有學校都參與規模不等的表演,但近一半的學校未參加過任何比賽。
3.2.1 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舞龍舞獅分會訓練基地設立在首都體育學院,可以充分利用首都體育學院這個平臺,對開展舞龍運動的學校教師采用培訓班、專題講座等形式進行舞龍師資的培訓,為舞龍運動的開展提供師資保障。

圖1 舞龍運動的器材來源

圖2 學校領導對舞龍運動的重視程度

圖3 參加舞龍運動最高級別比賽、表演

圖4 學生自制舞龍教具
3.2.2 舞龍運動的器材比較昂貴且易損耗,對大部分中小學來說存在一定的經濟壓力,學校應充分利用中小學生們動手能力強的特點,在專業舞龍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出簡易的舞龍器材。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們對龍的形象認知、增強團隊合作能力,還可以讓學生更加愛護舞龍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