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川軍
摘 要:音樂對于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陶冶人們的情操。在中學階段,加強對于學生的音樂教育,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于音樂藝術力的學習,而且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心理健康狀況的發展。本文詳細介紹了當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并細致分析了音樂教育對于其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以期提出有效的對策與建議,進而指導于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
關鍵詞:中學生 音樂教育 心理健康 影響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6-0-01
當前,我國中學生由于學業等方面的壓力,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人際溝通方面、學習方面以及情感等方面。作為中學音樂學科的教師,應當充分發揮音樂學科的優勢,以中學生的心理特征為根本,充分調動起中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以期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
一、目前我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中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狀態的發展趨勢是由“幼稚”到“成熟”的過渡。不僅是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又是危險期。在這個階段的中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及發展如何,將對他們生活、學習的各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據調查顯示,當前的中學生面臨著多方的心理壓力,或是來自于家庭、或是來自于學業。若是這些壓力調節不好,不能進行及時的疏導,很容易引發心理疾病。具體來說,當下的中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都希望孩子可以成才,這就在日常的生活中帶給中學生很大的心理壓力。在學校方面來看,學校間的、班級間的、學生間的競爭,也給中學生帶來了很多的困擾,影響了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另外,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快節奏的生活狀態,給中學生也帶來了不小的社會壓力。這些負面的壓力,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的自尊心就會過于強烈,進而使得自卑心理加重,時常使得他們在做人做事方面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情緒波動較大,進而引起心理方面的問題。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度十宗重大犯罪案件,青少年犯罪擺在了突顯的位置,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疾病造成的。
二、音樂教育對于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學科,不僅能夠使得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基礎知識、提高他們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而且還能使得學生從學習音樂中體會到快樂,進而培養其對于學習的興趣,愉悅心情,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1.音樂教育與中學生抗壓能力
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心理往往呈現出焦慮的狀態,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習壓力所導致的。而音樂教育,對于緩解中學生的心理壓力,有著積極的作用,能夠為中學生營造出良好的、輕松的氛圍,使得中學生暫時忘記學習上的壓力,放松心情,重新樹立起學業上的信息,逐漸擺脫焦慮的心境。例如,鋼琴曲《班得瑞》,是進行舒緩情緒的首選。整首樂曲的制作,都在阿爾卑斯山林中進行,收錄的都是蟲聲、鳥鳴、花落流水,其聲響取自于大自然。可以說,班得瑞的音樂,不僅悅耳好聽,而且也最純凈,堪稱為減壓音樂的典范。通過這類減壓音樂的引領與傳遞,能夠使得中學生心情平靜,帶領其思想從積極的角度出發。中學生有了良好的心態,再投入到學習之中去,就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可以說,音樂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樂趣所在,能夠使得中學生的心理壓力得到釋放,最終減少在學業方面的焦慮情緒。
2.音樂教育與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一般來說,人際交往是人們重要的心理需求。在中學階段,培養中學生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水平。在日常生活中,中學生與他人進行溝通與交流能力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們的心理素質水平。而在平時善于聽音樂的中學生,通常性格較好,并能夠通過音樂這種表達形式來表露自己的情感。另外,音樂也有著感染他們的作用,能夠形成良好、和諧的溝通與交流的氛圍。舉例來說,打擊樂器如碰鈴、鈴鼓等學習,可以先教給中學生最基本的節奏,再配之以簡單的合奏,如兩個聲部或以上,要求中學生們互相聆聽,并進行準確的配合。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尊重伙伴的重要性,懂得配合的默契,只有這樣才可以創造出不一樣的音樂。
3.音樂教育與中學生情操的陶冶
眾所周知,音樂教育以聽覺感官為切入,能夠引起人們在心靈上的共鳴。若是音樂教育方法得當,能夠使得中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有著美化心靈的作用。可以說,良好的音樂教學活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中學生的情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另外,在唱歌教學方面,還能夠提高中學生的情緒表現力,促進其情感能力的發展。作為音樂學科的教師來說,可以為中學生設置情境教學的模式,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對于中學生在情操方面的培養,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當中學生演唱或者表演音樂類節目時,其能夠在不同的節目中體驗到音樂作品的不同情感,進而體驗到每個角色的不同之處,產生換位思考,在很大程度上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舉例來說,在演唱《我愛你中國》這首歌曲時,就能夠培養中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咱當兵的人》歌曲的學習,也可以幫助中學生深入的理解部隊戰士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演唱,則可以使得中學生增強民族團結的意識。這些積極向上品質的培養,能夠使得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良性發展,促進其心理成熟。當前,正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心理較為敏感,需要通過音樂教育來提高他們的情操,進而使得心理壓力得到釋放。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作為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發揮音樂這門藝術學科的功用,不斷改進教學方式與手段,并通過音樂教育緩解中學生的心理壓力、提高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陶冶他們的情操,以期使得中學生能夠身心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顧蕾.論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音樂教育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讀天下,2016(16).
[2]李玉英.淺談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途徑[J].明日風尚,2017(16).
[3]劉榮蔚.談音樂教育對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實效性[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