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宣
摘 要:法律文件賦予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名和實,也賦予了學校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責任與義務。體育校本課程開發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學校有了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權利,同時也應承擔起落實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義務。
關鍵詞:小學體育 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8-0-01
一、認知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開發”一詞最先是由菲呂馬克(Furumark)和麥克米倫(MacMillan)等人于1973年在愛爾蘭埃爾斯特大學召開的國際課程研究會上提出并加以闡述的 。當時他們先對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進行闡述,把校本課程的范圍界定為學校內部的教職員對課程的計劃、設計和實施。由此,校本課程開發的說法逐漸流行開來,成為教育界研究的重點課題,國內外學者對其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校本課程”這個名詞起自國外,最先出現于英、美等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引起廣泛關注。在我國,校本課程最早是作為課程管理概念出現的,嚴格來講它并不是一種課程形態上的劃分,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徐玉珍認為,“三級管理的課程范圍(或稱課程形態)應該更確切地稱之為國定課程、地定課程和校定課程 ”。我們之所以把校本課程作為基礎教育的一種具體的課程形態是鑒于當前人們的習慣,以及相關文獻中的用語,而采用“校本課程”這個大家約定俗成的概念來對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進行分析。
二、實踐思路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是指以學校體育教師為主體,在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地方《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的指導下,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利用和開發的體育資源,為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而展開的一系列活動過程。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是指為實現學校體育目標,根據本校的辦學思想,以學校為中心,以國家和地方體育課程的精神為指導,根據學校自身條件與特點,由學校體育教師自主、自愿、獨立或與校外合作開展的旨在滿足學校及所有學生體育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體育課程開發活動,是一個持續和動態的體育課程改進過程。
通過對相關概念的分析與理解,我們將以董翠香博士提出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作為本文的操作定義,即采用廣義的校本課程開發概念。它應該包括兩大范圍:一是使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如課程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二是學校自行設計、組織、實施、評價的個性化體育課程的過程,如新編課程,即在具體實施國家體育課程、地方體育課程的過程中,學校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學校和體育教師為主體創編的,適合本校學生實際的獨特課程的過程。課程開發的“實踐模式”的思想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課程開發的實踐模式強調通過集體審議(這里的“集體審議”是以學校為場所,由校長、社區代表、教師、學生、教材專家、課程專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等組成的集體)的方式來解決課程問題。第二,課程開發的實踐模式主張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主人。其中,教師主要負責課程的設計,根據特定的情景發揮個人的創造性,學生有權表達自己的學習感受以及提出疑問并要求解答。就這樣,師生共同參與到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是課程的主體和創生者。第三,課程開發的實踐模式強調把課程開發的過程與結果、目標與手段連續同一。課程開發中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在課程系統諸要素間相互作用的連續過程,尤其是學習者的興趣和需要,應把學習者和學習群體置于研究的中心。
課程開發的“過程模式”的主體思想有:首先,反對以確定教育目標和實現預定目標作為課程開發的重點,認為課程開發的過程是一個很好的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主張教育的重點應該放在教育的過程。其次,各個學校的情況是各不相同的,主張學校是課程研究和開發的中心,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體,“教師即研究者”。教師不是課程政策和方案的被動執行者,而是主動的反思者和實踐者,教師應參與到教育研究中,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不斷反思自我,并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領悟和研究能力。課程開發的“實踐模式”和 “過程模式”的主體思想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思想或基本理念,立足學校,以學生為本,教師為主體,是課程改進的行動與研究過程是相吻合的,二者的理論共同為校本課程開發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三、意義闡釋
目前學術界對體育校本課程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的界定還沒有達成共識,很多人對它們的概念還很模糊,本文認為,只有滿足了“校本”和“過程”這兩個基本條件才能被稱為體育校本課程開發。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的內容:滿足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增進學生的健康;突出學校的特色;明確主體,通力協作。另外,在開發過程中,應遵循針對性原則、整體性原則、科學性原則、興趣性原則、特色性原則。
目前有的地區有接近一半的中小學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進行了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初中和小學開展的多些,高中則少些。部分中小學的體育教師對課程改革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有了一定的了解。大部分體育教師認識到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性,并愿意參與到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活動中去,但信心不足,這與體育教師參加相關的培訓活動不多以及培訓方式較單一有一定的關系。大部分學校選擇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依據不夠科學;部分學校采用的教學評價方式雖然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但是評價基礎薄弱,評價體系不夠完善,對于進行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大部分學校來說,還不具備制定出科學、合理、又易于操作的體育校本課程評價體系。
學校開發出來的體育校本課程應該在學校體育的各個方面得到體現,才能保證體育校本課程的普及與推廣;與校外培訓機構合作或外聘教練為解決本校師資不足、教師負擔過重方面的問題提供了思路;校本課程開發應從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實際情況出發;體育校本課程開發需要學校領導的重視,課程專家的指導以及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充分利用學校周邊社區資源以及當地體育優勢項目,有利于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在學校中落實;借助特色課程的課題立項,有助于激發開發主體參與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積極性;體育校本課程開發能夠起到綜合的影響效應;體育校本課程評價體系對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實施效果是至關重要的;體育校本課程開發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不斷積累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黃偉清,楊繼滔,唐震.體育教育改革呼喚校本課程開發[J]. 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05).
[2]林忠.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誤區與建設策略[J]. 教學與管理,2003(29).
[3]張鵬程.教育個性化與校本課程開發[J].當代教育科學, 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