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科護士(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CNS )是指在某些臨床護理領域中具有廣博理論知識、豐富臨床經驗及精湛臨床技能,并向病人直接提供高質量護理服務的護士[1]。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及健康需求的不斷加大,專科護士在提供專業護理服務、實現醫療技術資源有效利用方面開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3]。國外專科護士培訓開始較早,尤其是發達國家經過多年探索與發展,已逐步形成較為完備的培養體系[4]。我國專科護士培訓處于起步階段[5],不同培訓基地培訓教師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各基地專科護士培訓效果參差不齊[6]。研究者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對專科護士培訓教師勝任力特征及其資質要求進行調查,以期為建立科學、規范、合理的教師勝任力評價指標奠定基礎,為專科護士培訓教師的選拔、培訓、績效考核提供參考依據,進而為提高我國專科護士培訓效果創造先決條件。
采用目的抽樣法對江蘇省衛生行政機構主管領導、醫療專家、護理學院專職教師、專科護士培訓基地理論授課、實習帶教、專業指導老師及江蘇省13個專業的專科護士進行訪談。樣本量按資料“飽和”原則決定,即當受訪者信息重復出現,且資料分析不再有新主題時,認為資料達到飽和[7]。本研究共納入20名受訪專家,年齡(42.15±5.43)歲。受訪專家一般資料詳見表1。

表1 受訪專家一般資料
1.2.1 資料收集方法
以現象學研究方法為指導,采用個人深度訪談法,在自然情景下進行訪談。首先擬定半結構式訪談提綱,內容包括:①您之前聽說過護士勝任力這一概念嗎?從您的角度看,您是怎樣理解專科護士培訓教師勝任力的?②您認為專科護士培訓教師應具備哪些勝任力?③您認為哪些勝任力是必不可少的?為什么?④您認為該如何對每一項專科護士培訓教師勝任力進行評價?⑤您認為專科護士培訓教師在資質上應有何要求?訪談前研究者向專家介紹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內容。告知專家此次訪談遵循自愿、保密原則;訪談內容尊重研究對象自愿敘述意愿,不涉及個人隱私,所得資料僅供本研究使用。在知情同意前提下與專家預約訪談時間和地點,每位專家訪談頻次≤2次,每次訪談30 min~60 min。訪談內容全程錄音并利用文字記錄非語言性行為,如:眼神、說話和沉默時間、語速等。
1.2.2 資料分析方法
訪談結束后及時將訪談內容轉為文字稿,將每位專家的訪談記錄作為一個個案,對個案進行編號。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8]進行資料分析,分析步驟具體如下:①仔細閱讀所有資料;②析取有重要意義的陳述;③對反復出現的觀點進行編碼;④將編碼后的觀點匯集;⑤寫出詳細、無遺漏的描述;⑥辨別出相似的觀點;⑦返回參與者處求證。
1.2.3 質量控制
本研究納入對象為省級三級甲等醫院衛生行政機構主管領導和醫療專家、護理學院專職教師、專科護士培訓基地專業指導教師及江蘇省13個專業的專科護士,調查結果具有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研究者在資料分析過程中注意運用懸置手段,避免自身預設對研究結果造成干擾[6];研究過程采用合眾法,連續、反復地分析資料,并將結果與原資料比較,必要時返回專家處再次核對確認,提高了研究可信度。
大部分專家認為護士勝任力是作為護士所應具備的勝任護理工作崗位的能力。專家對專科護士培訓教師勝任力的理解包含以下兩方面主題:①具備專科領域的專家水平。大部分專家認為專科護士培訓教師需要達到自身專科工作領域的專家水平,N9:“要成為專科護士培訓教師,在自身專科臨床護理工作中,應該擁有優于他人并領先于較大部分專科護士的專科工作能力。”②符合培訓專科護士的教師角色要求。N10:“僅滿足本專科領域的專家水平這一要求,對于勝任專科護士培訓教師來說還是不夠的,培訓教師還應具備專科護士培訓能力以及完成專科培訓任務的能力。”N20:“除了專科護理工作能力以外,培訓教師還應具備針對專科護士進行護理教育的能力。”
分析訪談結果,歸納獲得專科護士培訓教師勝任力的6個一級主題,23個二級主題。
2.2.1 主題一:專業能力
包括專業理論知識、專業實踐技能、專科工作經驗。20名專家在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方面表達了一致性觀點,認為這兩方面是專科護士培訓教師所應具備的最基本能力。N1:“作為一名專科護士培訓教師,他應該有豐富、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并且熟練掌握專科實踐操作技術,才能更好地去指導學員。” N4(從事護理管理工作)強調:“專科護士培訓教師必須努力讓自己處于本專業領域前沿水平,在專科工作團隊中保持引領作用。”部分專家認為專科護士培訓教師需具有專科工作經驗。N10(獨立開展糖尿病專科護理門診)補充:“除了專業知識和技能,一部分專科護士培訓教師還承擔著臨床專科護理工作,這就要求他擁有一定的專科工作經驗,工作經歷中積累的各種經驗是學員培訓時的寶貴教學資源。”
2.2.2 主題二:科研能力
包括發現問題的能力、文獻查閱能力、科研設計能力、科研實踐能力、論文寫作能力。20名專家中有16名認為,科研能力是專科護士培訓教師應具備的能力之一。N12:“專科護士培訓教師需要有發現問題的敏銳性,并能夠熟練運用科研基本理論和方法查閱文獻、設計課題方案、開展方案實踐以及撰寫科研論文。”N9:“能夠敏銳地探索科研問題、開展科研項目,已經成為考驗專科護士科研能力的評判指標之一,培訓教師自身科研能力較強,才能夠在培訓過程中給予學員更科學、全面的指導,幫助學員完成培訓期間的科研任務,提升專科護士科研素質。”
2.2.3 主題三:教學能力
包括理論授課能力、實踐帶教能力、計劃組織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N2:“專科護士培訓教師在對學員進行理論課程培訓過程中,要善于提問、鼓勵學員提問,并清晰地講解教學內容、解答學員疑惑,這點尤為重要。在進行專科實踐帶教時,要做到規范示教并主動給予學員鍛煉機會。”N5(參與過心血管專科護士培訓)回憶:“接受專科護士培訓期間,我的指導教師給予我很大幫助,印象最深刻的是培訓教師井井有條的學員管理模式。”提示培訓教師在培訓過程中應合理安排培訓任務進程、時間,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培訓。此外,考慮到學員可能來自不同等級、不同專科、不同工作崗位,如臨床護理、護理管理等,部分專家提出專科護士培訓教師應具有評判性思維能力。N6:“專科護士培訓教師在培訓學員時,應發揮評判性思維能力,結合學員自身能力及所在單位資源配備具體情況,給予個體化指導。另外,還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學員的評判性思維。”
2.2.4 主題四:人際交往能力
包括溝通能力、同理心、合作協調能力。N1:“專科護士培訓教師需要與團隊同事、帶教學員、服務對象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與其進行有效交流,才能在培訓中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此外,該專家還提出:“培訓過程中,教師的同理心十分重要。”具備同理心的教師才能感受、理解學員在理論學習、實踐過程、臨床工作以及科研任務中出現的疑惑,進而傾聽學員需要,協助學員解決培訓期間困難。大部分專家接受過專科護士培訓,兩名專家認為:學員和培訓教師之間應該是相互配合的關系。專科護士培訓選拔的學員均是各層級醫院選出的較為優秀的護理人員,培訓教師與學員之間不僅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更是雙向合作與配合關系,培訓過程也是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的過程。
2.2.5 主題五:職業素質
包括愛崗敬業、奉獻精神、責任心、以身作則的職業態度及職業準入資格。目前選拔的專科護士培訓教師主要來自臨床或醫學院校,對此N12表示:“除完成臨床護理或護理教育工作任務外,他們還需額外承擔專科護士培訓任務,在選拔培訓教師時要考慮其主動性和自愿性,被挑選者必須熱愛護理教育工作,樂于為了這份職業奉獻自我。”與被動接受教學任務相比,積極主動投入到專科護士培訓教育工作中的教師,教學熱情更高,責任心更強,帶教質量更好。N19:“培訓教師在學員帶教的過程中要耐心、細心、富有愛心,對學員負責。自身也要為學員樹立模范帶頭作用,從而為學員起到正向引導效果。”
除積極的職業態度外,部分專家認為專科護士培訓教師需具備一定的準入資格。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專科護士培訓教師應該達到本科、四級英語水平,并表示這是培訓教師應具備的基本資質。2名專家建議:有條件的培訓基地應選拔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培訓教師。4名專家表示:培訓教師普通話水平需達到與專職教師對應的二級乙等水平。N18(手術室高年資專科護士)提出建議:“專科護士培訓教師最好具備教師資格證,但這不是必需條件,不可作為選拔培訓教師的限制性條件。”
2.2.6 主題六:學習能力
包括自主學習能力、持續學習能力。3名專家認為專科護士培訓教師應具備自主學習能力。N7:“培訓教師應主動更新自身知識,主動了解最新學科動態、指南,時刻保持知識和技術的先進性,從而在培訓學員時給予更加科學、準確、嚴謹的指導。”“目前醫療發展日新月異,只有持續不斷地參與研修,才能豐富專科理論、提升專業技術、積累豐富的經驗。”
目前,國內各培訓基地多以職稱、資歷、學歷等條件作為專科護士培訓教師選拔標準[9],其在選拔后很少進行教師勝任力方面的系統培訓及考核,導致各地區專科護士培訓教師質量參差不齊。為提高專科護士培訓效果,完善專科護士培訓教師勝任力評價體系,需要全面而真實地了解專科護士培訓教師勝任力內容。國外針對專科護士培訓教師勝任力的研究較多,對教師勝任力的認定標準研究也開展較早。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在專科護士培訓方面有較為豐富的經驗,探索出了較多的培訓和考核路徑,甚至開展了借助網絡數字信息交流系統進行護士教師資質鑒定的相關研究[10]。我國專科護士培訓起步較晚,培訓形式多采用基地培養模式,培訓教師的選拔和任用尚未建立完整的評價體系,教師培養、勝任力認定方面與國外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歸納得出專科護士培訓教師的6大勝任力主題,其中學習能力、教學能力與Gustafsson等[11]研究結果一致,與Moynihan等[12]在針對醫療健康教育者的教師勝任力研究中重點強調知識、技能和態度3個方面的勝任力相比,內容更為豐富。Edmonds等[13]對澳大利亞護理教師角色進行研究發現:近十年來,澳大利亞護理教師角色已發生變化。他認為護理培訓教師的角色定位應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教師在加強技術能力的同時還應重視多元文化能力。本研究針對培訓教師的專科實踐技能也進行了討論,但對教師多元文化能力的探討還尚未涉及,可在未來研究中,隨著專科護士培訓教師隊伍的不斷發展,對教師多元文化能力進一步研究。此外,Salminen等[14]提出一種新型社交媒體教育理念:運用社交平臺開展培訓教育,Hoffmann等[15]對這種將網絡社交媒體融入傳統教學環境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探索,在為專科護士培訓教學管理提供新思路和借鑒的同時也對培訓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本研究初步形成了專科護士培訓教師勝任力特征模型,但考慮到質性研究在論證依據等級上相對不足,后續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專科護士培訓教師勝任力開展更深入的量化研究,可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較為完整的勝任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這一體系更科學、規范地進行專科護士培訓教師選拔、培訓和考核,以提高專科護士培訓效果,提升專科護士工作水平和護理服務質量。
(致謝:誠摯感謝本研究中給予大力支持的受訪專家及給予各種建議、提供協助的醫療護理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