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口術作為消化、泌尿系統惡性腫瘤病人最常見的手術治療方式,在延長病人存活時間的同時也會改變病人正常的排便習慣、排便方式及身體形象,進一步引發病人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甚至產生自殺傾向[1]。積極心理學是一門以普通人的積極力量和美德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個體獲得幸福并建構美好社會的心理學學科[2]。它興起于20 世紀90 年代,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積極心理學研究者逐漸由對創傷后病人負面情緒的研究,轉變為對他們與創傷斗爭過程中產生的積極心理改變的關注,即創傷后成長[3]。研究表明:創傷后成長能夠促進創傷后病人的心理健康,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目前,對于創傷后成長的研究主要針對意外創傷及乳腺癌病人[4],造口病人創傷后成長的相關性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探討造口病人創傷后成長水平與自我效能、社會心理適應的關系,旨在為促進造口病人心理健康提供理論指導。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2017年9月—2018年3月在青島市3所三級甲等醫院造口門診回訪的237例造口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③造口術后1個月以上;④能閱讀理解問卷內容并完成問卷;⑤明確本研究的目的,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病或嚴重認知功能障礙;②伴有其他類型癌癥或癌癥復發及轉移;③伴有重大慢性病,如心力衰竭、腦卒中等;④同時參與其他類似的課題。
在獲得醫院及造口門診負責人同意后,對符合納入標準的造口病人詳細解釋研究目的及意義,并應用調查問卷進行調查。采用研究者詢問、研究對象回答的方式一對一收集資料,問卷當場發放、當場回收。檢查問卷有無遺漏,如有遺漏及時補齊。最終發放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37份,有效回收率94.8%。
①一般資料調查表:自行編制而成,包括造口病人人口學資料,如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工作狀態、文化程度等;疾病相關資料,如造口類型、造口時間、是否化療等。②創傷后成長評定量表(The Post 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由Tedeschi于1996年制定,汪際等[5]對其進行修訂,并進行信效度檢驗。該量表包括人際關系、個人力量、新的可能性、對生活的欣賞和精神變化5個維度,共21個條目。各條目均采用Likert 6級評分,總分0分~105分,分數越高創傷后成長水平越高,其中,0分~35分表示低水平成長,36分~70分表示中水平成長,71分~105分表示高水平成長,當被試對象PTGI條目平均分≥3分時,可判定被試對象個體出現可能的創傷后成長。以意外創傷病人為對象對量表進行測試,結果顯示,總量表內部Cronbach′s α系數為0.874,各維度Cronbach′s α系數為0.611~0.796,信度良好。③中文版造口病人社會心理適應量表(Ostomy Adjust Inventory-20,OAI-20):本研究采用許勤等[6]翻譯并刪減條目后形成的OAI-20量表,內容包括正性情緒、負性情緒和社會生活適應3個維度,共20個條目。各條目均采用Likert 5級評分,積極含義條目從完全同意至完全不同意,分別計4分~0分;消極含義條目反向計分。量表總分為0分~80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適應水平越高,其中,<40分表示低適應水平,40分~60分表示中適應水平,>60分表示高適應水平。經檢驗,總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69,3個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727,0.779,0.784,信度良好。④造口病人自我效能量表(Stoma Self-efficacy Scale,SSES):共28個條目,包括2個維度(造口自我照護效能和社會功能自我效能)及6個單獨條目(飲食選擇效能、性生活效能、性生活滿意效能、從事重體力活動效能、保持活力效能、造口自理效能)。采用Likert 5級評分,總分28分~140分,≤65分表示低水平自我效能,66分~102分表示中水平自我效能,≥103分表示高水平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由中山大學學者翻譯并評價,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7]。

237例造口病人年齡28歲~93歲(64.46歲±12.51歲),其中,男144例(60.8%),女93例(39.2%);有配偶200例(84.4%),無配偶37例(15.6%);初中及以下學歷104例(43.9%),高中/中專學歷95例(40.1%),??萍耙陨蠈W歷38例(16.0%);無職業170例(71.7%),有職業67例(28.3%);造口術后1個月~6個月78例(32.9%),7個月~12個月68例(28.7%),>12個月91例(38.4%);臨時性造口27例(11.40%),永久性造口210例(88.6%);現階段無化療167例(70.5%),有化療70例(29.5%)。
237例造口病人中有147例病人出現創傷后成長,占62.0%。量表各維度得分詳見表1。

表1 造口病人創傷后成長狀況(n=237)
237例造口病人中有220例病人為中低度適應水平,占92.8%。量表各維度得分詳見表2。

表2 造口病人社會心理適應狀況(n=237) 分
造口病人自我效能總分為(76.74±10.63)分,其中,造口自我照護效能維度為(34.92±4.70)分,造口社會功能自我效能維度為(26.81±4.56)分,飲食選擇效能為(3.60±0.78)分,性生活效能為(1.66±0.99)分,性生活滿意效能為(1.32±0.57)分,從事重體力活動效能為(2.52±0.83)分,保持活力效能為(3.04±0.79)分,造口自理效能為(2.92±0.99)分。237例造口病人中30例(12.7%)病人為低水平自我效能,204例(86.1%)病人為中水平自我效能,3例(1.3%)病人為高水平自我效能。

表3 造口病人創傷后成長與社會心理適應及自我效能相關性分析(r值)
3.1 造口病人創傷后成長處于中等水平
表1結果顯示:造口病人創傷后成長總分為(66.76±12.20)分,處于中等水平,與王勝琴等[8]研究結果相似,低于乳腺癌病人[9],高于腫瘤病人[10],表明造口病人在經歷疾病診斷、治療、手術之后,心理產生創傷的同時也出現了創傷后成長[1,11]。與腫瘤病人相比,造口病人除獲得疾病診斷、治療帶來的成長外,其自我形象改變也帶來一定程度的成長;與乳腺癌病人相比,造口病人要面臨更多造口護理問題,如排泄物產生的異味等,同時各種造口并發癥也降低了造口病人的心理成長預期。研究發現:造口病人創傷后成長各維度中,對生活的欣賞(4.23±0.06)、個人力量(3.31±0.26)、人際關系(3.14±0.08)3個維度條目平均分高于條目均分3分;新的可能性(2.74±0.27)、精神變化(2.57±0.71)2個維度條目平均分低于條目均分3分,原因可能是:造口病人多為老年人,對未來期望小,新的可能性維度得分低且精神變化維度得分較低。提示臨床上要加強引導造口病人對創傷后成長的理解,通過充分發揮病人自身優勢提高創傷后成長水平,同時加強對老年造口病人的關注及造口專業知識指導,對理解能力差的老年人可通過實地演示造口護理方法,豐富健康教育形式,如通過圖片講解、造口病友現身說法、體驗式教育等加深病人對造口的理解,提升其造口護理技術水平,從而提高造口病人對造口的接受度,提升其創傷后成長水平。
表2結果顯示:造口病人社會心理適應水平總分為(50.65±6.27)分,與王婷等[12]研究結果相似,其原因可能是造口改變了病人正常的排便方式、飲食習慣及自我形象,加之各種造口并發癥,導致病人對工作、家庭、社會生活適應不良。該結果稍高于國外研究[13],可能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人們面對困境的認識和態度不同,中國傳統思想促使國人在面對創傷時多選擇隱忍,其對造口接受能力較強,適應水平較高。研究還發現,中度適應水平的造口病人比例高于胡愛玲等[14]研究中結腸造口病人比例,表明造口病人社會心理適應水平有所提高。隨著造口護理技術的發展,造口治療師數量增多,病人接受專業指導的機會增多,造口適應能力進一步加強。提示臨床工作中應加強對造口治療師的培訓,促進造口治療師與病人有效溝通,可以通過舉辦造口聯誼會等社會活動促進病人對造口護理專業知識的學習與交流。
研究結果顯示:造口病人自我效能總分為(76.74±10.63)分,86.1%的造口病人處于中等效能水平,高于皋文君[15]腸造口病人研究數據,具體分析發現,造口自我效能2個維度中,造口自我照護效能得分與皋文君[15]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但造口社會功能自我效能得分較高,可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醫療技術的改進,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治療。從個人方面來看,病人思想觀念改變,逐漸加深對自身疾病的認識,也接受造口這一治療方法;從社會生活方面來看,社區延續性護理服務及各種造口社交活動越來越多,使更多的造口病人通過與同伴交流獲得造口護理經驗,社會效能逐漸提高。但研究結果也顯示:造口病人性生活效能仍處于較低水平,可能與造口導致病人生理改變和心理不適有關。提示醫護人員要特別關注造口病人性生活健康教育,引導病人正確認識造口、適應造口;應鼓勵造口病人主動進行自我照護,進一步促進自我照護效能提升;應主動為造口病人提供造口護理方面專業知識,鼓勵病人積極參加社交活動,主動與其他造口病人交流造口護理經驗,進一步提升其社會效能。
造口適應是指造口病人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是生活質量重要的預測指標[16]。表3結果顯示:造口病人社會心理適應中正性情緒和社會生活適應與創傷后成長呈正相關,負性情緒與創傷后長呈負相關。原因可能是造口術后病人對造口不熟悉、不適應,從而產生一系列不良情緒,導致其社會生活適應能力降低,嚴重影響病人創傷后成長水平的提高。反之,積極情感則可以提高病人認知,增強病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改善病人心理健康,提高病人生活質量[17]。造口病人的正性情緒可以提高他們在經歷創傷后的心理應激能力,增強病人對消極情緒的調整能力,從而促進造口病人對創傷的反思及新的認知構建,最終促進病人創傷后積極心理的形成。造口病人的社會生活適應是指造口病人融入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是造口病人術后經歷的社會交往、家庭、婚姻等方面的自我調整過程。本研究結果顯示:社會生活適應與創傷后成長相關性最大。良好的適應過程利于應激后病人的自我調整及個體身心健康恢復[18],從而促進個體正向成長,提示在與造口病人交流過程中,應加強對病人正性情緒的引導,加強與病人的溝通交流,消除其負性情緒;應鼓勵病人主動調節自己的情緒,采取積極的態度面對造口;相關部門應加大對造口病人的支持力度,全面構建完善的社會支持體系,引導病人主動融入家庭、工作、社會生活,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健康教育活動,進一步提升其社會生活適應能力。
自我效能是個體對完成某項任務或工作行為的信念[19],它可以改善病人的心理狀態,提高病人疾病適應性,最終促進心理健康。表3結果顯示:造口病人自我效能與創傷后成長呈正相關,即造口病人自我效能感越高,創傷后成長水平越高。國外學者對8 011名災后幸存者心理狀況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自我效能在促進個體積極心理反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20]。自我效能較高的造口病人造口適應能力較強,面對造口態度更積極樂觀。提示在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一方面要積極肯定病人正確的造口護理技巧,增強病人造口護理的信心;另一方面要主動關注自我效能較低的造口病人,引導病人積極反思創傷的意義,最終積極樂觀地面對造口。
本研究發現造口病人的創傷后成長為中等水平,存在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病人創傷后成長與自我效能及社會心理適應中的正性情緒和社會生活適應呈正相關。護理人員在造口病人的日常護理過程中,需關注其心理健康,協調家庭與社區進一步提高造口病人自我效能及社會心理適應水平,并針對性地進行護理干預,進而提高造口病人創傷后成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