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鮮花
評論
我們需要時時深情回望故鄉,明晰我們各自深刻的烙印與來路,明晰初心,更具方向感地出發。
在編輯部這期主題的選題會上,談及春節將要抵達的目的地——或故鄉、或第二故鄉婆家,大家各抒己見,角度極其豐富,情感極其飽滿,多元化、情感化、默契化的選題氛圍空前展現。
有同事說,離家在外才深切感受到難以割舍的家鄉情,在家時反而不怎么關注家鄉,現在離家在外卻格外關注家鄉,甚至把家鄉的縣志都找來讀了,梳理家鄉的歷史,面對家鄉今日的發展變化多問幾個為什么,對家鄉的理解就真正加深了。
就如電影《心靈印記》中經典的旁白:“我跨越七大海洋,攀越七大高山,走過所有河谷,穿越廣大平原,旅行世界各地,等我回到家,卻驚異地發現全世界就在我家花園那一小片葉子的露珠里。”
以開闊后的眼界去重讀深讀自以為熟悉的家鄉,力求多元化、有深度、有情感的呈現,是我們對這個選題的期待。
區域之廣闊,是我們這個國家的特點,區域之多元,也正是國家的魅力與活力所在。春節回鄉,用回望的視角,去重讀故鄉,是一次最具多元化的選題架構,但卻形散而神不散,因為春節,這個我們民族共有的最富情懷的大節日。在春節里重回故鄉,讓最熟悉的鄉土、鄉音、鄉味撲面而來,以春節這個共有的情結,去梳理我們各自的鄉愁,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著有《天使,望故鄉》的美國作家托馬斯·沃爾夫寫道:“我深信,一個本國人應該胸懷民族和國家:了解國家的每一件事,聲、光、民族的記憶。毋庸置疑,我現在知道,那就是作為一個美國人或者任何一國人的意義所在。不是政府,不是革命戰爭,不是門羅主義,是你生命中千百個時刻——你看見的形狀,聽見的聲音,吃的食物,你所生活的這個地球的顏色和結構——我告訴你這就是意義,這就是鄉愁。”
鄉愁是你飲慣的家鄉水,食慣的家鄉味,聽慣的家鄉口音,是你曾習以為常現卻避之不及的那些繁文縟節或者奇風異俗。所有這些不一定最美,卻都最為獨特,是你生命最初的烙印。當帶著這些烙印的大家自四海八荒向大城市匯集,這些烙印會逐漸模糊,“正如一匹野馬,初加上轡頭鞍勒,他會時時回想到他的長林豐草。待他羈軛已久,他也漸漸淡忘了”,于是大家都成為了都市里不明來路、失去差異化的異鄉人。而留在原地的故鄉卻因這種出走失去了最具活力的人本資源而失落衰敗、前路堪憂。
所以我們需要時時深情回望故鄉,明晰我們各自深刻的烙印與來路,明晰初心,更具方向感地出發。重讀故鄉,我們會獲得多元化的視角與能量。重回故鄉,我們會幫孩子們找回本應屬于他們的血脈與記憶,幫他們成為更加生動與完整的個體。
而故鄉也需要我們的回望與關照,以便得以更好地融入發展。在城市化問題不斷涌現的時代,暫時失落的故鄉注定是我們靈魂的棲息地。大舉投資“鋼鐵”的時代已經日漸淡出,而投資“草坪”的休閑時代已經啟幕,有山有水的故鄉將重回我們的眼里心里。
麥克斯·珀金斯曾在給高爾斯華綏的信中說:“我每讀一遍(《戰爭與和平》),它的容量就越寬廣,細節就越豐富。”故鄉,正是每個人最獨一無二的應該無數次重讀的那部最具神奇能量的巨著。
日常,總有種種牽絆,有鄉難回。而春節,賦予我們最莊重的歸鄉動力。在這個最具儀式感的回望里,讓我們重新閱讀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