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巾煌 張歡
摘 要 以網絡直播平臺里的教育直播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如何在泛娛樂化時代利用自媒體特性進行“教育樹人”的媒介守望與文化傳承,并詳細從辨析教育直播的表現特性中探索“互聯網+”時代教育體系與模式的變遷,希冀于新媒體直播平臺中提升傳授雙方的媒介素養,營造健康美好的網絡學習環境。
關鍵詞 教育直播;直播平臺;網絡教育;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2-0117-02
本文所指的教育直播,即借助于新媒體直播平臺為傳播媒介,以文化與社會生活知識的傳授為傳播內容而發展的新興網絡教育形式。歷數我國在線教育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三代變遷,第一代以簡單的文字和圖片為主;第二代以錄播為核心;第三代則是直播[1]。此類以教育為信息內容的直播媒介因具有實時彈幕、在線評論等功能,且傳播者區別于傳統網絡課堂的大型教育組織,是一種利用自媒體時代受眾個人的主動性所進行的知識傳播活動。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推動下,教育直播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在互聯網加和泛娛樂化媒介社會的背景下已成為一股“清流”被自媒體受眾進行廣泛傳播和學習。
1 網絡教育體系中的草根階層
目前以“網絡+教育”的傳統互聯網在線課堂教育體系已逐漸發展成熟,這種傳統的網絡在線教育大致都依托于一些大型的培訓機構或者政府辦學方針政策,如企業辦學的北大青鳥、新東方在線課堂和教育部辦學的各類全國及省部級網絡在線精品課程平臺。這些大型官方式網絡教育平臺的表現形式主要以“名師授課”為主,且因為傳播主體多為大型培訓機構和政府,所以帶有明顯的“至上而下”式的精英主義色彩。
而直播平臺中的教育直播從傳播媒介到傳授雙方的特性中均與傳統網絡教育不同,其借助于自媒體直播軟件作為媒介平臺,有關教育內容的傳授雙方均呈現出“草根階層”的色彩,即在教育直播中,人人都可作“老師”或者“學生”進行個人特長式的教學交流。如在斗魚直播平臺中,有網友在線請教有農耕經驗的種植人分享種植技術,并通過線上直播的討論與交流達到定制化生產營銷模式取得收入,堪稱直播版的“歡樂農場”;又如,高校學生們作為新媒體直播的主力軍,利用各大直播軟件分享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技能,其教育內容涵蓋了外語、商貿、考研、樂理指導和計算機操作技能等。最重要是,這些主播大部分均為普通網友,因為喜歡直播交友的形式而自發地進行特長領域技能的分享。作為受眾的一方,使用直播軟件的門檻較傳統網絡教育組織而言更加便捷和及時化,甚至不需要“充值、辦卡”就可觀看直播。所以,教育直播的本質便是草根階層的網絡狂歡。
2 泛娛樂化時代里的“清流”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帶來社會進步與變革,另一方面卻也催生了媒介異化現象,大量的新媒體因其市場準入門檻低而表現出泛娛樂化的現象。同樣,在網絡直播平臺里也隨處可見花邊性、媚俗化的娛樂內容,“某網絡主播因內容低俗而被禁播”的新聞消息已經屢見不鮮。與此同時,“教育直播”板塊以傳播內容的嚴肅性和正能量為網絡環境帶來凈化的空氣。教育直播的內容包括知識理論、職業技能和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和其他網絡直播游戲化、綜藝化的現象有著本質區別,其無需靠娛樂大眾的方式來獲得人們的注意,所有不同階段的人群都可以在教育直播中參與互動學習,獲取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如,花椒直播中名為“總裁讀書會”的花椒號,其直播形式主要以邀請業內知名企業家進行演講式的知識分享,直播內容有“大互聯網時代的生存之道、如何把社群轉化為客戶、讀書是最低門檻的高度”等,該直播因內容的正能量和嚴肅性獲得了網友約兩200萬的點贊量。
3 多元的教學評估模式
教學評估是教育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其目的為了更好地完善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學評估采用什么樣的評價方式一直是教育領域關注的重點,其中,教育直播通過新媒體直播平臺中的實時彈幕和匿名評論的媒介特性,為教學評估形式增添了新的互動性強的教學反饋形式。例如,教育直播中具有彈幕評論功能,在觀看教學直播的同時,網友可以實時發送彈幕評價,使教師在直播教學中得到及時的反饋,從而適時調整直播內容,迅速解決不足之處。又如,學生用戶可以在網絡直播教學平臺進行實時的匿名評價,通過交流互動分享學習狀態進而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做出點評。教師也能及時地在此平臺上接收到學生的觀點和建議,進一步完善之后的教學內容。這種網絡直播教學直接“學評教”的方式不僅能在第一時間客觀地、公開地反饋教學意見,還能豐富評教體系幫助教師成長,避免消息滯后,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此外,還可以采取“評分結合評語”的雙重評價方式進行評價,利用直播者意見和學生意見的雙向評論模式,讓教學評估效果更加客觀和真實,充分體現了評價的民主、公平和互相監督的功能。
4 知識付費的新范式
知識付費是讓知識以產品和服務的形式去實現商業價值,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知識付費的本質是培養受眾高效篩選信息的能力,從而激勵傳播者從事高質量的信息內容生產,于實現新媒體信息社會“內容為王”的圖景。目前,我國知識付費的形式多集中在“兩微一端”的主流新媒體平臺中,一般多為訂閱付費和打賞付費。而在網絡教育直播中,通過“實時彈幕、刷禮物”的付費方式無疑也提供了一種知識付費的新范式,而且網友通過“直播送禮物”的方式更能體現出媒介使用和消費的民主型和自由化。更進一步的是,教育直播中的“送禮物”一方面鼓勵了播主繼續提升教學的內容質量,另一方面也讓“送禮”本身呈現出應有的價值(知識付費)。總之,培養用戶的知識付費習慣也將成為發展網絡直播的主要盈利手段之一。
與此同時,教育直播盈利的模式除了通過直播平臺“刷禮物”之外,還會以品牌化的建立推動知識付費的營銷方式和手段。如,當教育直播的主播已經能夠形成自我品牌效應之后,可與他人或者企業進行合作,實現知識變現。如,在教育直播中植入軟廣告、創建粉絲群、獨立的線下宣傳等都是目前一些教育直播播主利用粉絲效應帶動其直播空間形成產業化的手段之一。他們通過社交軟件進行內容宣傳、建立線下知識交流分享粉絲群、發布課程資源素材和直播鏈接及課后作業答疑,甚至有相關教師對網友進行會員制的輔導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以上有關直播付費形式分析,也可看出“直播付費”并不僅限于新媒體教育直播媒介的盈利手段,更也作為傳統大型在線教育平臺的另一種推廣營銷的方式。也可以進一步暢想,教育直播與大型在線課程教育平臺的完全具備媒介融合性,根據市場經濟的原則,教育直播也可發展壯大成為大型網絡教學體系之一。
5 反思與總結
應該注意的是,教育直播借助于直播平臺這樣的新媒體媒介本身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由于直播平臺的準入門檻低,也會導致師資資源參差不齊。學生在一個不了解的教育平臺內尋找高質量教師的幾率較低,且大部分的直播平臺并沒有相應的管理來監督教師直播教學的具體內容,這也是直播教學的質量始終無法跟傳統網絡課堂相比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次,直播教學的精致度不高,有些教師語言能力較弱,而直播本身不便于后期編輯,這對于很多播主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再者,教育直播還是依靠自媒體直播平臺發展的,直播平臺的盈利驅動模式容易導致低俗內容的出現,或者易使教育直播內容表現出功利性色彩濃重的一面。
在面對教育直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時,需要相應的一些改進措施。其一,自媒體直播平臺需要加強自我監管力度,做好嚴格的把關。比如說,各平臺之間可建立聯動監管機制,主播被一家直播平臺查處,將禁止其在其他平臺注冊。同時加強教育直播內容及形式的監管,對直播言行、彈幕、界面等進行實時審核。其二,打造細分且精準化的教育直播主播群和受眾群,在培養受眾黏度的同時提升教與學雙方的媒介素養。這里更需要的是傳播者能夠持之以恒樹立“以德服人,以教育樹人”的教育理想,也必須堅信受眾的審美能力。作為教育領域的主播必須時刻保持學識進步和于此作為長久職業規劃的前瞻性思想,作為受眾也需要時刻保持媒介質疑和批評的能力。其三,教育直播作為大眾傳播活動在新媒體時代的衍生體,其信息本身還是具備功利性和公共性二者缺一不可的特性的。主播在作為傳播者進行直播盈利的同時,也必須意識到權威度和公信力是任何一種媒介(包括媒介組織)在市場長河中長期穩定發展的立足之本。若僅以功利性的視角進行噱頭式的直播,只是一種賺快錢的行業內耗行為,而以高質量的傳播內容建立起直播平臺的公信力從而讓受眾信服才是成為真正的“網紅”的首要前提。
參考文獻
[1]郝春娥.教育直播引發的中國教育形態變革[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23):28-29.